張芷言 林麗珊
我國現有的大氣科學英文科技期刊發展無法滿足我國大氣科學研究產出的增長,靠國外出版機構“借船出海”不是長久之計,未來大氣科學英文科技期刊可以聯合起來,打造我國自主的集約化、數字化、國際化出版傳播平臺,以此平臺為推手,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大氣科學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大氣科學科技期刊的發展能促進大氣科學學科繁榮,為氣象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我國先后出版過60多種氣象類科技期刊,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21年)學科分類,收錄的公開出版的大氣科學類科技期刊有36種,其中中文期刊31種、英文期刊5種。本文重點分析這36種期刊。
36種刊物中,創刊歷史最悠久的是《氣象學報》,創刊于1925年,前身是《氣象雜志》,由《中國氣象學會會刊》在1935年改版而成。如圖1所示,大部分(87.1%)中文大氣科學科技期刊創辦于1989年之前,創辦高峰期集中在1970—1989年。英文科技期刊都是在1980年之后創辦。大氣科學科技期刊以雙月刊為主,占比達71.4%,只有2種中文刊和1種英文刊是月刊。

圖1 全國大氣科學類科技期刊創刊時間分布圖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數據庫收錄的大氣科學(氣象學)期刊共20種,其中有2種英文刊和18種中文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收錄的大氣科學(氣象學)期刊共14種,其中英文刊5種、中文刊9種;被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1年(即第9版)之“大氣科學(氣象學)”類收錄的共10種,均是中文刊。綜上可知,同時被三個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的大氣科學(氣象學)的中文科技期刊僅有9種。
被SCIE數據庫收錄的期刊有4種,另外1種被ESCI收錄(表1)。其中4種英文刊均有合作的出版商,主要為2家:科學出版社和Elsevier合資的科愛森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及斯普林格-自然出版社。2021年全球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SCI期刊共94種,中國占比為4.26%。相比較,美國、英國、德國及荷蘭的收錄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SCI期刊數量占據絕對領先優勢。

表1 中國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英文期刊
2020年,全球共產出氣象和大氣科學領域SCI論文17378篇,其中中國作者產出4660篇,占比為26.8%。中國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SCI期刊的發展無法滿足大氣科學學科研究的產出。
選取同時被三個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且三個數據庫中綜合影響力排名前5的大氣科學(氣象學)的中文刊物中的5本期刊(《大氣科學》《氣象學報》《氣象》《高原氣象》《應用氣象學報》)的引證指標進行分析。2011—2020年5本期刊的平均年載文量有下降趨勢(圖2),特別是《氣象》《高原氣象》為月刊,《氣象》年載文量從2011年的226篇下降到2020年的165篇,下降27%,《高原氣象》年載文量從2011年的192篇下降到2020年的121篇,下降36.97%。年載文量下降趨勢比較明顯。這可能是與3個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是因為隨著氣象科研水平提升,大氣科學類學術論文圖、表、內容更豐富,文章的篇幅增長了;二是越來越多的科研論文刊登在國外期刊上,導致稿件流失(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版)》統計,2018年,中國科技期刊發表大氣科學學科論文6933篇,中國作者發表了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SCI論文3443篇。2020年,中國科技期刊發表大氣科學學科論文6530篇,中國作者發表了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SCI論文4660篇);三是2020年科技部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指出,今后的科技評價中,科技論文追求質量摒棄數量。重質量輕數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投稿量的下降。

圖2 2011—2020年大氣科學類5種期刊年載文量
2011—2020年5種期刊的核心影響因子在波動中升高(圖3),《應用氣象學報》核心影響因子升高幅度最大,根據中國信息技術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應用氣象學報》2011年核心影響因子為1.375,2020年核心影響因子為2.605,升高幅度達89.45%。《氣象》核心總被引升高幅度最大,從2011年的2827次升高到2020年的4041次,升高幅度達42.94%。

圖3 2011—2020年大氣科學類5種期刊核心影響因子
現今,中國整體科技水平已邁向國際一流梯隊,正成為全球科技論文產出的大國和強國,國際論文產量連續十幾年處于全球第二,且論文質量也逐年增強。在大氣科學領域表現也是如此,2020年,在大氣科學領域發表SCI論文前3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美國(5426篇)、中國(4660篇)和英國(1793篇),并且2016—2020年,中國大氣科學領域SCI論文的總被引頻次、總論文量和篇均被引頻次有所上升。借助在大氣科學領域科技創新取得的成就和良好的技術基礎,結合科技期刊創新發展的7大技術趨勢:以人為中心、開放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可獲得性、互動、融合,探討大氣科學領域科技期刊未來發展路徑。
科技期刊是科學研究傳播的載體,大氣科學不僅僅是研究大氣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研究大氣與周圍的海洋、陸面、冰雪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動力、物理和化學過程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當前國際的地球科學的發展趨勢是通過多學科的交叉研究,綜合利用,取得快速發展。同時,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將進一步推動大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數值預報方法相結合,發展無縫隙精細化預報,在天氣預報領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幾年,全球在大氣科學領域發表的SCI論文,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多學科和水資源等學科交叉最多,交叉論文占比分別從2019年的24.0%、14.6%和9.3%提升到2020年的35.2%、17.7%和13.9%,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等新技術在大氣科學領域應用的研究論文數量也一直維持較強勁的上升趨勢。未來,大氣科學領域科技期刊發展融入大氣科學的發展,為學科發展服務,在欄目設置以及選題策劃方面可以側重刊載大氣科學交叉領域論文以及新技術在大氣科學領域的應用。科技期刊是為科學研究服務,著力點就是科技期刊刊載的論文傳播速度和廣度。未來,推進期刊數字化出版,把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對科技期刊傳播的技術支撐作用,打造既具備傳播科技成果又能較好服務科研人員的學術傳播平臺。期刊載文量、刊期與期刊影響力密切相關,期刊載文量是衡量科技論文產出數量、體現科技成果產出的一個重要量化指標,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科研發展水平,側面反映了科技信息交流能力、科研創新能力以及學科領域的活躍性和前沿性。直接影響科技信息傳播的速度與范圍。未來大氣科學科技期刊可以在保證學術質量的前提下,縮短刊期,使更多的刊期發展成為月刊,適當擴大載文量,推動氣象科技創新以及信息交流,促進氣象學科繁榮發展。另外,中文科技期刊可進行雙語出版,建設雙語網站,設置英文長摘要,英文圖標等,提升中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現有的大氣科學英文科技期刊發展無法滿足我國大氣科學研究產出的增長,未來我國可以適量創辦一些英文大氣科學類期刊或者提升現有英文大氣科學期刊的載文量,擴大規模。據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受卓越行動計劃資助的180種英文期刊中,與國外出版機構合作的期刊占比達到82.8%,這是因為國際出版商在出版領域深耕多年,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但是“借船出海”不是長久之計,未來大氣科學英文科技期刊可以聯合起來,打造我國自主的集約化、數字化、國際化出版傳播平臺,以此平臺為推手,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大氣科學科技期刊。
深入閱讀
崔建勛,2020.合理設置期刊出版周期與載文量的理性思考.中國科技期刊研究,31(7):821-827.
戴洋,吳燦,何曉歡,2019.從SCI收錄情況看大氣科學期刊發展態勢.氣象科技進展,9(3):249-250.
任勝利,寧筆,陳哲,等,2020.2019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發展回顧.科技與出版,(3):6.
沈錫賓,劉紅霞,王海娟,等,2021.芻議推動科技期刊創新發展的7大科技趨勢.編輯學報,33(2):129-132.
宋亞珍,趙大良,南紅梅,2022.科技期刊服務于國家科技發展的思考.編輯學報,34(1):22-25.
王啟光,丑紀范,2021.淺談大氣科學的發展脈絡.氣象科技進展,11(3):8-10.
袁鳳杰,李耀先,等,2005.我國氣象科技期刊發展與作用.氣象研究與應用,26(4):45-50.
張萌,賈朋群,王小光,2020.人工智能技術在大氣科學領域的應用及其發展態勢.科學觀察,15(1):23-29.
中國氣象局圖書館,2020.氣象科學論文文獻計量統計年度報告(2020年).北京:中國氣象局圖書館.
中國氣象局圖書館,2021.氣象科學論文文獻計量統計年度報告(2021年).北京:中國氣象局圖書館.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