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歆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禮”起源于原始社會晚期,成形于夏商,西周時期逐漸興盛。“禮”作為“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根本原則,涵蓋了個人、社會以及國家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它既是個人行為準則,亦是道德準則,還是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在幾千年不斷傳承中,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將自己所處時代的特點融入其中,對傳統的“禮”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并加以創新和改良,將“德”、“仁”、“義”、“法”等新觀念、新思想對“禮”進行重新詮釋,使得幾千年來中國優秀傳統“禮”文化傳承至今仍賦有生機與活力。
在由“禮”衍生出的眾多優秀傳統思想當中,儒家與道家思想作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設計思想影響深遠,時至今日還在現代產品設記中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造物活動是人們生活的根本,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同時也是人們精神的寄托、社會文化以及時代文明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設計思想則是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反映了當時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主流思想以及生活態度。追根溯源,探究儒道兩家思想對中國傳統設計思想的影響以及在傳統造物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從中汲取設計思想與法則,進一步將“禮”文化繼續傳承發揚并應用于現代產品設計的實踐當中。
孔子“援仁入禮”,賦予“禮”價值依據與內在本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禮”不僅體現了當時社會政治結構的內在秩序與運作機制,調節著社會生活中的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關系以及君臣父子間的等級制度。孔子通過“仁”來完善“禮”的內涵,將外在“禮”的約束轉變為人們內心的自覺意識;以人為本是通過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來構建相應的制度與生活方式,從而達到社會的長久治安。儒家“援仁入禮、以禮釋仁”的思想實現了由商周所信奉的鬼神之說到“以人為本”的根本轉變。儒家“禮”思想講求以人為中心,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同時也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切造物活動皆是為人服務,物為人用,以陶瓷器皿為例,早期的陶器器型簡單且單一,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把手、壺嘴、耳等結構被創造出來,滿足了人們更多的使用需求,器型種類也隨之豐富起來。
道家對“禮”的觀念雖與儒家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目的同樣是追求社會安定和諧。道家思想強調社會整體的“順應天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態度;主張“無為而治”,將“禮”融入道德中靠其自身的認識來規范自己。中國古代造物活動是對“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體現,其設計思想充分表現了當時人們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從物的選材方面來看,傳統造物造器的原材料大多取于自然,如以土木為主的房屋建筑、以泥料為主的陶瓷日用器皿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道”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萬物存亡的決定性因素。順應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是傳統造物思想中對自然的深刻體現。
陶瓷文化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陶瓷器皿也是人們自古以來常用的日用器皿,早在明代出現的陶瓷作坊是體現“天人合一”理念的代表,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更是嚴格遵循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景德鎮早期的陶瓷作坊為例,陶瓷作坊是制瓷工人長期以來在不斷實踐中創造的,其營建原則有:①突出實用性;②崇尚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使整個過程綠色無污染,可再循環利用;③科學采光、合理通風。采光及通風均適應人的工作習慣,滿足人的心理感受;④防塵避雨;⑤布局嚴謹。嚴謹的布局使作坊內部空間利用率達到最高,每一條流程操作動線的距離最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操作的便利性。陶瓷作坊建筑特征的合理性在于將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在順應自然環境的同時,更好的為人所用。其各部分的建筑布局由操作間、倉庫、泥坊三座單體建筑構成,經過瓷工們長期的工作習慣和經驗,盡可能地縮短了各流程之間的操作動線,達到了省時、省力的目的。整個加工過程無污染,生產中所排放的廢棄物也可回收再利用。陶瓷作坊具有很強的共生性,是景德鎮優秀歷史、文化與環境的象征,也是中國古代傳統思想在設計中體現的典型范例。
通過對“禮”在中國傳統設計思想的影響分析來看,儒家、道家對禮的功能認識是大致相同的,其最終目的都是達到社會和諧穩定。設計是“生活方式的創新”,強調創造一種新的、合理、和諧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和諧”,與大多數人“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和諧。
由此可見,設計的目的與自古傳承下來“禮”的意義是不謀而合的。古人的造物活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生活方式、文化思想下有著不同的物質體現。產品是時代文化發展的產物,其背后必然包含著人類的文化心理與文化精神。現代產品設計是古代傳統造物活動的映射,其中蘊含著古代設計思想與設計觀念,因此傳統禮文化對現代產品設計也有著重要影響。
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對古代造物起到了一定的影響,發展至今對現代產品設計同樣起著重要作用。現代產品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物為中心。設計前期通常通過對人(目標群體)的調研分析,來挖掘人的根本需求,包括物質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用戶研究的目的便在于此。用戶研究以定義產品的目標人群,明確并細化產品的具體概念。通過對用戶的使用習慣與經驗、操作方式以及使用環境等各方面進行研究,融入進具體的產品當中,最終給用戶帶來最佳的產品使用體驗。
在產品設計方案產出階段,產品的結構、選材、色彩等方面同樣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最終實現功能與審美的統一,滿足人的物質與心理需求。前期用戶研究中對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使用方式的研究直接影響到產品與人的交互方式,人機工程學的應用為產品的適人性提供了合理的依據。數據化的人機尺度在實際應用中更具科學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對產品的使用舒適度,優化人的使用體驗。另外,合適的選材與色彩在實現產品功能的基礎上還能夠給人帶來良好的觸覺與視覺體驗。
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系統來看,設計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即生理與安全需要。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穩定,人們的低層次需求得到長期穩定的滿足后,開始產生更高層次的精神上的需求。無論是哪一層級的需求,從設計的角度出發都是以滿足人本身的需求為根本。現代產品設計處于的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以人為本”的現代產品設計不僅僅要考慮產品的實用性與功能性,還要考慮到產品的美觀性與其背后的附加價值。
道家思所提倡的自然觀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一切活動都要順應自然規律,尊重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及社會和諧共存。現代綠色設計觀念更多的體現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等理念。產品設計是設計師與消費者的紐帶,設計師通過設計將綠色可持續的環保念傳達給使用者,并引導人們走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現代產品設計當中,綠色設計體現在產品的選材、功能、造型、色彩與肌理。
綠色產品的選材原則首先要避免材料中有害物質,其次盡可能選用可再生的天然材料,例如產品的包裝設計采用糯米紙、紅薯紙等環保材料。在進行產品設計時還應考慮材料的可再生性以及可回收性。科技快速發展,對新型環保材料的研究不斷深入,以新型材料為主導的產品越來越多,這也是綠色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產品造型來看,設計師應充分考慮產品結構與造型的關系,在保證產品的基本結構合理的情況下進行外觀設計,減少不必要的裝飾與工業生產,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功能是產品的核心,是產品的價值所在。產品功能的綠色設計除了要遵循保護環境的原則外,還要做到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拓展產品功能。設計中考慮產品功能轉換、產品功能的組合拆分與拓展延伸。例如,伴隨兒童不同成長階段通過零部件重構,組成不同功能兒童家具的嬰兒床,滿足人們多場景使用的模塊化設計等。
產品的色彩與肌理不僅起到良好的裝飾性,還能給人從視覺與觸覺上帶來特殊的感官效果,提高人們對產品的印象。當人們對色彩和肌理產生里一定的聯想后,更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如紙質包裝、紙質習慣已經形成一種潮流時刻提醒著人們要遵循綠色環保理念。
儒家把“禮”作為維護國家社會和諧秩序的重要手段,通過禮樂制度規范人們的行為,最終在社會中形成一種形而上的思想觀念。設計本身應遵循“有限理性”的原則。任何事物、任何美都是相對的。產品設計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為特定的人群做特定的設計,受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共同影響。
這里提到的特定環境與特定人群以及內外部因素都是對設計的限定與制約;設計就是在各種限制與制約當中尋求一個合理的、合適的解決方案。“禮”所講求的秩序在現代產品設計原則中的體現就在于此。柳冠中在《事理學方法論》中提出“我們將設計問題簡約為外部因素(人、時、地、事)與內部因素(技術、材料、工藝)等共同作用下的一個‘關聯性’系統(目標系統)。”而所謂的設計就是對該目標系統的確定和重組解決問題的辦法。
整個設計的目標系統要建立在一定的大環境之下,包括人們的生活、消費方式;政治、經濟、法規的制約、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等。在產品設計構思階段,設計者首先要明確為誰而設計(即使用人群),對使用者的使用環境、使用條件、使用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外部因素進行調研與思考,明確使用目的的性質并建立符合使用目的的相關目標,最終達到最佳實現程度。同時也需要考慮內部因素的制約,例如產品原理與機構、技術與加工工藝的可實現性以及色彩、形態、材質與資源的合理選擇。
在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共同制約下,產品計劃、設計方案以及系統設計使整個目標系統達到動態平衡。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新鮮事物層出不窮。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更新,需求的升級會打破當前設計系統的平衡,設計師應在新的內、外部因素制約下,通過對原有設計計劃、方案或是系統進行改良或重新設計,使目標系統再一次達到平衡。如此不斷循環往復和不斷發展。
在儒家理學思想中,“時”具有雙層含義即“時變”與“守時”。在中國傳統思想理念中,“時變”主要是指與時俱進和靈活應變。“禮”對設計思想的影響也遵循與時俱進和靈活應變的法則。不同時代背景,“禮”對設計思想也有不同的影響。儒家禮文化扎根于農業文明時期,“守時”是指要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與尊重自然。這一觀點與道家一致,發展至今在產品設計當中也得到充分體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禮”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影響深遠的文化范疇,從古代造物到如今的現代產品設計,“禮”文化在其中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產品設計應結合本民族和本地域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譯方式,以產品為載體,將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設計推向世界。因此,深度挖掘“禮”在現代產品設計中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能夠對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還對其創新性以及全球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