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生
(南平市建陽區木易陽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3000)
建窯亦稱“烏泥窯”,系宋代八大名窯之一,被譽為宋代南方著名民窯。唐代福建實行五州制,分別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清代的《景德鎮陶錄》刊言:“建窯,古建州窯也。”建窯燒制的黑釉茶盞被冠以“黑瓷藝術巔峰”的盛名,這與當地建陽水吉的粘土和釉礦密不可分,建窯興于晚唐五代,盛于宋代,衰于元代,建窯在晚唐五代時期還是一個生產青釉器的普通窯場,到五代宋初,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直到宋代,建窯以燒制黑釉茶盞成就最高。中國燒制黑釉瓷器的歷史并不短,但黑釉瓷并未受到國人的鐘愛,直到建窯建盞的出現,才將黑釉瓷的生產工藝推向了歷史高峰。建窯瓷器以黑瓷為大宗,其中各種形制的碗占絕大多數,而建窯在成熟鼎盛時期,燒制的茶碗占到了總數的90%以上,單是靠燒制茶碗,就支撐起100 m以上的超長龍窯,一窯能裝燒幾萬只茶盞,規模之大,為世間罕見。清代薩嘉榘《建窯考》即云:“福建之瓷在宋代即有名,所制之器與鈞窯、哥窯、龍泉窯相并,稱為建窯。”專燒茶碗就能獲得極大的回報,令宋代的建窯窯工在茶碗這一領域深入鉆研,這得益于福建建陽當地得天獨厚的粘土和釉礦石。
從宋代到現代,建窯以黑釉聞名,建窯建盞釉色紺黑純正,又富有變化,且斑紋自然形成。雖然建窯曾經在早期和宋末之后的衰落期燒制過其他釉色的瓷器,但建窯瓷器通常指建窯鼎盛時期所燒的黑釉瓷。另外,建窯成熟時期的雜色釉,雖然有外觀非黑的釉色,但都是與兔毫、烏金、油滴等同樣配方的釉料,在不同氣氛與不同溫度下所產生的窯變結果,本質上也屬于黑釉瓷。
建盞的特點可以從釉色、胎底、器型等幾個方面概括:①建盞的釉從顏色上分,屬于黑釉;從釉色表現上區分,屬于結晶釉;從燒成溫度上分,屬于高溫釉。最為特別的是,建盞釉汁肥厚,胎釉堅密溫潤,底釉經過高溫,會浮現自然窯變形成的鐵系結晶斑,出現兔毫、鷓鴣斑和曜變等不同斑紋;②建盞的胎土和釉料,含鐵量都很高。建盞的胎體常呈灰黑色,質地厚重、堅實、粗礪,被稱為“鐵胎”;③建盞的胎土顆粒較粗,可塑性不強,所以在造型上比較單一,形制也大致相似;④由于工藝上的特殊性,建盞一般施釉較厚且不施滿釉,甚至會出現釉珠,有露胎和少許干口。
建窯黑釉瓷,無論是胎釉還是造型,都在宋代形成空前的影響。在中國科技史、陶瓷史和茶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入21世紀,建盞工藝與建盞文化的復興也堪稱是福建當代工藝的一個奇跡。自20世紀80年代古代建窯兔毫盞、油滴盞的制作工藝被逐一破解,建盞生產得到全面恢復,建盞藝術重新回歸國人的視野,在短短的三十余年的時間里就迎來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當代的建陽藝人不但能復燒出古代建盞的多種釉色,還能以他們的巧手與匠心,開發出許多新器型與釉色,相當一部分仍然在使用古法的釉料二元配方。
復古型建盞主要以宋代建盞為模型進行仿制,所用的胎骨也盡量貼近宋代胎土配方,采用含鐵量高的建陽水吉后井村的豬肝色粘土、大梨村的玫紅色粘土,還有南山村的黃白色粘土,配以適量腐殖酸比例適中的荒地田泥而成。此種胎體含鐵量極高,切面呈雀黑色。采用福建南平市建陽區南林村釉礦石和草木灰粉濕法研磨,制得二元釉釉漿。再經施釉、干燥、焙燒、還原等工藝制得古法建盞。其中胎體是基礎,而原礦二元釉的作用不可替代。建盞二元釉水是在某一溫度熔融下形成的熔液,既然是熔液就會有熔劑和熔質,“二元”釉因此而得名。“原礦二元釉”指沒有精煉提純技術的宋人所使用的最古樸、原始、天然的配制釉熔液方式。這種古法配方使用的熔劑是草木灰、谷殼灰、牛骨灰等簡單方式取得的自然界物質,熔質選用天然釉礦石磨制成的釉礦石細粉。
釉的出現使得陶器進化到了瓷器,是世界陶瓷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影響建盞釉面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釉料配方、胚的成分、釉水厚薄、燒制溫度、燒制氛圍(還原、氧化)等,以下對建盞的原礦二元釉面進行詳細介紹。
建盞的釉料是采用閩北地區特有礦石及草木灰配置而成,行業內俗稱“二元”配方。
(1)釉礦石。建盞的釉水采用水吉鎮建窯遺址附近山上純天然的釉礦石,其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它是建盞釉料惟一的著色劑,建盞因此而呈現出各種奇妙的結晶斑紋。有些顏色艷麗、花紋獨特,甚至泛著金屬光澤的建盞,大多都是在釉水里面添加了各種各樣的著色劑,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們并不是建盞,最多只能算陶瓷茶杯而已。
(2)草木灰。草木灰是中國歷代高溫釉不可缺少的原料,中國古陶瓷業有句行話,叫“無灰不成釉”,即沒有草木灰就無法配釉,足以見草木灰的重要性。枯草焚燒成灰后,再研磨為粉,然后過篩除雜,最終沉淀下來的就是草木灰。建盞使用的草木灰,采用建窯附近村落的植物,由于當地土壤含鐵量較高,故植物中含鐵量也較高,其草木灰也比一般地區的草木灰含鐵量高,為建盞釉面花紋的形成提供助力。據當地龍窯的燒制工匠說,越老的草木灰制成的釉料越有韻味,追求復古的匠人,會在周邊村莊收集農家柴火灶里的灰燼,而幾十麻袋的灰燼僅可篩得約一桶的草木灰。
建盞釉水兩種原料的配比,甚至是不同種類植物燒制的草木灰都會影響釉面的呈色。同時,釉水的厚薄也是影響釉面的關鍵因素,釉水太稀薄燒制出的釉色呈現褐色且很難形成兔毫、油滴等自然紋飾;釉水太厚燒制時又容易縮釉、粘底。因此釉水的配制是一門高深的技術。
在古代,建盞的燒制采用龍窯柴燒,溫度控制完全憑燒盞工匠的經驗,由于龍窯依山而建,火勢隨山勢而上升、窯內各段氣氛不同,往往一窯燒成并非所有建盞都符合“斗盞”之要求,而是各色釉面皆有,故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
建盞被歸為黑瓷,屬于單色釉,建盞是因斗茶而興盛的,斗茶需要黑色的釉面去襯托,古代燒制建盞時的目標就是黑色,其它顏色在當時是副產品。
黑釉是以氧化鐵為主要著色劑,前文提及過建盞釉料中的含鐵量在8%左右、而其盞胎中含鐵量也高達9%左右,在燒制中爐溫達到1 250℃時,釉料中的鐵氧化后使釉面逐漸呈現黑色(如果溫度不夠就會呈現灰色,玩家俗稱“灰貝”),隨著溫度升高,在還原氣氛下,盞胎中的部分鐵析出融入釉中,釉層由于溫度提升產生氣泡,并將這些鐵質帶到釉面,隨著窯內溫度的逐漸升高(約1 300℃),氣泡越來越多、不斷聚集、直至破裂,然后鐵溶質聚集在原來氣泡位置,析出晶體,冷卻后呈現出油滴狀斑紋。如果繼續加溫,釉層流動,鐵質此時流成條紋狀,冷卻時析出的赤鐵礦小晶體形成了“兔毫”。
建盞選土是選擇福建水吉當地含鐵量高達10%左右無工業污染的粘土,將選好的粘土露天放置,使其自然風化后備用。
將配比好的粘土裝入機器中進行粉碎處理。
將粉碎好的適用粘土過篩,篩好后將均勻的粘土入漿池,反復淘洗過濾至無雜質。
將過濾好的泥料放置在陰涼不通風的室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將其儲存,經過一段時間,可以讓泥料提高坯體的強度和可塑性,通常陳腐時間越長越好。
揉泥是為了擠掉泥料里多余的空氣及雜質,讓泥料濕度、軟硬度更利于成形。
建盞的坯體分為手工拉坯和機器拉坯兩種,機器拉坯比較規整,手工拉坯建盞坯紋、胎體厚薄則更加的自然。
將坯體放至轉盤,用刀旋削至坯體薄厚適當,表面規整且光潔,使坯體曲線更加完美。
將成形且未施釉的坯體低溫燒制,使坯體干燥,為上釉做好基礎。
建盞釉料由水吉當地鐵礦釉添加草木灰,簡單的調釉方法,出來的結晶卻不同。
建盞上釉抓圈足至釉料中轉動,使釉水均勻上于坯體,薄厚不均也會影響建盞成品,一般會將胎底部分留白,這也是建盞和其它瓷器的不同之處。
裝窯前先做好墊餅,將做好的墊餅裹上草木灰,再把上好釉的坯放置上面,以防坯底粘連。
建盞的焙燒對溫度要求非常嚴格,窯內溫度必須在1 300℃以上,由于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因此要燒制一件美麗斑紋的建盞,不同的窯火,置于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燒出的建盞紋樣、釉色截然不同。
建盞經過十三道工序洗禮,幾天幾夜的燒制,往往會因為降溫、氣壓等不確定因素,一窯出萬色,是其真實寫照。
釉的出現使得陶器進化到了瓷器,原礦二元釉建盞歷經十三道工序,二元釉料配方、胚的成分、釉水厚薄、燒制溫度、燒制氛圍(還原、氧化)等均是影響建盞釉面的因素,因此要燒制一件精美的建盞,不同的窯火,置于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燒出的建盞紋樣、釉色也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