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秋萍 林芊綿 劉 偉
(佛山眾陶聯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 廣東 佛山 528000)
2015年5 月,國務院以國發〔2015〕28 號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發展路徑。《中國制造2025》確定了戰略目標,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其中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分為兩個階段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并確定了這兩個階段的制造業主要指標,包括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等四個方面。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從大的方向上來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實現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結合,即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結合,帶動整個新一輪制造業發展。但是中德存在一個巨大的差異,德國現在基本上實現了3.0,正在從3.0向4.0發展,也就是生產的自動化向網絡信息化這方面邁進。而中國,企業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大量企業還沒有實現2.0到3.0的轉變,還處于電氣化階段,尚未進步到自動化程度。
眾所周知,產品質量是制造業的生命源泉,制造業管理的核心要素是5M1E,即 人(Man)、機器(Machine)、材 料(Material)、方 法(Method)、)測 量(Measurement)、環境(Environment),其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其他因素的影響都直接或間接與人的因素有關。
對于制造業來說,人才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形式的,高端人才確實是必需的,但是這些人才應該在金字塔的頂端或上層,而不是整個金字塔都需要高端人才構成,現在很多企業在人才招聘時,很多并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的崗位學歷要求動輒都是本科、碩士、甚至博士,這種觀念導致的結果除了“人才難找”以外,還會因專業工作量不足導致人才浪費,甚至是人才荒廢。以陶瓷廠為例,動輒幾百上千員工,大部分還是一線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然而這些崗位并不需要高學歷人才。
2.2.1 老齡化嚴重,阻礙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改革開放30 多年,計劃生育40 多年,高校擴招10多年,多種因素疊加,導致產業工人供給量不足,年輕人數量減少、學歷提升,不愿意從事一線基礎工作。中老年產業工人普遍存在知識水平低,技能簡單落后的問題,對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認知和接受都比較差,成為新技術推廣的阻力。
現在陶瓷企業產業工人普遍年齡偏高,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有10年以上甚至更多年的制造業工作經歷,早期簡單的手工操作已經成為習慣。這些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培訓困難,他們既不能快速掌握新設備、新工藝的操作要領,也會發自內心的抵制,認為早期的方式更方便,結果很多新設備到了他們手中很容易損壞。
2.2.2 技術性產業工人待遇偏低影響年輕人進入
經歷連續幾年的用工荒之后,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速變緩,用工問題出現兩極分化,重體力勞動崗位一人難求,待遇很高,但是只有一些年長、知識少的“農民工”愿意去做,也只有他們能做下來,正是這種原因,因其機器無法替代性,企業才會給予高薪留人。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已經使用機器替代的崗位,本來應該由具備較高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來擔任,可是企業因為考慮設備投入增加成本,且自動化程度高,薪資設置普遍偏低,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大量中職、高職甚至本科畢業生在激烈競爭的一些技術性不高的,待遇相當低的管理崗位。這個方面在陶瓷企業特別突出,大量有學歷的員工在做支持性工作,收入明顯比基層作業員低。
2.2.3 職業學校畢業生專業技能不足,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要。
當前中職、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看起來很好,可是大量學校在課程設置和師資配置方面明顯存在不足,操作性的課程太少,實踐時間太短,教師追求高學歷,雖然也配置一定數量的兼職教師,但側重于“言傳”,缺少“身教”,導致學生沒有辦法從更深層次理解知識和要求。以前有景德鎮陶瓷學校、廣東輕工學校這樣的學校在輸送基層人才,現在學校普遍合并升級,學校變大了,但是企業用人更難了。
目前我們的職業教育還沒有擺脫學歷教育的色彩,在社會觀念和辦學理念中中職就是“中專”、高職就是“大專”,是學歷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所以最終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部分不倫不類,專業知識不足且專業技能不足。職業學校應該主打“技能”牌,而不是“學歷”牌,不需要學歷,一樣可以成為人才。這雖然是國家層面的事情,但是陶瓷企業一樣可以有所作為,企業重視職業人才,更愿意使用、重用職業人才,各行各業形成合力,慢慢就會形成正確導向。
現在的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與高中相似,高職的課程設置與大學相似,增加的專業課程明顯與技能培養需要不適應。另外,對學生的實習安排不足,主要表現在實習安排計劃性不足,實習時間隨意性太高,實習與專業脫離等方面。未來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制和選擇方面應該更注重技能發展需要,減少那些過于形式化的課程或者課時。健全校企合作培養機制,給予聯合培養企業適當的資助,按現在的模式,企業提供實習崗位同時還有提供一系列配套的資源,食宿、設備、薪酬等,而大量的實習生是需要較長時間培訓后才能勝任工作的,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不愿意接受實習生,學校不得已也放松了實習要求,最終導致職業學生最重要的校企對接環節弱化,不能達到培養目標。現在陶瓷企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大型企業可以考慮與職業學校通過聯合培養方式來理順企業技能人才供需。
互聯網已深入到人們的方方面面,更要針對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著力增強職業培訓便捷性,以“線上+線下”為載體,推動打造政府統籌、部門協同,行業、企業、院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培訓互聯網平臺開展培訓,開發海量網絡課程資源,學員隨時隨處可學;強化線下技能操作訓練,結合實際適當延長實訓時長,進一步提升培訓效果和質量。讓針對陶瓷產業技能人才的培訓達到“進得來,學得會、用得著”的效果。要緊密結合勞動者需求和生產經營實際需要,提高培訓實用性;要突出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培訓,提升培訓層次。
目前,國內對智能制造期望值過高,很多企業通過巨資投入自動化來替代日益短缺的人力供給,同時因為設備的智能,很多企業認為隨便安排一個人會操作就可以了,結果降低了崗位能力要求,也降低了待遇,最終導致設備不能發揮應有功能。現在很多陶瓷企業在做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此時我們應該客觀認識到設備替代的是那些簡單、重復、工作量大的崗位,與此同時會需要數量少但需要具有更高技能要求的技術性工人來操作這些設備,來實現這些自動化、智能化的意圖,這與現代化軍事裝備對于士兵的技術要求會更高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