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成 徐雅倩 賈利艷*
(1 河南盛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鄭州 450000)
(2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鄭州 450000)
(3 河南天宜會計師事務所(普通合伙) 鄭州 450000)
現代房屋建筑工程有著使用大量機具設備、位于人口稠密地區、周邊密布建筑物的特征,在施工期間會產生大量噪音,如果噪音未經控制,將會影響到周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焦躁不安等負面情緒,并由此引發不必要的糾紛矛盾。因此,必須在施工現場采取噪音污染防治與噪聲監控措施,控制噪聲影響范圍[1]。
首先,噪音污染防治措施包括聲源控制、傳播途徑控制、接收者保護、人為噪音控制四項。其中,在聲源控制方面,優先配置電動空壓機與低噪聲振搗器等運行噪音較小的機具設備、改進鋼筋連接等工藝技術、在大型機具設備上額外安裝消聲器進行消音降噪處理。在傳播途徑控制方面,在噪音源部位均勻涂抹阻尼材料起到減振降噪作用、應用隔聲結構來阻擋噪聲向四周空間傳播、在施工現場邊界搭設隔音圍擋結構。在接收者保護方面,要求現場人員按規定使用耳罩與耳塞等安全防護設備,避免因長時間暴露在噪聲環境中而出現聽覺器官損傷、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功能紊亂、誘發心血管疾病出現等問題。而在人為噪音控制方面,禁止現場人員使用高音喇叭與高聲喊叫等不規范施工行為,不得在22:00~6:00時間段內開展強噪聲作業[2]。
其次,由現場管理人員監督施工情況,糾正甩打模板、使用高音喇叭等操作行為,定期檢測現場施工環境的噪音分貝強度,如果檢測值超過《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則開展噪聲源鎖定、問題成因分析工作,采取更換防震低噪機具設備等改進措施。同時,由城市綜合執法部門不定期巡查房建工程施工現場情況,如果存在夜間開展強噪聲作業、噪音分貝強度超標、周邊居民投訴等問題時,則按規定對現場負責人與施工單位予以處理,督促其限期內解決問題,起到外部監管作用[3]。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期間,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包括渣土、棄土、破損PC 構件、淤泥質土、工程泥漿、廢棄模板、材料外包裝袋等,如果對建筑垃圾采取原地填埋、隨意堆置等不當處理方法,將會嚴重污染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水環境污染、破壞地表綠色植被等后果。因此,施工單位必須做好建筑垃圾的回收處理工作,根據建筑廢棄物的剩余使用價值,將其分類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類,實施差異性處理方法。其中,對于可回收建筑垃圾,遵循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原則,在現場對建筑垃圾進行簡單的破損、加工處理,如將破損的PC構件與廢棄磚石加工為細骨料、砌塊等建筑材料,以及將加工工藝復雜的建筑垃圾交付大宗固廢綜合利用企業進行處理。而對于不具備回收價值的建筑垃圾,在現場劃定專門的垃圾堆置區域,將廢砂漿、淤泥質土等建筑垃圾進行分類堆置,定期運輸至指定位置進行衛生填埋、焚燒或是生物降解處理[4]。
在房建工程基坑開挖、水泥與砂石料等材料搬運、原有構筑物拆遷等環節會產生一些粉塵,在風力作用下形成飄塵與落塵,從而造成降低現場環境可見度、飄落建筑物結構表面、形成降水腐蝕建筑物結構與材料表面、誘發肺部疾病出現、干擾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等后果。因此,在施工期間必須做好揚塵防治工作,采取改進操作方法、材料遮蓋、佩戴勞保用品、現場濕法處理、粉塵濃度監測的措施。其中,改進操作方法措施為,以基坑開挖施工為例,嚴格控制坑底土體暴露時間,在基坑土方裸露部位上方設置覆蓋物,并在基坑作業面周邊設置大型霧炮沖洗頭設備來保持土層濕化狀態,避免在開挖時形成揚塵。材料遮蓋措施為,在運輸砂石料、水泥、填料等材料時,在車廂四周與頂部遮蓋篷布,反復沖洗車輛輪胎等部位附著的灰塵污漬,避免出現車胎帶泥上路、材料運輸期間造成大面積揚塵的問題,同時,在場地周圍搭設硬質遮擋圍墻。佩戴勞保用品措施為,要求現場人員按規定正確穿戴呼吸器、護目鏡以及防塵口罩等勞保用品,不定期巡查勞保用品穿戴情況,糾正錯誤穿戴問題。現場濕法處理措施為,在現場布置一定數量的灑水車或噴淋裝置,定期向作業面、場內道路與綠化區域、場地邊界遮擋圍墻噴淋水分,使灰塵在重力作用下無法形成飄塵、落塵。而粉塵濃度監測措施為,使用粉塵濃度監測儀,定期監測現場環境粉塵濃度,將監測結果向現場人員、周邊居民與上級主管部門公布,并在監測值超標時分析問題成因與采取處理措施。
對于房屋建筑施工期間產生的設備沖洗用水、混凝土養護廢水、泥漿水等施工廢水與生活污水,不得直接將廢水排放至周邊河流水域中,應采取分級處理方法。一方面,將分布灰塵、泥沙的廢水設為一級廢水,對其采取沉淀、過濾等簡單處理方法,將處理后的污水用于沖洗車輛、設備。另一方面,將分布溶解性有機物以及膠狀體的廢水設定為二級廢水,將含有難降解有機物與病原體的廢水設為三級廢水,通過排水管網將二、三級廢水排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在屋面施工環節,可采取綠色屋面、倒置式屋面兩項節能措施。其中,綠色屋面是在水泥屋面基礎上鋪設防水層與植物層等功能層的一種節能型屋面結構,可以在建筑屋頂部位種植佛甲草等綠化植物,起到強化屋面結構保溫隔熱性能的作用,保持房屋建筑冬暖夏涼、節約能源消耗。同時,綠色屋面還使用了大量綠色新型材料,如使用泥炭土、珍珠巖與鋸末材料制成混合基質層,使用聚酯纖維無紡布鋪設過濾層、使用新型塊狀塑料蓄水板制成屋面排水層,鋪設改性瀝青油氈作為屋面防水層。
倒置式屋面是一種在防水層上方鋪設聚氨酯泡沫塑料板等憎水性保溫材料的屋面結構,屋面構造從下到上由結構層、防水層與保溫層三部分組成,必要時可在保溫層上方鋪設卵石等具備一定重量的材料來形成覆蓋層。較之普通的封閉式屋面,倒置式屋面有著導熱系數穩定、無需設置隔氣層與保護層、施工用水量小、使用壽命長的優勢,可以從節省施工用量、長久保持屋面良好保溫隔熱性能兩方面同步起到節能降耗效果。
在房屋建筑墻體砌筑環節,可采取改進操作方法、使用再生墻體材料的節能降耗措施。首先,在改進操作方法方面,為營造良好的房屋建筑室內熱環境,避免室內環境熱量透過墻體向外逸散,應采取實心磚外砌的墻體砌筑方法,在砌筑前24h將實心粘土磚澆水潤濕,將磚塊含水率保持在10%~15%范圍內,按照一順一丁、三順一丁或是梅花丁的方式開展墻體組砌作業,重點控制豎向灰縫寬度與水平灰縫厚度等技術參數,盡量將灰縫寬厚度保持為10cm,誤差不得超過2cm。其次,在使用再生墻體材料方面,使用建筑廢棄物加工處理形成的再生材料,如使用再生骨料來制作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分別將再生細骨料與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設定為100%與85%,這類砌塊與普通混凝土砌塊的受壓性能基本一致,強度等級在MU5.0~MU10.0不等,滿足多數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需求。
在房屋建筑結構中,外墻起到隔絕室內室外環境、保溫隔熱、阻擋室內熱量向外逸散的作用,但普通外墻的保溫隔熱性能有限,在建筑使用期間產生較高的熱損失量,外墻部位熱量損失比例普遍在25%以上,且外墻與頂層墻、門窗、構造柱等部位的交界處易出現熱橋現象,這一問題的存在,限制了房屋建筑節能屬性的提升。
因此,應采取外墻外保溫、外墻內保溫、外墻夾心保溫技術,通過強化外墻保溫隔熱性能來起到維持室內恒溫條件、降溫熱橋、預防墻體結水現象出現的作用,取得節能降耗效果。其中,外墻外保溫技術以外掛保溫為主,在墻體外側掛靠泡沫板、玻璃棉等保溫材料,使用砂漿保持保溫材料與墻體的粘貼狀態,在保溫層表面鋪設玻璃纖維網格布并進行裝飾處理,是最為常見的墻體保溫做法。外墻內保溫是在墻體內側布置保溫材料,使用粘合劑將其與墻體粘結,此項方法有著適用范圍廣、操作簡單、技術指標要求寬泛的優勢,但會占據一定的室內空間。而外墻夾心保溫是在內外側墻面之間設置聚苯乙烯等保溫材料,如采取一次澆筑成型技術,預先在外墻模板中設置聚苯板,使保溫材料與現澆混凝土形成整體性結構,有著保溫效果顯著的優勢,但存在墻體構造復雜、墻體厚度大的局限性。
在房屋建筑結構中,門窗部位的能耗散失量較大,為維持建筑室內環境恒定溫度,暖通空調系統需要長時間保持高負荷或滿負荷運行狀態,導致建筑能耗居高不下,違背了節能降耗理念。針對這一問題,可采取安裝新型門窗、窗墻縫隙封堵、搭設遮陽設施、調整窗前比率等節能降耗措施。例如,當前在部分房屋建筑工程中,選擇安裝新型電致變色玻璃,此類玻璃有著可控制玻璃反射光線數量的優勢,在晝間與夜間自動切換顏色,既可以保證室內環境具有良好自然采光條件,同時,還將太陽輻射量提供率增加至70%左右,建筑照明與供暖制冷系統的節能率分別為70%與25%,節能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為助力我國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綠色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企業必須樹立環境保護與節能降耗的正確施工意識,積極采納上述措施手段,著手解決噪聲污染、水污染、揚塵污染、建筑垃圾污染等問題,使房屋建筑迸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