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理,戴 領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31)
在深入對市場與建設的研究中發現,盡管電子儀器儀表的使用已呈現多元發展路徑,多元化技術的使用也愈加熟練,但仍難以避免疲勞設備的出現[1]。以實驗室中常見的電子設備制冷儀器與空調設備為例,此種設備在測量技術和計量精度層面均具有一定約束性,加之我國相關此種大型設備的開發力度不足,導致實驗室現如今使用的儀器儀表設備的生產合格率一直較低,后期維護與管理成本也相對較高,這些問題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約或影響著行業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解決與此方面相關的問題,以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作為研究對象,對設備的計量管理與維護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目前,我國針對電子儀器儀表設備的研究仍處于前期萌芽階段,盡管相比于國際設備管理水平仍存在一些差距,但大部分實驗室已可以做到運用科學與規范化的管理方式實現設備管理[2]。在深入研究中發現,電子行業在現如今社會中屬于一種高新產業,無論是地方科研單位或是地方政府,均給予了設備管理工作足夠的重視,并且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單位參與到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的工作中,并采用為其投入資金的方式,輔助實驗室形成了一套優良的管理模式,因此,可以認為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工作在市場中處于較高的地位。
此外,定期規范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工作,不僅可以輔助科研工作的有序實施,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精密電子行業的后期大規模擴建指示方向,因此開展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工作,對于促進我國科研進步的作用十分顯著。
現如今,我國計量法規制度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作為核心儀器設備計量管理的核心要求文件,此文件也明確提出了我國相關電子設備計量機構應當執行的管理模式[3]。因此,在執行相關工作前,可將提出的文件作為設備計量管理的參照依據。在此基礎上,相關實驗室計量單位同步制定了《核定儀器設備計量考核標準》《儀器設備計量更新規范》《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專業認證管理條例》等文件,明確提出,實驗室中使用的多種儀器設備,均需要按照一定周期性進行計量檢定與校準,所有電子儀器設備需要在取得專業認證證書后,在連續有效期內使用。
包括我國現有文件對儀器設備計量工作實施提出的要求,相關標準與規章針對此方面的工作,制定了新的準則。例如,針對實驗室中使用的大型空調制冷設備,需要定期檢測設備的使用精度、參數、質量檢測范圍、溫度與濕度控制、使用環境等要素,所有設備的使用均需要符合實驗室設備操作要求。電子類與機械類天平應當在操作過程中放置在穩定的水泥架子上,以避免天平精度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生物霉菌等培養類器械,應當為其布置獨立且封閉的操作空間,避免在相關操作過程中,培養的生物組織受到環境污染。一旦出現上述問題,儀器設備計量結果將會受到影響,造成檢測結果與實際結果出現嚴重偏差。綜上分析可知,實驗室操作人員有必要在相關工作實施前,掌握標準和規章對儀器設備計量的要求。
為了全面落實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計量管理的標準化,需要在相關工作中樹立實驗室操作人員標準化的管理意識。為了確保操作員工所執行的工作行為可滿足其崗位需求,應當結合實驗室現有電子設備的使用與操作標準,對人員進行崗位專業培訓,提高崗位人員的操作能力與專業技能,確保在短期工作時間內,實驗室操作人員可以順利地解決所有與實驗室儀器儀表操作問題[4]。在此基礎上,要求實驗室內的操作人員應當具有優良的設備維護意識,可在工作中做到對設備的主動愛護與維護,并具有一定的實驗精神,對于每一個實驗操作得出的結果,均是通過多次實驗反復操作得出的。
在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維護過程中,需要引進電子行業的高端人才,或在培養實驗室專業操作人才的基礎上,對此部分人才進行檢修與養護的專項培訓,如精密電子元器件的焊接、電路程序設計等專項內容的培訓。并根據不同人才的能力,根據不同管理工作實現分區管理,以此種方式做到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計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實施與全面落實。
在確保所有實驗室操作人員具有標準化的管理意識后,應當完善針對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的管理程序,基于整體層面分析總結如下:①在管理工作前,應當科學且合理地選擇實驗室操作計量設備,并在選擇實驗材料前,以適度性作為原則,落實對選擇工作的標準化;②記錄不同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的型號與實驗操作需求設備的型號,完善對設備的采購工作,控制采購成本,保障工作的流程化;③定期對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進行入庫計量驗收,并增設設備與貨物搬運過程中的監管工作,為設備與材料提供適宜的儲備空間,實現管理工作的流轉化;④在完成使用設備后,需要將其使用狀態以標簽的方式標注在設備上,以便于后期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的妥善管理;⑤在使用計量儀器與設備前,需要操作人員對其精度進行校驗,只有通過檢驗的設備才能投入實驗室操作與使用;⑥對于校驗過程中的不達標設備,應對此類設備進行標識并集中隔離與修復。
當實驗室在儀器儀表設備計量標準化管理工作時,應當將此項工作作為一個系統,建立一套規范化的臺賬,按照篩選、檢定等工作制定計量設備的標準化管理程序,以保證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
除上述管理措施,還需要做好計量設備的標準化分類管理工作。為了確保計量分類管理的標準化,應當分類排查實驗室內現有的儀器設備的故障,并記錄不同實驗室儀器設備在操作中的規范與功能,以此為依據對設備進行分類[5]。常規情況下,分類的方式包括直接判斷分類法、供電分類法、線路分類法3 種,其中直接判斷分類法主要是通過專業操作人員按照其主觀判斷,劃分不同使用類型的儀器設備類型,但由于此種分類方法極易受到相關人員的主觀意識影響,因此在實際分類中,常將該方法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實現設備分類。例如,實驗室中的制冷空調屬于大型設備,可按照其終端供電方式將其歸屬于220 V 設備。通過此種方式,對計量設備進行科學分類,以此為后期相關管理工作的實施提供指示方向。
在完成上述管理工作的基礎上,應當健全檔案安全管理的標準。
(1)對于實驗室儀器設備的檢定標準,需要參照實驗室校準規范,每年至少執行一次強制性送檢,由專業的認證機構評估設備運行狀態與生命周期。對于實驗室中的非強制性計量設備,可適當延長其送檢周期,但送檢年限不得超過3 年,所有設備的安全性評估均需要結合其實際運轉情況設定。
(2)對于具有安全性威脅的實驗室設備,可使用“紅色”“綠色”“黃色”標識的方式,對其進行標注。例如,設備送檢后,檢查結果表示設備操作無安全危險,可以繼續使用,可在此種類型設備上張貼“綠色”標識;當設備使用安全存在部分缺陷,但缺陷不影響設備的持續使用時,可在此種類型設備上張貼“黃色”標識;對于送檢后,專業機構認定設備存在嚴重的安全使用危險時,可在此種類型設備上張貼“紅色”標識,并對其進行停用處理。總之,針對不同類型的設備,需要按照不同的安全管理標準,確保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的計量管理工作有序實施。
技術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電子行業的進步,實驗室儀器儀表設備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為了更好地推進實驗室的建設,需要在相關工作中落實儀表設備的計量管理工作,并結合實驗室需求,定期檢查與維修設備,以提高實驗室儀器儀表生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