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偉 李 陪 鄭雅文
(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鄭州 450048)
在傳統施工模式中,缺乏節能減排意識,并未在施工方案、管理計劃中主動采取有關節能減排的措施手段,致使施工期間產生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費、資源損耗,最終導致工程造價成本上漲、資源供需缺口增大。與此同時,對綠色施工管理模式的推廣實施,將采取限額領料、設備維護保養、選用綠色材料、配置節能設備等多項措施,避免在施工活動中出現不必要的資源/能源浪費,藉此來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建筑企業是綠色施工的實施者,唯有在建筑企業樹立正確施工觀念、建立完善綠色施工管理制度并予以實施,方可取得理想成果,實現對工程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早期部分建筑工程中,雖然已提出綠色施工理念,并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但部分建筑企業對這一理念的理解較為片面,僅在材料選材、設備選型等少數場景中采取相應措施,并未將綠色施工理念融入到施工方案優化、施工評價、工藝技術選擇、環境污染管理等場景,所建設工程項目與傳統建筑的區別不明顯。
在建筑傳統施工模式中,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包括揚塵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不利于展示城市面貌,并對工程現場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擾。對此,通過開展綠色施工管理工作,將在施工期間采取地面灑水、沖洗運輸車輛、四周設置遮擋物、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等多項措施,最大程度減小施工活動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系數,向城市居民與外界展現良好的城市面貌,營造一個健康、穩定的城市硬環境,這也契合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理念。
清潔生產觀念由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兩部分組內容組成,強調在施工期間采取能源耗用量最小、不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明顯污染的施工方式,減小人為操作、機具設備、材料等因素對能源消耗、環境污染造成的影響系數。從施工管理角度來看,為踐行清潔生產觀念,應采取設備選型、設備維護、制定節約用電制度、選用綠色材料四項措施,具體如下。
2.1.1 設備選型
為減少施工期間的總體運行能耗,降低用電成本與工程造價,建筑企業應優先配置新型節能工程設備與現場照明設備,如SC200型低速變頻施工升降機、T7020-12H 型極光綠塔機、LED 照明燈具。同時,為減輕財務負擔,企業可以分批次采購新型節能設備和淘汰老舊設備,避免因一次性集中采購大宗工程機械而造成資金短缺[1]。
2.1.2 設備維護
為預防設備運行故障的頻繁出現,必須加強機具設備的維護保養工作力度,定期巡視檢查設備運行工況、測定記錄各項運行參數,定期開展預防性大修工作,通過緊固松動零部件、注入潤滑油、更換變形磨損部件的方式,消滅故障隱患。例如,在某建筑工程中,由于設備維護保養工作開展不到位,工程機械液壓系統出現漏油故障,不但導致設備癱瘓、無法正常開展生產活動,還造成設備內部油體向外泄露,嚴重污染了當地土壤環境。
2.1.3 制定節約用電制度
為約束施工活動,避免因不當操作行為而造成能源損耗,企業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來制定節約用電制度,明確規定用電要求,禁止在非作業時間開啟機械設備、按時關閉現場照明燈具、禁止在職工生活區域使用大功率電器。同時,合理設定各道工序的用電額度,與班組負責人或分包單位簽訂用電責任書,如果在非特殊情況下的實際用電量超標,則追究相關人員責任,超出部分電費由責任人自行繳納。
2.1.4 選用綠色材料
在早期建筑工程中,所使用漆料、板材等材料具備較高的污染性,持續向外揮發苯類物、甲醛等有害物質,破壞現場施工環境,并危及到工程現場人員的身體健康。對此,管理人員必須嚴格把控選材環節,檢查所選定施工材料的性能質量是否達到綠色材料標準,不得使用污染性與有毒性的施工材料。
2.2.1 揚塵污染防治
針對揚塵污染問題,管理人員應采取材料覆蓋、材料密封運輸、地面灑水、車輛沖洗、現場清掃五項防治措施:
在對中國哲學典籍的英譯過程中,對于哲學術語的翻譯引起了廣泛爭議,對《孟子》的翻譯也是如此。而且,有很多譯者在進行中國典籍翻譯時,并沒有將文化對等作為翻譯前提,而是以西方文化作為參照展開翻譯,這也正是導致典籍譯文失真的主要因素。縱觀《孟子》的西譯歷程,主要經歷了兩大重要階段:傳教士的經典翻譯以及學者的經典翻譯,前者的翻譯目的為傳教,后者則是為了傳播中國文化。
(1)材料覆蓋是在現場堆放的干粉砂漿、水泥等粉狀材料表面覆蓋塑料膜進行密封貯存,避免材料在風力作用下形成落塵或飄塵。
(2)材料密封運輸是使用特殊車輛來運輸粉狀材料與小顆粒材料,也可以在普通車輛的貨箱固定綁扎防塵布、塑料膜等材料進行密封,阻擋粉狀材料在運輸期間向外散落、飛揚。
(3)地面灑水是定期在現場地面淋灑水與噴霧,在水體重力下,使灰塵顆粒附著在地面,不受風力影響而變成飄塵。
(4)車輛沖洗是在運輸車輛入場時,停靠在指定位置,使用高壓水反復沖洗車輛表面附著的灰塵污漬。
(5)現場清掃是由工作人員定期掃除地面的灰塵垃圾,保持場地潔凈狀態,要求達到場地目測無揚塵的標準[2]。
2.2.2 噪聲污染防治
針對噪聲污染問題,管理人員應采取搭建隔聲墻、合理安排作業時間、選用低噪聲機具設備、自動測定現場分貝四項措施:
(1)隔聲墻是在工程場地外圍搭建一圈具備隔聲功能的墻體,阻擋場內噪音向外傳播。
(2)合理安排作業時間是嚴格遵循《環境噪聲防治法》等相關規定,除特殊情況外,禁止在22:00~6:00時間段內開展會產生高分貝噪音的施工作業。
(3)選用機具設備是在條件允許前提下,優先選用運行噪聲較低的機具設備,如JNPC 爪型低噪聲粉碎機、450型低噪音過濾篩分機,從源頭上降低現場噪音分貝值。
(4)自動測定現場分貝是提前在工程現場安裝若干噪音傳感器,持續測定各處作業區域的分貝值,對比測定值是否達到《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規定[3]。
2.2.3 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
針對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管理人員對破損混凝土構件、變形模板等固體廢棄物的剩余利用價值進行評估,按照評估結果劃分為若干類別,對不同類別的固體廢物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2.4 水污染控制
針對水污染問題,根據施工廢水的受污程度來采取相應處理方法。例如,對于混凝土養護用水、車輛設備沖洗用水等受污程度較為輕微的施工廢水,將廢水排入沉淀池中進行沉淀過濾,處理后的水體進行循環利用,但不得用于混凝土拌合水等水質要求嚴格的用途。而對于受污嚴重的水體,則委托具備相關資質的單位對施工廢水進行二級或三級處理,不得將這類施工廢水隨意排放。
為論證施工成果質量與管理水平,建筑企業應借鑒同類項目案例與結合工程情況,構建一套完善的施工評價體系,設立多項評價指標,明確評價打分標準與各項指標權重值,對環境保護、土地保護、節材節水、節能與能源利用等若干要素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來反映施工成果是否達到預期建設目標,并從中發現施工管理問題所在,加以改進。以某建筑工程為例,根據施工評價結果,發現在現場人員穿戴防護用具、進出車輛廢氣排放控制、運輸車輛沖洗等環節存在問題[4]。
考慮到施工現場環境較為惡劣,可能對現場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為保障作業安全與現場人員身體健康,必須做好人員健康方面的管理工作,具體可采取配備防護用具、宣傳教育、保證職工生活區安全間距三項措施。
2.4.1 配備防護用具
在正式施工前,在現場準備足量的施工防護用具,如安全帽、絕緣鞋、絕緣手套、防墜器、工業防護口罩等。同時,管理人員在施工期間定期開展安全巡查工作,著重檢查施工人員是否正確穿戴防護用具,對違規作業的人員予以處罰。
2.4.2 宣傳教育
在崗前做好有關施工安全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以防護用具正確穿戴方法、同類項目安全事故案例造成損失等作為宣傳內容,使工程人員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安全生產的正確意識。同時,為調動工程人員的積極性,可以不定期舉辦綠色施工文明安全活動,對嚴格遵守安全準則、管理條例的班組成員進行獎勵。
2.4.3 保證施工生活區安全間距
在遠離作業區域、有害物品倉庫的位置修建職工生活區,并在生活區和作業區及倉庫的間隔部位修建圍擋構筑物,以此來保障工程現場人員安全。
綜上所述,施工管理是當前綠色建筑工程的薄弱環節,同時也是加快綠色建筑發展步伐、進一步提升施工水準的關鍵。建筑企業務必認識到施工管理的重要程度,落實樹立清潔生產觀念、現場環境污染防治、完善施工評價體系、加強人員健康管理力度四項管理策略,取得理想管理成果,幫助建筑企業建設高規格綠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