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婁敏

生活離不開藝術,在我們工作生活中接觸到的任何產品都需要通過設計完成。中國的工業設計專業雖晚于歐美國家上百年,但在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已逐步走在了世界前列,這得益于長期致力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設計師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以下簡稱清華美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范寅良,就是一位從事設計專業高等教育多年的優秀設計師。他1998年赴德國深造,研究方向是在建筑學基礎上的博物館設計以及展覽策劃研究。如今,已在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執教十余年的他,同時也是國內知名設計師,他將求學及設計一線中的真實經歷與感悟融入教學中,為中國新一代設計師的培養工作注入了強勁的力量。
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是緊緊圍繞“育人”展開對學生綜合素質及專業能力的培養。在美院,如何巧妙地在藝術教育中傳達“德育”的理念?如何讓專業素養與個人素養更好鏈接在一起,形成合力?這是范寅良作為高等院校教師長期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德國留學十年的范寅良,對國外年輕人的價值觀塑造深有感悟。他認為,德國務實的人文精神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尤其值得世界學習。范寅良上課與其他老師有一定的區別,他通常會增加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的教學環節。他會分享自己或者身邊發生的健康的、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故事,以此來激勵學生們不斷努力、奮發圖強,在思想道德方面不斷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在職業修養方面不斷主動提升自己,從而使學生們自然而然地樹立更加遠大的目標。
“立德樹人”的核心是“德育”“智育”,范寅良與學生分享的故事有“淚撒井岡山”“德國買床”“高速路的由來”“世博會的故事”“健康早餐”“二戰與德國”“德國好設計”等。這些故事主要是通過歐洲人或者中國人生活中的點滴,來感悟人性的善良、社會的良知、道德的光輝以及生活應有的健康狀態。有一次上課,范寅良講的是德國買床的故事。他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想買一個二手的德國床,然而等到達賣家經過測量以后,發現因尺寸問題不能裝車,于是購買未果,只能開車離開。車已經開出一段距離時,范寅良發現賣床的德國人在車后邊氣喘吁吁地追車,他很謹慎地停下車。賣家說:“你們現在走這條路回杜塞爾多夫比較遠,應該掉頭走A3(另外一條高速路)。”然后賣家轉身就走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特別是生意未成的情況下,跑步追出來300 多米,只為好心地告訴買家一條回家更近的路。范寅良一直覺得這是一個讓他非常感動的故事,在課上分享給同學們,是希望他們能夠通過故事將這種正能量繼續傳遞下去。“對人友善,樂于助人,是一種可貴的美德。”通過一次次地講述故事,范寅良慢慢地感覺到學生們在變化,特別是在小組做模型的時候,大家都非常地互助,貢獻更多的力量,為一個更好的作品自愿地多干活兒,不怕累。范寅良認為,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故事分享成為范寅良課程中的一個特色,從開始講故事給同學聽,到后來鼓勵同學們也分享各自的故事,這種從聽眾到講述者的變化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更具有育人的現實意義。健康的心理輔導與學生趣味互動,形成了傳遞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學生們在笑聲中感動,在共情中頓悟。
范寅良認為,專業知識的傳授理念和意義也需要圍繞“立德”為中心展開。他將課題策劃的維度從設計起點入手,從問題找痛點。而尋找“痛點”就需要學生們認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從“仁愛”的角度入手。這是因為設計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將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健康。
在教學手段上,范寅良還有絕招。他倡導學生“設計不插電”,利用自己充滿智慧的雙手來完成設計作品。設計學科,特別是空間類的設計研究,離不開模型制作以及推敲的環節。他要求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盡量不開電腦,在作業設計中盡量用空間實體的模型來討論方案,進而使設計思維能力與設計制作能力合二為一,鼓勵學生動手克服困難,鍛煉學生務實求實的品德。
提起范寅良所教的課程,可以說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尤其是他的“通心粉”課程,被清華大學乃至世界公認為精品課程,該課程培養的重點是學生的造型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通心粉”作為一種食品,在西方一直有很多設計師、建筑師把它作為設計課題。雖然物體很小,但是“通心粉”的設計過程充滿了挑戰性,涉及到學生抽象思維、批量化設計、造型創造、食品常識以及功能性的研究等,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可謂是“五臟俱全”的綜合性設計訓練課題。范寅良經常把同學分成“魚類”和“植物類”兩組,將寫生的動植物進行抽象設計,將它們制作成“仿生”的通心粉。同學們經過親自動手制作,歷經設計草圖、草模型、實體大比例模型、實體小比例模型、面粉模型以及“面粉原料”試煮試驗,最終完成了通心粉的設計。其中也包括一部分配套餐具、器皿、展示設計以及展覽組織的部分工作,達到了相對完整的設計過程,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設計行業的興趣和探索。在面對全校師生的課程作業匯報展上,學生們共同分享、交流和對比設計成果,當然還有最后一項就是與老師們一起品嘗煮熟了的“通心粉”。
范寅良以設計思維的建立和熟練專業能力的培養作為媒介,潛移默化地激勵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從生活中獲取“靈感”,用設計解決問題,并最終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匠心培育,立德樹人”也成為范寅良為國家培養更多青年設計師們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