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爽ZENG Shuang;王成霞WANG Cheng-xia
(綿陽城市學院,綿陽 621000)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其發展進程也日新月異。土地適宜性評價是城市規劃與管理的重要研究部分,而建設用地作為城市進行開發和建設的基礎用地,可逆性差,因此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從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來看,城鎮建設用地集約程度不足,低效閑置土地未能較好規劃利用,問題較為突出;鄉村土地規模大,但所存在的布局不合理問題未能完全解決。如何盤活建設用地,合理進行土地規劃,仍是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中心五城區為例,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專家打分法與GIS方法,進行城區建設用地的適宜性評價,依據評價結果將研究區內的土地劃為五個等級——適宜、較適宜、普通適宜、勉強適宜和不適宜,為成都市中心五城區的城區改造工作提供有效參考,為成都市的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會,在四川盆地西部,經度102°54′E~104°53′E;緯度30°05′N~31°26′N。成都市中心五城區是成都市最早的五個主城區,總面積為42406hm2,包括金牛區、武侯區、青羊區、成華區、錦江區,如圖1所示。據2020年全國人口第七次普查結果數據顯示,成都市中心主城區常住人口為1541.94萬人,其中,中心五城區有527.27萬人,占比約34.20%。錦江區地處市區東南部,是成都市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人大所在地。金牛區地處市區西北部,區內擁有西南地區最大的批發市場和西南綜合交通樞紐。武侯區地處市區西南部,區內擁有武侯祠、錦里等著名景點。青羊區地處市區西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協和西部戰區司令部所在地,是成都市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區內有天府廣場、杜甫草堂等景點。成華區地處市區東部,區內擁有中國西部第一高塔和西南最大的動物園。

圖1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行政區劃圖
2.1.1 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數據包括:①2020年成都市中心五城區矢量邊界數據與路網數據,獲取自OpenStreetMap開源地圖;②2020年7月,云量小于等于5%的GDEMV2_30m分辨率DEM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獲取自地理空間數據云;③成都市中心五城區2020年土地利用數據,來自Globeland30;④部分社會經濟數據來源于成都統計公眾信息網的2020年成都統計年鑒。
2.1.2 數據預處理
將已有的DEM數據在ENVI中進行輻射定標、大氣校正、幾何校正后導入到ArcGIS中,利用數據分析工具進行處理,得到坡度坡向數據。再將其他數據導入到ArcGIS中,以便后續處理。
構建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從自然、社會經濟等角度出發,選擇合適的評價因子。本文綜合考慮研究區實際情況,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中,分別依據地形、水系與交通,選取了坡度、坡向、高程、鐵路、土地利用類型、距水體距離六個評價因子[1],再進行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進行分析,檢驗一致性,構建評價模型;利用GIS技術的多環緩沖區分析、柵格計算等方法,得到加權后的建設用地綜合評價分值,最終獲得研究區的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
2.2.1 評價因子的確定
自然因素是影響大部分建設用地分布的基本因素,所涉及的單因子主要包括高程、坡度和距水體距離。社會經濟因素對建設用地的分布和選址起主導作用,所涉及的單因子主要包括與鐵路、土地利用類型。
2.2.2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各單因子對建設用地適宜性的影響程度,需要對各單因子分級進行處理。評價指標的確立,首先需要保證基于研究區實際情況,此外,還要確定各單因子的適宜性分級指標的取值區間,對應最終評價的五個適宜等級。同時,需要對每個適宜等級進行打分,本文采用等差賦值法[2]設定分值為9分、7分、5分、3分、1分,對應適宜、較適宜、普通適宜、勉強適宜和不適宜五個等級,本文通過對前人評價方法的思考與研究[3],結合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實際情況,對單因子再次歸類,同時邀請專家進行單因子重要性打分。最終得到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最后利用Arc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對單因子進行量化分析,以單因子分析圖的形式呈現結果,再進行柵格疊加分析得到最終的綜合因子分析結果。

表1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
3.1.1 地形
坡度因子。坡度的大小與相關工程項目的道路選線與土石方工程量緊密相關,從而對資金投入與項目難度產生重要影響。
坡向因子。坡向對日照時數和太陽輻射強度有影響,因此影響用地周圍的生態。
高程因子。高程與植被類型、巖土含水量、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等緊密相關,會影響建設用地的區位分布。
3.1.2 水系
距水體距離因子。建設用地的選址應該避免水污染,同時要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獲取的便捷度。
3.1.3 鐵道交通與土地利用
鐵路因子。鐵路串聯交通不發達地區,輻射更多人口,保證重點物資的運輸,對沿線地區的工業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有極大推動作用。
土地利用類型因子。土地利用類型是按土地的不同特點劃分的地域單元,本文提取了成都市中心五城區的建設用地、林地、草地、耕地和水體五種類型。根據生態環保原則,將耕地和林地的建設用地適宜性分別設置為勉強適宜和不適宜。
某一單因子分析結果對建設用地的適宜性的評價角度較為片面,并不能完整表明研究區建設用地的適宜性。因此,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后結合專家打分法與層次分析法,借助SPSSPRO平臺得出各單因子指標的權重,構建評價模型,再在ArcGIS中對各單因子進行加權疊加,得到綜合評價結果。
3.2.1 權重與一致性檢驗
評價因子的權重由研究區具體情況決定。本文根據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實際情況,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各單因子權重,計算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再計算CR=CI/RI,若CR值小于0.10,則表示一致性檢驗通過。本次分析結果CR值為0.0196,檢驗合格(如表2所示)。

表2 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結果
3.2.2 構建評價模型
本文依據多因素綜合評價模型[1],構建評價模型計算式如下:
其中,Z為建設用地評價綜合分值,i為單因子指標的序數,Xi為第i種單因子指標的值,Wi為第i種單因子指標的權重值。綜合分值與建設用地適宜性成正比。
本文按照評價指標,在ArcGIS中利用多環緩沖區對鐵路和距水體距離因子進行分析。
將單因子分析結果利用柵格計算器進行加權疊加,最后采用自然斷點法將疊加結果按綜合評價分值劃為適宜、較適宜、普通適宜、勉強適宜和不適宜五個等級,得到最終的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分級結果圖如圖2所示,評價結果統計表如表3所示。

圖2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分級結果圖

表3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統計表
4.1.1 適宜區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適宜成為建設用地的面積大約為13715.860hm2,占五城區面積的32.34%,在五城區均有分布,較為均勻。其高程大多在406-435m,距水體距離在50-500m內,與鐵路距離在1000m內,適合規劃開發建設工業園區或者商業圈,繼續推動地方經濟建設。
4.1.2 較適宜區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較適宜成為建設用地的區域面積大約為13778.180hm2,占五城區面積32.49%,高程大多在435-470m區間內,距水體距離在500-1000m內,與鐵路距離在1000-2500m內,主要分布在青羊區、金牛區和武侯區。適合開發公共基礎設施,如公園、商業街等。
4.1.3 普通適宜區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建設用地普通適宜區面積約為5865.730hm2,高程在470-500m內,距水體距離在1000-2000m內,與鐵路距離在2500-3500m內。該類地區主要分布在錦江區、青羊區和金牛區??傮w上適宜發展建設用地,對該類地區進行一定改善升級后也能滿足建設用地的發展需求。
4.1.4 勉強適宜區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勉強適宜成為建設用地的區域面積約為6773.196hm2,高程分布在500-550m之間,距水體距離在2000-3000m內,與鐵路距離在3500-4000m區間內,主要分布在錦江區和金牛區??傮w上較難成為建設用地,對改造所需技術要求較高。
4.1.5 不適宜區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不適宜成為建設用地的區域面積約為2273.039hm2,高程在550m以上,坡度也較高,距水體距離為50m以下或3000m以上,與鐵路距離在4000m以上,故在此區域進行建設用地發展是十分困難的,該類區域主要分布在錦江區、金牛區和青羊區。
通過在ArcGIS中的分析統計,得到研究區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分區統計表如表4所示。通過對照表3與表4可知,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建設用地適宜性較高,建設用地適宜面積在本區占比最高的是錦江區,其占比為18.12%;較適宜面積在本區占比最高的是青羊區,占比17.59%;普通適宜面積在本區占比最高的是金牛區,比例為7.62%;勉強適宜面積和不適宜面積在本區占比最高的是成華區,比例分別為12.82%和7.73%。相對來說,可以加大對錦江區的建設用地發展力度,增大工業園區、商圈等的建設;保證金牛區、武侯區和青羊區的建設用地穩定性;對于成華區可以適度發展規劃其他用地的建設。

表4 成都市中心五城區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分區統計表
本文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有機結合GIS空間分析相關方法與層次分析法得到最終結果,并進行分析評價。GIS作為具有強大空間分析能力的計算機方法,可對土地規劃管理相關的科學研究及工程項目提供一定技術支持,使得結果可視化、處理過程高效化。本次評價結果可為成都市中心五城區的規劃建設提供有效參考,為其繼續發揮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功能給予幫助,具有一定科學性。本文不足之處在于數據類型不夠豐富,運用GIS處理所得結果仍有一定限制;同時由于氣候、政策等多因素影響,實際結果與評價結果會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后期不斷調整改進,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