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書明YE Shu-ming;李延罡LI Yan-gang
(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沈陽 110027)
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是在工程項目質量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的前提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學科,是在某一項建筑工程之后發起的一項整體性強、涉及的領域廣的分析和評價的系統性的一項越來越重要的工作,是一項從工程項目開始的預算、現場管理、設備上的配備、人力資源管理、現場施工管理、現場施工過程的質量檢驗、后期交付項目的流程執行、項目完工交付使用的整體質量檢驗工作、售后服務上的規章條例的執行方面的歸納總結后的系統化的評判和鑒定。通過后評價,來有效找出項目施工前的預期效果與項目施工后的實際效果,這樣進行有效的比較之后,就能很好的找到在項目的施工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上差距,再進行施工現場的合理改進后,針對性的提出對未來新項目的優化方面的決策,并總結出如何完善工程決策管理水平的建議,并制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1]。以便為后期的工程項目的進度和質量提供可靠的有利的保證。
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需要在某個項目完工后所作的一種全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系列的評價,嚴格的說這個全過程是一種特殊的技術活動。
目的就是經過評價對比后,來確認項目完成的實際情況原先的計劃目標,所存在的差距,來認定項目策劃,以及評判的準確程度,并用科學的方法來尋找出產生偏差的原因,進而在今后再作類似的項目時,能有效、科學的總結出經驗,并把經驗通告有關部門,引以為戒,有效避開前期發生過的錯誤或者失誤,在后續的項目進程中,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來有效的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好的方法。
建設項目后評價目的是通過對項目投資全過程的綜合研究,衡量和分析項目的實際情況及其與預計情況的差距,確定有關預測和判斷是否正確并分析其原因,從而總結經驗教訓,為今后改進公路建設項目的決策、設計、施工、管理等工作創造條件,并為改善和提高項目的投資效益和改善營運狀況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與措施。后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對工程項目的前期工作的后評價;對項目實施階段內容的后評價;對項目營運狀況的后評價等。評價指標的確定和評價方法的選擇,是后評價的重點[2]。
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實質,是對項目中的一些必要的信息的反饋和評估,每次有效評價的結果是為今后的項目的正常進行來提供有效的參考,即項目后評價是為了給后續項目的進程提供更加有效的實踐上的借鑒,這也是項目后評價的意義所在。主要作用表現在:能極大提升項目預算水準和決策水平;能有效助力于設計水平的提升;更能有效提高工程管理水平;能大大促進生產中的精準化的管理,也能有效推動經濟效益的雙贏結果;更有助于提升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的有效成功率,進而有效控制工程的造價。
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的基本內容表現在諸多的方面:主要包括技術、經濟、環境、社會和管理等這幾個方面。下面分別敘述一下: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任何一個項目的順利完工,需要的是先進的科學力量,而在項目的后評價中,把技術放在第一位,目的就是讓人們非常的重視,重視科技人員,讓技術人員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發揮出最大的效力,才會對項目工程過程中所采用的工藝技術進行合理、有效的后評價,才能對今后同類項目起到有力的推動效應。而在大型的項目中,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的內容還包括對裝備水平的探討和分析后的有效評價,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技術方面和設備方面的先進性、適用性、經濟性、安全性等多樣性的。
經濟效益是每個企業最關注的目標,每個項目的正確預算是項目施工前最需要的工作,而對后期的經濟效益評價也是重要的一環,如果能運用經濟效益理論對每個項目的宏觀與微觀經濟實踐中經濟效益,進行正確評判,即對項目中影響經濟效益有或無、高或低等進行評價。其目的在于正確評判目前項目的實際狀況,進而在正確評估中,能很好的根據實際的現狀來科學的規劃未來,以便能全面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3]。
在評價過程中,主要是對工程項目的經濟利益的預估做好準確的預算,進而讓工程項目的盈利得到一定的保障,使得工程項目的財務能進行長期的、科學化的運轉,來保證當地的項目施工者們的勞動能得到有效的薪資保證。
目前企業的發展過程管理中,對“人、機、料、法”的高度合一,成為管理中最先解決的條件,所以在項目后評價中,環境影響后評價就成了對今后精細化管理的主要的評價指標。所以,在評判施工環境時,需要先對照項目前批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在每個環節都做到實際環境的真實評價,要深入現場,詳細調查,對施工的環境做充分的了解,并做出項目環境的正確的評價。一個項目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環境是最好的外在推動力,會極大的推動項目的順利進行,會對項目的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社會影響評價是需要工程項目所在的整個環境下的整個項目的有效的評判,也可以說是一個系統化的評價,要充分的考慮到工程項目的質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這個評價也是上升到評價體系的高度,才能有效的完成的。體系需要具有完成關聯項目對國家政策方面的影響的,可以認為它是一個能夠有效的決策項目發展趨勢,也能管理好工程項目未來發展有效的工具,要對項目的執行者如何能用實際行動來很好的影響一些人,也能使得及時有效克服掉或者阻止掉一切不利于我國社會的輿論和壞的事情的發生。對社會影響的后評價,可以預估到工程項目的特殊性所能造成的對社會的一定的影響,能讓他們在施工前,就做好防范,讓一切能給社會造成不良后果的行為,能及時遏制在萌芽狀態[4]。
項目管理評價目的實質就是對整個項目施工過程的管理過程、效果的評價。一個項目的順利完成,實實在在的離不開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對管理過程的正確評判,有利于推進項目的進程。有的項目工程量是非常的龐大的,一個項目質量的保證,最重要的是施工現場的精細化管理方面的效果的保證。俗話說:“細節決定一切”每個建筑施工的現場,需要所有的“人、機、料”的充分的到位,才能進行有效的施工,而這里面最重要的是“法”的因素的有效作用,這個“法”就是精細化的管理,大家都知道施工現場,一旦施工開始,那場面可謂是很壯觀的,機器的轟鳴聲、原材料的多樣性、工藝的復雜性,都會集中到一起,這個時候,施工人員的專業化程度和專業化工藝保證,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對工程項目實施全過程中各階段的精細化管理就成了整個工程項目行進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做好這方面的評價,能為工程項目的整體化監管起到一個有效的、科學的前期指導。而此類評價重點,是要配備有專業能力強的高端人才來做好整體化的管理效果上的細節上的評價,方能正確引導項目施工和運營中的組織結構及能力[5]。
我國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工作起步較晚,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后評價制度才開始起步,這項工作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一直沒能完善,指導效果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直到2004年我國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才第一次在投資項目中涉及后評價,也是由于在我國的后評價制度一直不完善,而導致了發展緩慢行進,在實際工作中,相關的工作者,對此項工作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做了歸類方面的總結,列出了一些目前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的問題,下面總結如下:
我國后評價制度起步較晚,這就導致了在工程項目中的介入的法律程序很少,以致在政策立法上出現許多法律漏洞,這就使得施工過程中,如果發生糾紛,就不能第一時間來把這些糾紛解決掉,而是,常常在施工中的事故發生后,才去召集相關的解決部門去進行補救式的措施來進行“亡羊補牢”效果的措施。
至今為止,我國在后評價工作開展的時期也進行了近30年的時間,實踐觀察得知,后評價的效果在后續項目的引導作用,只是發生在了一小部分的項目中,還沒有做到影響到整個工程項目的超強的影響力。究其緣由,就是在我國的項目后評價制度初期的不完善性加上政策上的執行力度的滯后性,而導致了在事故現場的運用上總是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后評價效果。除了制度滯后的緣由,另一個重要的緣由就是我國在這方面所配備的專業人員很少,所以也是導致在后評價工作方面的一直不能有效的應用在實際的現場指導上,更難以在施工現場的管理上做到全面、公正和真實反映[6]。
一些建設工程完成后,許多人認為“萬事大吉”了,對后評價這個對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沒影響的工作,總會認為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對上級布置下來的后評價流程,只是“走過場”、“交任務”,更有的單位,只是在紙面上做了匯報,根本沒有以實際行動來認真對待過此項工作,根本沒有進行后評價工作的開展。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就是,工程建設主要就是做好項目施工的工作,不耽誤工期,按期交工就行了。根本沒有必要再去進行后期評估工作。
后評價報告數據的真實性是后評價最重要的依據,而數據的來源是依據工程實施前的精確預算,實施中的各種實際數據的積累才能得到的,但是,介于施工中項目技術的保密性,許多數據不會真實的提供給后評價的工作人員,于是會造成后評價的失真,所以呼吁后評價工作的專業人員的選撥要在技術骨干中挑選,這樣才能使得后評價,有真實的、科學的依據來作為后評價的有力的支撐,才能保證后評價的有效性。
針對國內現狀,借鑒國外經驗,尤其是要學習發達國家中的后評價經驗,主要改進措施的內容上包括有預算、計劃和項目進行評價。工程項目的后評價如果能形成自己的一套評價法律和規則;能有一個明確的管理機構,那么就會形成一個有效后評價的管理新體系,在這個能反復循環和評價的體系里,就會對我國后評價還不算是很完善的制度環境中,有效的來推動后評價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上,需要在意識特強烈的前提下,把后評價工作有效的貫穿在每一個工程建設項目的有效的后評價工作之中[7]。所以,建立對后評價的真正的促進作用的評價制度,盡快完善相關法制法規,是對后評價有保障的進行有效保證的法律保護,立法后評價的具體內容如下。
圖1 加強立法進度促進后評價體系運行圖
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涉及的面很廣,需要有各種有專業知識的人很多的專業人員的參與才能達到有效的評價結果,而要使得多種不同的專業能在同一個體系中進行各自不同專業的有效的評價,就需要在后評價整個體系中,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讓工程項目這個技術性、特殊性和復雜性融為一體的后評價體系,能公平的容納各個不同專業的高技術人才,來共處于一個龐大的后評價體系,都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專長,有效促進后評價工作的進行[8]。
一般的大型工程建設項目,歷時很長,有的前期階段性的工程,早就結束了,后續的工程才剛剛開始,這就需要制定一個評價體系,并有保留評價結果的權益。而如何有效的做好這各方面的工作,必須首先做好后評價工作的宣傳,先讓后評價深入人心,在具有法律效應的前提下,保持高度的廉潔自律性,后評價工作必須要遵循真實、公正和全面的原則,要讓每個極端的評價都能在一種客觀的環境中堅守獨立性原則的去評價,這樣進行的后評價才能成為公平、公正的判斷項目中每個極端工作的有效的途徑;客觀的、事實真切的判斷,能使得后評價站在下面雙方外的第三方的角度出發,獨立客觀的審視施工現場的一切事實。只有這樣,才是工程項目后評價的過程中的唯一的通道,才能保證后評價工作的準確性[9]。
圖2 后評價要遵循原則整個運行體系圖
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和評價方法的科學性,二者緊密的結合,是后評價公正有效性的最有力的科學的、暢通的途徑。
以以往的經驗看,科學的評價方法有以下幾點:前后對比方法;有無對比方法;邏輯框架方法;成功度評價方法。
4.3.1 前后對比方法
這個方法是將項目實施前和項目完成后的一切進行比較后,而預算出的工程效益的一種方法。詳細的對比內容是要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前期的可行性預算相關的所有數據與實際施工后的效果相比較的結果。
4.3.2 有無對比方法
“有無對比法”實質是將項目施工的具體狀況出發與假設無項目時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對比,來對比出工程項目的工作量,以便能有效的評價工程項目的真實效益,并估量出工程項目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和作用。
4.3.3 邏輯框架方法
邏輯框架法最早是美國國際開發署,在1970年開發并使用的一種論述項目的方法,是以最簡單的框圖,簡潔明朗的勾勒出的一個很復雜的工程項目的深藏很多玄機的內容與關系。這個方法是從工程項目整體的視角來看的,是把工程項目各階段的細節進行有效融合后的整體化的一種綜合性的分析[10]。
4.3.4 成功度評價方法
成功度評價是一種經驗化的評價法,評價的主體是專家,專家們經過綜合項目中的各個真實的數據,也羅列出整個施工過程的真實情況,而后評價出的工程項目中的各項指標,進而得出各個方面的評價結果,進而對項目的成功度作出定性的結論,也就是通常所稱的打分的方法。(圖3)
圖3 規范信息數據的來源渠道體系圖
萬達廣場是基于邏輯層次分析法建設工程項目后評價(即AHP),先設立目標層、目的層、指標層;主要是對項目風險前期預測評價指標層次的評價。(圖4)
圖4 項目風險前期預測評價指標層次的評價結構模型
然后,進行層次的風險前期預測的矩陣即權重系數計算。(表1)
表1 層次總排序計算后的結果表
從表1看,都是屬于III級的輕微風險。
要做好評價,就要有管理方面的規范化的數據來源,確切的、有效的技術數據是保證工程項目的后評價的準確和真實性。信息的正確才能保證工程項目后評價的準確,才能為項目的質量提供有效的數據保證,工程建設數據信息是后評價的質量保證的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運用科學評價方法,讓定性的評價與定量評價有效的相結合,進而做出有效的工程項目的信息分析,為了后評價工作的真實、順利的開展,以科學的方法建立一個現代化信息集成體系,還要駐扎相關的專業的工作人員來進行專職專責的評價,以使得后評價更加的有效和科學;更加的真實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