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曉敏,曾金石,萬鑫
(1.贛州市醫療急救中心,江西 贛州 341000;2.贛州市贛縣區人民醫院,江西 贛州 341112)
晚期先兆流產為先兆流產的一種,發生在妊娠12 周至28 周,是妊娠期常見的不良現象[1]。其發生原因較為復雜,包括胎兒染色體異常及孕婦全身性疾病、內分泌異常、免疫功能異常、不良情緒等[2]。晚期先兆流產不僅會對孕婦造成極大的傷害,還可引發流產等不良妊娠結局,如果未能及時、準確救治,勢必會影響孕婦以及胎兒的生命安全[3]。目前,一些接診醫院受醫療水平限制,對無法處理的孕婦需轉診至上一級醫院[4]。但晚期先兆流產孕婦在長途轉運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隱患,尤其是有妊娠合并癥者,一旦發生病情變化很可能給孕婦和胎兒造成巨大危害,甚至死亡[5]。因此,保證晚期先兆流產孕婦轉運的安全性直接關系到救治效果[6]。本研究通過制訂長途轉運晚期先兆流產的保胎策略,探討其應用效果,以期降低轉運風險、提高轉運成功率,報告如下。
將2019年3月—2021年3月贛州市醫療急救中心長途轉運的晚期先兆流產孕婦52 例作為觀察組,將2017年2月—2019年2月贛州市醫療急救中心長途轉運的晚期先兆流產孕婦52 例作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年齡20~40 歲;符合晚期先兆流產診斷標準[7];單胎妊娠;意識清醒,能配合治療及護理;小學及以上學歷,能聽懂普通話,溝通能力良好;產婦及家屬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既往自然流產史;嚴重妊娠合并癥者;心肺肝腎嚴重功能障礙;有精神病史,神志不清,不能配合研究。兩組孕婦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實施常規轉運流程。第一,做好出動救護車轉運之前的準備工作,保證車輛、人員、儀器、藥品等都處于應急預備狀態。第二,接到轉運任務后,急救小組立即趕往現場,途中需與孕婦家屬溝通,初步了解孕婦的基本情況,并與接收醫院取得聯系,保證檢查和治療的延續性。第三,轉運途中密切觀察孕婦各項生命體征,及時處理病情變化。第四,到達接收醫院前15 min與醫院急診科電話聯系,簡單介紹病情,使其做好接收準備,到達后做好書面交接工作。
觀察組在常規轉運流程的基礎上實施保胎策略,具體如下。第一,構建策略轉運工作小組:由贛州市醫療急救中心急救科主任擔任組長,有經驗的急救醫生、護士為組員,共同組成工作小組。組內所有成員均經急危重癥孕產婦院前急救專業培訓,培訓完畢后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后方可加入工作小組。第二,策略轉運方案的設計:針對晚期先兆流產孕婦在長途轉運途中可能導致流產增加的因素如高血壓、腹痛、陰道流血、胎心率增快、焦慮等,通過查閱文獻、專家小組討論,制訂出適合在車上使用的策略。第三,干預措施:轉運車上較為狹窄、顛簸,囑司機快速平穩轉運,盡量給患者創造舒適、安靜、整潔的車內環境,光線宜溫和、明亮,保持車上溫濕度適宜;醫護人員根據孕婦文化水平及對疾病的了解情況,向其介紹晚期先兆流產的相關知識,耐心解答提出的問題,使其深刻認識疾病特點。晚期先兆流產孕婦由于對自身病情的擔憂,承受的壓力更大,更易出現焦慮或抑郁等負面情緒,醫護人員需給予孕婦心理支持,穩定其不良情緒。密切觀察轉運過程中病情的變化并及時處理。合并妊娠期高血壓者使用藥物硫酸鎂、拉貝洛爾等,防止子癇的發生;腹痛(宮縮)者予吸氧、阿托西班、硫酸鎂等抑制宮縮;陰道流血者予地屈孕酮,同時密切觀察陰道流血量,禁止陰道檢查及肛查;胎心率增快者予左側臥位休息、吸氧;宮頸內口松弛者予抬高臀部、控制感染、預防胎膜破裂等。
觀察兩組孕婦的保胎成功率、宮縮消失時間、孕期延長時間及心理狀態。保胎成功率:對兩組孕婦電話隨訪1 個月,比較其保胎成功率。以干預后先兆流產癥狀消失,超聲檢查顯示胚胎存活且正常發育為保胎成功。保胎成功率=(保胎成功例數/總例數)×100%。心理狀態:兩組孕婦在上車前10 min、下車后10 min內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心理狀態進行評價。SAS包括15 項負性詞,5 項正性詞共20 個條目,每項評分1~4 分,總分80 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77。SDS包括情感癥狀、軀體癥狀、精神運動性障礙和心理障礙4 個因子20 個條目,每項評分1~4 分,總分80 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82。

觀察組保胎成功49 例(94.23%),對照組保胎成功41 例(78.85%),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5.283,P=0.022)。
觀察組宮縮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孕期延長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宮縮消失時間及孕期延長時間比較
兩組孕婦上車前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下車后SAS和SDS評分均低于本組上車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上車前和下車后SAS及SDS評分比較 單位:分
近年來,隨著我國“二胎”“三胎”政策的逐漸開放,孕婦的平均年齡增高[8],同時人們生活節奏顯著加快,女性孕期生活壓力明顯增加[9],且飲食結構發生較大改變,使得晚期先兆流產發生率逐年上升,已達5%[10-11]。及時、有效地干預晚期先兆流產的發生、發展,減少流產的可能性,對孕婦具有重要意義[12]。現階段,部分基層醫院診療條件有限,不能滿足晚期先兆流產救治的需求,往往需要將孕婦轉至有條件的上級醫院繼續治療[13-14]。但晚期先兆流產孕婦長途轉運風險大,車內空間狹小、顛簸,孕婦易出現乘車疲勞、暈車、焦慮等,加之車上儀器、設備、藥品有限,使孕婦在轉運途中病情容易加重,從而危及母嬰生命安全[15-16]。目前,國內長途轉運晚期先兆流產孕婦尚無相關指南。因此,探討相應對策對降低晚期先兆流產孕婦長途轉運風險的意義重大。
本研究通過構建策略轉運工作小組,針對晚期先兆流產孕婦在長途轉運中可能導致流產增加的因素,通過查閱文獻、專家小組討論,設計出適合在車上使用的策略;轉運前充分考慮到孕婦對轉運的耐受程度以及可能出現的風險,備好婦產科常見的硫酸鎂、地西泮等急救藥物;同時選取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在孕婦出現異常時,能及時采取有效的診療措施確保母嬰安全,以免因為轉運不當而加重病情[17-19];途中密切關注孕婦的心理狀態,進行足夠的心理關懷,避免不良心理影響救治效果[20]。結果顯示,觀察組保胎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宮縮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孕期延長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實施策略轉運對改善晚期先兆流產孕婦的預后有明顯效果,利于提高孕婦的保胎成功率,促使宮縮消失、延長孕周時間;此外,觀察組下車后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實施策略轉運能有效緩解孕婦焦慮、抑郁狀態,增加其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從而提高保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