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武
摘 要:《期貨和衍生品法》的頒布出臺,給期貨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賦予了期貨行業嶄新的發展使命。《期貨和衍生品法》對促進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本文分析了期貨行業如何更好地服務江西省實體產業的發展,展現新作為。
關鍵詞:期貨和衍生品;實體經濟;新作為
2022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以下簡稱《期貨和衍生品法》)經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新頒布的《期貨和衍生品法》在總結三十年來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實踐的基礎上,以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全面系統地規定了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各項基礎制度,同時前瞻性地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安排,給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也對促進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期貨和衍生品法》賦予行業發展新機遇
(一)期貨公司的法定主體地位更加明確
《期貨和衍生品法》立法計劃自20世紀90年代提出,歷時近三十年,此前期貨行業最高層級的文件是國務院頒發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監管仍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形成系統的監管文件。《期貨和衍生品法》的出臺,反映了政府部門及社會各方對期貨和衍生品市場認識的不斷深化,進一步明確了期貨公司的行業主體地位,也為規范期貨公司經營行為、維護行業良好的發展生態、切實保護投資者的權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期貨和衍生品法》開宗明義,明確立法是“為了規范期貨交易和衍生品交易行為,保障各方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服務國民經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提出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三大功能:發現價格、管理風險和配置資源,為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各市場主體,尤其是經營機構,應錨定上述三大功能,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創新完善業務模式,切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果。
(三)期貨和衍生品融合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
隨著經濟社會活動形式的日趨豐富,金融業態更加多元,市場風險往往交織疊加,只有標準化的期貨市場,遠遠滿足不了實體企業日益增長的綜合性風險管理需求。《期貨和衍生品法》將期貨交易以外的以互換合約、遠期合約和非標準化期權合約(俗稱場外業務)及其組合為交易標的的交易活動定義為衍生品交易,既對期貨和衍生品的功能定位予以區分又對二者協同應用予以了法律支持,為期貨公司加強業務創新、為實體企業提供綜合風險管理服務,在明確業務規范的基礎上,予以了充分的法律保障。
(四)期貨公司經營業態的規定更加明確具體
《期貨和衍生品法》明確了期貨公司四大項業務內容,分別是期貨經紀、期貨交易咨詢、期貨做市交易和其他期貨業務。風險管理業務屬于期貨公司延伸性業務,其風險性質有別于期貨公司主營業務,主要交由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承接開展,是期貨公司業務形態的深化和對接實體經濟的有效途徑。《期貨和衍生品法》從法律層面對期貨公司的業務內容劃分予以明確,為期貨公司專注主業、提升業務能力、創新業務模式、加快業務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期貨經營機構有效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提出了要求。
(五)引導支持應用期貨和衍生品工具更加充分
《期貨和衍生品法》明確提出:“鼓勵利用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
“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的,可以申請持倉限額豁免”;同時特別指出“國家采取措施推動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引導國內農產品生產經營”。這為相關單位和部門、市場參與各方不斷深化對期貨和衍生品功能作用的理解和認識給予了正向引導,也為下一步配套完善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發展與應用方面的政策文件預留了法律空間,為期貨更好地服務實體企業、服務“三農”、助力振興鄉村提供了強大的政策助力。
二、乘勢而上,在服務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展現新作為
近年來,江西省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尤其是2022年以來,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實體企業生產經營的風險管理需求愈發迫切。期貨和衍生品行業應當堅定扛起服務實體經濟的行業責任,認真落實《期貨和衍生品法》要求,在服務實體企業加強風險管理、促穩提質,提升實體經濟韌性、實現穩定持續發展方面積極作為。
(一)牢牢把握行業功能定位
從國際經驗看,期貨市場在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上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曾指出,沒有期貨市場的經濟體系稱不上是市場經濟,一個功能完善、運行規范的期貨市場,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也是市場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本質上是要建立一個供需決定價格、價格調配資源的市場機制,使競爭性的價格形成機制在引導資源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而期貨市場通過發揮風險管理和價格發現功能,為資源優化配置提供有效工具。期貨和衍生品行業機構應當緊緊圍繞這一根本目標和行業責任,不斷深挖市場潛力,創新完善經營和服務模式,加速業務轉型,為實體經濟發展貢獻專業智慧。
(二)著力加強風險管理服務
風險管理是當前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最迫切、最普遍的需求。風險不能消滅,但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品進行管理和轉移。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是轉移風險天然且成熟的場所。近年來,各期貨公司通過風險管理子公司開展了一系列風險管理業務的實踐,模式包括合作套保、基差貿易、含權貿易、“保險+期貨”等等,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得到了市場各方的認可和肯定。同時,為適應實體企業個性化的需求,在衍生品市場,利用場外期權開展含權貿易為企業進行成本控制等風險管理服務比期貨場內業務更加靈活,也積累了大量的業務實踐成功案例。在后續行業發展過程中,應持續加強對風險管理業務的研究,加強場內、場外期貨和衍生品工具的綜合運用,為企業提供更加多元的風險管理方案,不斷增強期貨服務實體企業“控風險、降成本、增收益”的效果。
(三)深入對接江西省特色重點產業
從江西省實際情況看,有色、農業兩個產業在期貨和衍生品工具的應用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運行模式。在有色行業,以江銅集團為代表,帶動其上下游產業鏈合作伙伴,利用期貨場內、場外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庫存管理、價格鎖定,配合產業鏈企業合理優化生產經營策略,有效管控和抵御行業風險。在農業產業,江西省作為飼料和養殖大省,“保險+期貨”在這一領域有較多應用。近年來,飼料原料和生豬價格的大起大落沖擊養殖戶的收益,影響增收。目前江西省已實施的“保險+期貨”的項目,有的是在飼料成本端進行價格托底,為養殖戶平抑飼料價格上漲的風險;有的是在養殖產出端提供價格保險,為養殖戶提供養殖產出品價格下跌的風險保障。如生豬期貨上市后,生豬產業“保險+期貨”在省內廣泛開展,受到了地方政府、養殖戶和企業的肯定,為生豬行業恢復生產、保供穩價提供了有效支持。下一步,還應在鞏固以往業務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對江西省有色、農業以及黑色產業的研究,聯通現貨與期貨、實體與金融,為江西省特色重點產業行穩致遠、做大做強積極貢獻力量。
三、關于推進期貨和衍生品工具應用,更好地服務江西省實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關于市場風險意識和期貨工具應用的宣傳引導
根據江西省產業發展與期貨市場對接情況,對重點產業,如有色、農業、黑色等產業,定期組織開展行業專業報告會或交流論壇,邀請產業專家、期貨專家與產業鏈企業交流互動,促進各方充分交流信息,把握行業動態,研究交流相關產業可能出現的“灰犀牛”“黑天鵝”風險事件,并探討利用期貨市場防范化解風險的應對之策。面向政府部門及實體企業,廣泛開展期貨和衍生品知識培訓,充分宣傳期貨功能作用,深化各類主體對期貨和衍生品工具運作機制的認識,為期貨和衍生品工具的有效應用奠定基礎。
(二)推動“保險+期貨”等期貨和衍生品工具的有效應用
一是落實《期貨和衍生品法》精神,出臺支持期貨和衍生品工具應用的政策文件,改善江西省期貨市場生態環境,營造期現對接良好氛圍。二是持續推進“保險+期貨”在江西省飼料養殖產業的深入應用,參照東北三省、云南、湖南等省份做法,研究將“保險+期貨”納入財政補貼范圍,形成常態化運作機制,推動“保險+期貨”在全省范圍內進一步提質擴面,更加有效地服務飼料養殖產業。三是積極推動設立期貨交割庫和注冊品牌。豐富江西省期貨行業資源和基礎設施配置,為進一步提升期貨服務產企的質效提供更加充分的資源支持。
(三)為實體經濟提供全面風險管理服務
我國期貨市場有90多個大宗商品的金融期貨期權品種,覆蓋了有色金屬、黑色、能化、農產品等60多個產業鏈及金融股指和國債期貨,提供了豐富的風險管理工具。同期,期貨經營機構服務產業的綜合服務能力也逐步提升,期貨公司形成了以經紀業務為基礎,咨詢、資產管理、基差貿易、倉單服務、合作套保、場外衍生品業務和做市商業務共同發展的業態,為產業提供風險管理服務。期貨公司已經越來越多地通過風險管理業務切入產業鏈中,從以往提供咨詢、通道服務等輔助角色轉變為衍生品與服務的直接提供主體,為實體產業客戶做好全面風險管理提供專業服務。
(四)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期貨市場不僅具有價格發現功能,衍生而來的是重要的風險管理等基礎性功能,還有促進宏觀調控、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整個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等更深遠的意義。對江西省來說,可以借助自身農產品優勢幫助國家增加相關品種的定價權,通過產業優勢帶動金融服務,助推江西省經濟的發展。如養殖產業鏈,飼料原料和生豬價格的大起大落沖擊養殖戶利益,影響增收,也不利于飼料行業的穩定發展。充分利用期貨工具,將養殖企業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提高養殖企業經營的確定性,一頭是農村養殖基地,另一頭是高大上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當兩者連接起來,就打開了期貨服務“三農”的新空間,也撬動了金融創新服務農業發展的大棋局。
(五)加強期現貨聯動,完善產業信息服務
期貨價格源于充分的市場競爭,滿足價格監測“客觀性”要求;相對于現貨市場,期貨交易頻率高,滿足價格監測“及時性”要求。建議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將期貨價格納入大宗商品價格監測體系中,將期現貨行情進行對比分析,將更加有助于對商品市場極端行情的監控,及時進行行業風險提示;同時,可以將期現貨數據同步向實體產業相關經營主體推送,豐富數據來源,為相關經營主體提供更加多元、豐富的信息數據服務。
參考文獻
[1]約翰·赫爾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原書第10版)[M]王勇,索吾林,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
[2]海聞重構:經濟新格局與新思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張峭基于期貨市場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產品設計與風險分散[J]農業展望,2016,12(4):64-66,80
[4]李正強“保險+期貨”服務農民收入保障——美國的經驗與中國的探索[J]清華金融評論,2020(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