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現在我們選拔人才是通過中考、高考等方式,那么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呢?是科舉制度。要想認識這個制度,清代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一定不能錯過。這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其多元的主題、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刻畫和獨具匠心的諷刺藝術歷來為人們所稱道。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的《范進中舉》是其中一個經典章回。這是一篇意蘊豐富的文章,很多同學被它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所吸引,課間將其作為重要話題來討論;有的同學被它生動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每每談到范進或者胡屠戶,同學們總帶著自己的同情或者不屑;有的同學被它的藝術手法所吸引,或對比、或夸張、或諷刺,津津樂道。但本文并不想“舊事重提”,只想從主題的角度出發,看《范進中舉》的悲喜交織。
一、看《范進中舉》之喜劇
(一)范進中舉的發瘋實在是千年難得一見的“笑料”
在古代,能夠中舉是值得慶賀的事兒。有的人因為太高興,可能會昏厥過去;有的人因為太高興,可能呼吸不暢,癱坐在地。不管是現實,還是文學中,對于傷心至瘋的人物描寫比比皆是,但是,“喜極而瘋”確實是千年難得一見。范進的突然發瘋,其實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開始,范進在得知自己中舉之前,抱著家里唯一的一只生蛋的母雞到集市去賣,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后來,鄰居轉告中舉喜訊,范進對此是難以置信的,但也有一心想中又不相信會真正中的復雜心理,可能平時大家對他的諷刺也不會少;最后,范進去看了報帖,由開始的拍掌而笑,到昏厥,到瘋跑,到踹進泥塘,到瘋走上集,這種生動而又具體的發瘋丑態、發瘋經歷真是“世所罕見”,即使時光穿越千年,我們也不會看到這樣的“盛況”。不同于《射雕英雄傳》因曲靈風死后受刺激而神志不清的傻姑,讀者對她是抱著同情的情感,而對于范進,乃至于后來的官場人談及此事都是心照不宣,默默對視微微一笑便能說明一切。這個“笑料”絕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二)范進中舉的救治方式實在是聞所未聞的“秘方”
我們不是醫生,更不是專家,但是治療發瘋的病人,我們覺得應該讓病人慢慢冷靜下來,慢慢引導他認識當前的情況,逐漸讓他從喜悅中緩和過來,才是當前最要緊的事情。然后,附加一些必要的藥品再來幫助緩解。最后,還需要靜靜地觀察,再施加必要的心理疏導才是最好的救治方式。但是,且看對范進中舉后發瘋的救治方式:首先,是打他一個嘴巴,然后念“咒語”(“這報錄的話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讓范進把因歡喜狠了涌上來的“痰”吐出來,而打他的這個人必須是范進最怕的人,那么范進最怕的這個人不外乎他的丈人——胡屠戶。大家請看,這三個“治療”的步驟或者條件缺一不可,像不像一些科幻小說或者游戲當中關于完成某一任務必須具備的技能呢?不妨看小說當中如何來描寫這樣的治療一幕吧:“胡屠戶兇神似的走到跟前,說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個嘴巴打將去。”居然首先把范進打暈了過去。好在在眾鄰居的幫忙下,又抹胸口,又捶背心的,胡屠戶終于打醒了范進。但是這個副作用也是很大的,胡屠戶的手也不覺“隱隱的疼將起來”,“連忙問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實在可笑之極,這樣的“治療”方式,真的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這個秘方必將“名垂千古”了。
(三)范進中舉也算是百千萬士子修成正果的“榜樣”
明清的科舉制度比以往的科舉制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成千上萬,中舉可謂是過關斬將勇闖獨木橋,很多學子甚至終其一生都在參加科舉考試。但是,范進能從千百萬人當中“脫穎而出”,實在也是一件“喜事”。后來,范進做起官老爺,搬到新房子里,妥妥地過上了世俗人所希望的“理想生活”,為那個時代數不清的想要打破階級壁壘來獲得不同人生的寒門學子樹立了模范。他鍥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不在意街坊鄰里的冷嘲熱諷,繼而又中進士,最后官拜四品成為人生贏家。不輕言放棄的人老天也會眷顧他,他也算是以“喜劇”收場了。
二、談《范進中舉》之悲劇
(一)為金榜題名耗盡了大半輩子青春的“悲哀”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根本目的確實在選舉“人才”,但是廣大士子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屬實巨大。按照正常的順序來講,一名士子要參加縣府兩級舉辦的童試獲得童生的資格,證明你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當然這個通過率相對較高,最少也要十幾歲了。然后,要參加的是院試,也稱為道試,是各省學政主持的入學考試,秀才錄取率僅為10%左右,名額非常少,通過后就是生員,就是范進這樣的秀才,像范進這種年齡的比比皆是。接下來,秀才之后要參加鄉試,如能通過那就是中舉了。當然考中舉人不等于做官,只是候補官員,但運氣好點還是能夠外放個七品知縣,也算是成為統治階層了。最后,要參加會試和殿試。這是一般的程序,但是最終完成順利“通關”是要耗盡大半輩子的時間,就算得到了做官的資格,很多人都已經老了。不可謂不是一場悲劇。
(二)為實現夢想熬盡了世態炎涼的所謂“圓夢”
儒家在《大學》中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天下士子的最高夢想,但是范進窮盡一生去追求的夢想實現了嗎?圓夢了嗎?他真的做到了為官一方,造福百姓、造福士子了嗎?后來的范進在周學道的幫助下,順利考中了進士,被授予御史一職,成為一名京官。幾年后,范進升任山東學道,掌管山東的科舉考試。后來由于范進政績優秀,又被調回京城做了正四品的通政。范進這一路可謂是平步青云,但這條所謂的圓夢之路不過是“南柯一夢”。因為從現實來看,以范進的年齡,他大概做不了幾年官就要告老還鄉,就要遠離政治權力中心,如何為士子謀福利?如何造福百姓?這是作為士子的悲劇。另外,他的母親享盡人倫富貴了嗎?并沒有,可憐的老母親含辛茹苦、無怨無悔供自己的兒子讀書實現“出仕”的夢想,不惜幾十年如一日地餓肚子,直到范進中舉,本以為苦盡甘來能過幾天幸福日子,可惜,居然一命嗚呼。當然,范進也算孝子,守孝三年。但是,連自己的母親晚年享幾天福的愿望都滿足不了,這難道不是悲劇一場嗎?
(三)為奪魁甘愿扼殺獨立人格和自由的“無奈”
明朝科舉制度的經典教材是“四書”“五經”,這是儒家學派的經典,它的思想、它的文化內涵誠然是精華中的精華,但是即便如此,也不過一家之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范進所處的明朝科舉制度,實行的是八股取士。當時科舉制度的所有命題,都被框定在“四書”“五經”的范疇,而文體也被嚴格控制,俗稱為“八股文”。所有的應考者都不準展示個人獨立的思想,所謂的“子曰”“孟子曰”都不過是引用他人的言論,那么范進自己獨立的思想在哪里呢?其實,這種八股文就是封建統治階級讓這些應考的士子心甘情愿地成為統治階級愚忠的奴仆的一種手段。范進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實在是可悲。
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成名于天下,有的人數十年苦讀依舊美夢落空,如真實歷史中的蒲松齡,他一直都未能中舉,所以在《聊齋志異》中寫盡了自己對科舉制度的批判;有的人美夢成真從此平步青云,如真實歷史中的蘇軾(后來參與改革被貶)、曾鞏等人;也有的人為科舉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劇,如小說當中的范進。他是“十年寒窗無人識,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詩的典范,中舉人前,丈人動輒打罵,而鄰居卻不聞不問,真實可悲;中舉人后,喜極而瘋,上演了一場活生生的街市喜劇。而鄰居呢?更多還是看熱鬧,甚至這件事在往后依然是官場中一個重要的笑料。他的這種遭遇,首先,是喜劇,讓我們看盡了社會的百態,阿諛奉承這種不良的思想傾向隱約中存在于每一個角落。其次,還是悲劇。范進窮盡大半生都在參加科舉,浪費了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