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秋蓮

★眾所周知,詩歌是用來抒情言志的。詩歌的內容或者是作者的經歷,或者是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詩歌的情感就是作者心聲的自然流露,這種情感自然流露與作者的經歷有著重要的關系。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及“披文入情”,希望后來人在解讀詩歌的時候先探索形成文章(寫就詩歌)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詩文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沿著詩文找到詩文的背景,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即使是最深邃的思想也可以讀明白,也可以被人理解。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經歷與他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成正比。如南唐的李煜在經歷亡國之后,其詩歌的內容基本都是抒發亡國之恨,表達一種往昔不再、內心悔恨的情感,如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道盡了亡國之主的綿延愁緒。又如杜甫面對唐朝的繁華盛世,國君的開明,也曾抒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情。還有很多詩人,即使經歷多次失意,依然保持著昂揚樂觀的心態,更值得我們敬佩,如李白和劉禹錫。
一、浪漫的李白,將萬千失意化作幾團波浪
(一)《行路難》的創作背景
實際上,李白的《行路難》一共有三首,而本文所說的《行路難》(其一)選自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李白,字太白,其詩歌作品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因此,李白也被稱為“詩仙”。年輕時候的李白,風華正茂,受詔入京后供奉翰林(可以視為皇帝的秘書),經常陪侍皇帝左右,風光無限。但是,后來李白卻遭小人構陷,被皇帝“賜金放還”。這組詩大概寫在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他的好朋友為他設宴餞行,面對好友的安慰,李白特地寫詩表明自己的心跡。由于此詩的體裁是樂府古題,我們不能像律詩和絕句一樣對每一句進行劃分,只能籠統地以詩句的排序來賞析。
(二)《行路難》賞析
詩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李白接受朋友宴請時的心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李白的朋友為了表達對朋友的同情和不舍,不惜重金來設宴餞別,所以李白用“金樽”“珍羞”代指這頓宴席價值昂貴。李白本身嗜酒如命,如果是在一般場合,一定痛飲三百杯,但是在這里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他端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卻不想夾菜,起身拔出劍環顧周圍,內心惆悵起來。畢竟遠離政治權力中心,身世如浮萍。“停、投、拔、顧”四個連續動作,形象地顯示了李白內心的苦悶和抑郁,內心微妙的變化就在其中。那么,詩人究竟為什么“茫然”呢?
第三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原來詩人“茫然”的是想要渡過黃河卻遇到了冰川堵塞,想要攀上太行山又遭大雪攔路,總是不如意。這里是運用比興的手法,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仕途上的艱難險阻。詩人躊躇滿志想要一展身手、報效國家的時候,卻不能得到朝廷的任用,這不正是人生路上的困境嗎?這就表明了詩人心有不甘,仍想展現自己、不辜負才華的雄心。
第四句“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里詩人運用了兩個典故,其中“垂釣”講遠古時代的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建立不朽功績;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詩人運用這兩個典故,也是在勉勵自己,因為這兩位古人前期也是不得意,后來才建立功勛,通過這兩個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無限的信心。看到這里,想必同學們以為下文馬上就是抒發詩人的斗志了,然而彷徨之情又一次呈現。
第五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歧路”是指從大路上分出來的小路、岔路,也指人生的選擇。作者回顧了古人后,又回到了現實,再一次想到了人生路途的艱難,現在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彷徨無助之情又一次回環重現,難道李白將就此消沉下去嗎?
第六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性格倔強的李白當然不會選擇消沉,更不會在這樣的離宴上表現自己的氣餒和懦弱,他積極入世的態度如一支利箭沖破歧路的艱難,發出對未來的最強音——直掛云帆濟滄海。當前的困難不過是幾團波浪罷了,而“我”終會橫渡大海實現自己的愿望。這種強烈的自信心也給前路茫然的人們無限的信心、無限的勇氣、無窮的力量。
二、現實的夢想,將幾棵病樹變作萬木春苗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作者是唐代的詩人劉禹錫,字夢得。本詩寫于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被罷免了和州刺史,在揚州遇到從蘇州返回洛陽的白居易,兩者都是被貶的對象,兩人初次相逢就已經惺惺相惜。在宴席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這首詩贈送給劉禹錫,詩中有一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表達了對劉禹錫被貶謫遭遇的同情和不平。而面對白居易的關懷,劉禹錫感到萬分欣慰和感謝,也寫了一首詩和友人共勉。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里面,作者寫了什么,表達什么情感呢?
(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賞析
首聯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作者借此聯描述了自己二十幾年的境況——凄涼無奈。當時詩人被貶到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屬巴郡,朗州屬楚地,又因為這些地方遠離朝廷的政治權力中心,各個地方勢力交錯縱橫,而劉禹錫本人又是外來的官,要處理這些事情自然難度非常大,大家可以想到詩人的處境真是萬分悲涼。而更為悲涼的是被貶的時間跨度實在太長了,“二十三年”足夠讓一棵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讓一個毛小孩成長為家庭的頂梁柱,而詩人就這樣虛度了年華。“棄”可以解釋為“拋棄”,精準地道出詩人被忽視、被拋棄的無奈和凄涼。
頷聯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因為二十三年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很多的知己好友都已經離世,詩人只能孤身一人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罷了。一字“空”說盡了自己的孤寂。“爛柯”是用了王質爛柯的典故,說明此次回來有一種仿若隔世、物是人非的感覺,昔日熟悉的場景變得陌生,真可謂滄海桑田。這也暗示了詩人被貶謫時間的長久,又比喻世態的變遷,當然還有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意蘊十分豐富。
首聯和頷聯講述了自己的悲催人生,讓人讀后不覺感觸萬分,真是悲涼,讓人不忍再讀。然而下面的兩句詩話鋒一轉,竟有意外的驚喜。
頸聯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此聯其實是對應白居易相贈的詩句“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其實就是為劉禹錫抱不平。此聯正作為回應,他以“沉舟”“病樹”來比喻自己,看起來好像消極頹廢,實則更有深味:我雖是沉舟,但千帆競發;我雖為病樹,但萬木皆春。反而用此來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歲月而憂傷,詩人在此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開朗、樂觀的心態,正如他在《酬樂天詠老見示》中寫道:“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原來他這棵病樹啊,也會煥發無限的春意。此聯一改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而變為激昂的曲調。
尾聯是“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此聯順著上面的昂揚精神來回應白居易,也點明了題目中酬答白居易的意思,明確告訴白居易,自己對未來不會喪失信心,更不會一味地消沉下去,其實也是在勸慰和鼓勵白居易。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來吧,白居易,我們不妨喝下這杯酒,一起繼續奮斗吧!此情此景充滿無限的樂觀情懷,也讓人無限敬佩。
三、理想與現實,當有昂揚精神
詩如人生,人生如詩。學習了這兩首詩,相信很多人都會有所觸動。人生在世幾十載,豈會一帆風順,總有幾番風雨幾多愁緒。只要有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的勇氣,定能沖出困境。我們也不妨以李白和劉禹錫作為學習的榜樣,面對挫折與不順,仍不改自己昂揚的斗志、激昂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笑迎風云變幻,才能勇闖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