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荷

★談起古詩,我們總是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宋詞燦若星辰,其數量以成千上萬計,所謂“唐詩三百首”或“宋詞三百首”,不過是后人編輯摘錄其中精彩的三百首罷了。詩歌美的意境,我們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讀李白的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們可以讀出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讀蘇軾的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讀出他對世間的美好祝愿。那么,同學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李白的作品叫做“詩”,蘇軾的作品叫做“詞”?這里面就涉及古詩詞的體裁和題材的知識,本文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六首詩歌為例,對這兩個方面進行較為全面的整理,相信會讓同學們對古詩詞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一、關于體裁
體裁和下文的題材是一對諧音詞,讀起來發音幾乎一樣,但實際上兩者表達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含義。首先講體裁,體裁也就是詩歌的形式,它分為古體詩(古風)和近體詩(格律詩),在小學階段,我們重點講格律詩。格律詩分為詩和詞,我們先來說說詩。
詩在唐朝時發展到巔峰,對詩的節奏、字數、對仗都有嚴格的要求。詩也有兩種分類,分別是絕句和律詩。絕句是由四句構成,如果詩歌中的每一句都是由五個字構成的,我們就把它叫做五言絕句,也可以簡稱為“五絕”,比如《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如果每一句是由七個字構成的,那就是七言絕句,也可以簡稱為“七絕”,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而律詩則是由八句構成,按照每句詩的字數可分為五律和七律,像《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我們不妨用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來梳理一下:
接下來我們談一下詞。詞在唐朝后期已經出現,到宋代發展至巔峰。宋詞比唐詩更加規范,因其受到“詞牌”的嚴格約束。每一個詞牌名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韻,且每句的字數不像唐詩那樣要求對等,所以詞又被稱為長短句,這是詞與詩在形式上的重要區別。何為詞牌呢?詞牌名是詞的一種制式曲調的名稱,它有固定的格式與聲律,決定著詞的節奏與音律。就好像我們平時唱歌一樣,一首歌可能有兩種版本,如粵語的和普通話的,但是歌譜是一樣的,只是歌詞不同,這種類似于歌譜的形式,我們就把它稱為“詞牌名”。一般而言,詞的題目會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就是詞牌名,下面的格式都要按照這個詞牌名來書寫,而“夜行黃沙道中”才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才是真正的標題。下面我們對比一下辛棄疾和蘇軾寫的兩首《西江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宋·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同學們,通過這兩首詞,大家是不是發現了一些端倪:其一,與唐詩的四句連讀相比,詞一般分上下兩闋。其二,同一個詞牌名,內容不同。你看,兩首詞的詞牌名都是“西江月”,兩首詞中的每一句中的字數一一對應,但是內容和情感完全不同。辛棄疾的詞圍繞著夜行的所見所聞來寫,展現出夏夜鄉村田野的美麗景色及作者對豐收年景的喜悅之情;而蘇軾的詞通過對秋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描寫,抒發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嘆和悲傷之情。
要注意的一點是,在學習的時候,為了方便稱呼,我們習慣性地將詩和詞都統稱為詩歌。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詩和詞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體裁。但它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講究韻律。我們就以押韻為例,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最后一個字是押韻的:“山”“船”“散”“天”的韻母都是“”,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相隔一個字是押韻的,“渚”和“樹”的韻母都是“”,而“新”和“人”的韻母都是“”。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上闋中的“蟬”“年”“片”和下闋中的“前”“邊”“見”都是押韻的,韻母都是“”,可以看出古人在煉字方面確實花了很多心思,所以才能讓我們在讀古詩詞的時候,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詩詞作品的聲韻非常和諧,這也便于我們吟誦和記憶。這種節奏和聲調的美,就是詩歌流傳千年的藝術魅力所在。
二、關于題材
談完了體裁,我們再來談談題材。“題”就是主題,“材”就是素材,聯合起來講就是作家用來表現作品主題思想或者詩人思想情感的素材,很多都是經過詩人節選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象。我們一起來看看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這六首詩歌,分別有哪些題材。
第一,寫景抒情類。這類詩歌往往是作者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因為我們身處大自然當中,這些大自然的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地帶有詩人的感情色彩。有的古詩詞純粹是詩人有感而發,抒發對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贊美之情,如上文提及的《春夜喜雨》,再如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的就是作者看到的場景,描繪了西湖的美麗雨景,也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之情。有的古詩詞則是由詩人所看之物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這時候的詩人感情就值得細細品味了。比如上文的《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第二,山水田園類。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代文人墨客對山水的熱愛之情超越了對物質的追求,他們在山水之中怡情悅性、吟誦歌詠。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詩人在詩中大肆描畫潔凈清幽的田園生活,“茅檐”“青苔”“花木”“青山”都隱約透露出詩人對平淡的田園生活的追求,表現了生活情趣的高雅;又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抓住了田園生活的特有景象——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讓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恬靜自然的風光當中。
第三,羈旅之思類。“游子”是古代文學中一個獨特的字眼,古代人的生活不像我們今天那么便利,于是,因長期外出對家鄉的那份思念就只能通過詩歌來表達。小學階段,我們已經學過李白的《靜夜思》,今天我們再來談談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詩人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江邊,隨著暮色漸濃,思鄉之情也日益加重。“客”表明了作者在外的“愁”,寫出了作者的羈旅之思。話鋒一轉,作者又寫到無邊無際的曠野,卻只有明月與自己的距離較近,隱隱約約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寂寞。即使時光超越千年,這種游子之情也深深影響著我們。
第四,懷古詠懷類。我國歷史悠久,曾經有數不盡的英雄叱咤風云,留下多少輝煌事跡,讓后來者唏噓感慨,追憶萬分。很多詩人往往觸景生情,尤其是有抱負、有理想的文人。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表面看起來是描寫江南的風光,但聯系杜牧生活的晚唐那就別有深味了。晚唐大廈將傾,但是當朝統治者卻迷戀佛教,大大削弱了社會經濟實力,這首詩既是詠史懷古,也是對唐王朝統治者委婉的勸誡。
當然,除了這些題材,古詩詞中還有邊塞詩、詠物詩、宮怨詩、愛情詩等,不一而足。題材之多,真如“亂花漸欲迷人眼”,古詩詞的魅力,足以讓人投入其中,流連忘返。
同學們,關于古詩詞,是一個永遠也道不完的話題,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讓我們能夠穿越時光的隧道去探尋古代的文化、經濟、政治,更是我們回到現實當中安放精神世界的一方凈土。今天,我們探尋的是詩歌的體裁和題材兩者的區別,這為我們下一階段繼續探尋詩歌的意象、修辭、風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希望廣大學子努力學習,讓古詩詞涵養我們的精神修養,讓文化在我們的血液中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