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芬英


★古往今來,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得到傳承和弘揚,而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無論哪個時期的作品,都值得我們去仔細聆聽和品讀。通過學習前人的古詩文,我們可以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作者的創作心境,感受作者的胸襟和氣度。不僅如此,通過對古詩文的學習,還能讓我們掌握基本的文學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了解更多的典故,可以為我們的日常寫作提供更多素材,為我們的寫作增添色彩。
文言文中的雜文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比較靈活,文章整體構思非常巧妙,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比如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閱讀此文,深刻領會作者所描述的世外桃源,它就像一種精神象征,鼓舞和支撐著人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知曉歷史背景
(一)作者介紹
《桃花源記》的作者是我們熟知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他是東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這部作品是他在晚年時期創作的。陶淵明在詩歌創作上造詣較高,但真正奠定其文學地位的作品還要數他的散文和辭賦,《桃花源記》就是其中最為有名的作品之一。
(二)作品由來
當時社會處于朝代更迭之際,東晉王朝政治腐敗,對外妥協退讓、對內壓迫剝削,軍閥混戰,苛捐雜稅日益繁重,廣大窮苦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元熙二年(420)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第二年,劉裕利用一些手段使晉恭帝最終死于非命。這些事情讓陶淵明的心境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讓他對當時的政權存在諸多不滿、擔憂。陶淵明不愿參與政治紛爭,卻又無奈于自己無法改變現狀。由于當時承襲舊制,他的才能也沒有機會得以施展,空有一腔愛國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性情正直、不愿向權貴妥協,最后辭官歸鄉,長期隱居田園,借助詩詞、散文歌賦來紓解自己的內心,把內心理想的政治環境和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其中。于是,《桃花源記》產生了。
(三)作品內容
《桃花源記》創作于陶淵明晚年時期,文章采用了虛構的表現方式,為我們呈現出一幅沒有戰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平等自由、民風淳樸、寧靜祥和的社會生活圖景——桃花源,這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社會生活的場景圖,表達出作者對于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他心中的理想社會與當時的殘酷現實形成巨大反差,從而更進一步表明了廣大窮苦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現實社會的失望。
二、課文內容分析
(一)幻想美好
文章第一段為我們呈現了武陵捕魚人誤入桃花仙境時所看到的情景,文中用這樣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描繪了桃花源的景色,語言優美,對仗工整,仿佛這世間的美好就在我們眼前。這是一個美好且自然的世界,在這個美好的桃林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安靜祥和,人們沒有繁重的苛捐雜稅,不必遭受戰亂之苦,沒有勾心斗角,也沒有任何爭吵和喧鬧的聲音。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場景呢?我們可以從作者的文字中來領悟,“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就點明了原因。原來沒有剝削階級,沒有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環境才會出現。對于當時長期生活在壓迫和剝削環境下的廣大窮苦人民來說,這樣一個虛構的、幻想出來的世外桃源,是人們多么向往的?。≌蛉绱?,作品的描寫才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現實黑暗生活的失望和憤怒。
作者用簡單的語言描寫了桃林自然環境的美好,烘托出桃花源的整體生活氛圍,使得文章的感染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這樣一種脫離現實的理想桃花源是不存在的,這只不過源于作者對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而進行的構思,因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一種想象,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文中還對武陵人見到桃花源后產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動進行了描寫,比如“忽逢”反映出武陵人遇見桃花源的突然和偶然;一個“忘”字恰恰說明他正專心捕魚,忘記了時間和距離的遠近。而后面的“甚異”一詞,不僅反映出其偶遇桃花源的驚詫,還側面反映出世外桃源的美好。
(二)發現仙境
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紹了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傲直M水源,便得一山”,原來桃林的盡頭便是溪水的發源地,然后就會發現一座山,循著光亮,從窄小的只能一人通過的小口進去后,便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而后便豁然開朗,給人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跟著捕魚人的腳步,我們看到了寬敞明亮的環境,整齊的房屋村落,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沼,雞鳴狗叫聲等眾多的自然場景,呈現出一幅富裕祥和的鄉村田園美景圖。這里采用由遠及近的寫作方法,再寫在田地里躬耕勞作的人們,他們的穿著打扮也不再是破爛不堪,讀到這里,我們會聯想到他們的臉上應該是洋溢著幸福和歡樂的笑容吧!最后,當發現陌生人闖入后,桃源人設酒殺雞熱情款待,等他離開時又再三囑咐不要告訴外面的人其誤入桃花源的事情。言語充滿真情實感,生活氣息濃厚,就好像真實發生的事情一樣。
(三)返途作記,期冀尋址
第三部分,漁人告別了桃源人后返回的時候,便一路作標記,希望以后還有機會可以再回到桃花源。他想帶更多的人來到這個美好的地方,很明顯,他把桃源人的囑托拋諸腦后。到后來,有太守安排人去尋找,希望按圖索驥找到地方,結果再也無法尋得了。這里表面上說的是這樣美好的桃源村不可得,實際上也是在告訴我們,桃源村的人是拒絕外來人進入的。雖然人們尋找未果后放棄了對桃源仙境的繼續尋找,然而在人們心中,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種子卻已埋下。
(四)文章結構巧妙,樂趣無窮
文章采用了寫小說的筆法,圍繞著捕魚人的意外經歷展開敘述,對于捕魚人所處的時代、所屬的籍貫,寫得非常明確,給人一種真實存在的感覺,讓讀者對此產生好感,并樂于繼續閱讀后文。而后桃源人囑托此地不足為外人道的時候,我們心中依然懷著對這種美好田園生活的眷戀,多么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文中最后的無果而返又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引人深思,回味無窮。
(五)虛虛實實,難辨真假
作者把原本不存在的美景寫得那么真實可循,采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虛構出來的世外桃源。那里生活著一群躲避戰亂的人,他們的生活和平而自由,安靜又祥和,幸福且自得,這讓我們感受到這個桃源世界好像就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它,每每讀完,這種心理就會越明顯。尤其到最后,只寫了句“不復得路”“規往未果”,虛虛實實,真假難辨,好像那個桃源世界不是不存在,只是還沒有尋到而已。不可強求,遇見皆是機緣,這也為世外桃源增添了神秘色彩,等待人們去探尋。
文章的語言簡潔生動,寫景優美,寫人詳細,情景交融。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上升到對廣大窮苦人民的憐惜,他希望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免受戰亂之苦和剝削壓迫之苦,可見作者的思想境界之高。同時,文章采用虛實相結合的寫作方法,為作品增加了神秘感,不禁讓人深思和回味,這樣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到底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