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臣,王永明,趙禮艷,梁星亮
(1.馳宏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曲靖 655000;2.云南金鼎鋅業有限公司,云南怒江 671400)
某大型礦企在經歷多年私企控股后回歸國有企業,形成的多年只注重利潤不在乎專業管理的局面,使得設備管理不系統、不專業、不規范,現場標準不統一,管道布置走向混亂,橫七豎八,著色雜亂,標識不清,衛生環境不佳,設備本體油污、積塵普遍,設備缺失維護和專業維修,電機多年未抽芯檢查清理,規程內容粗陋等,且機構人員配置上未形成一套科學和系統的方法,近年來存在設備事故頻發、非計劃性停機事件頻繁、缺失能耗控制等問題。該企業回歸國有后,亟需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設備管理體系,規范各級設備管理職責、業務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改善現狀,為此管理層決定引入TPM 管理體系。
在整體推進中先確定總目標和組織機構,組織了充分而徹底的現狀調研,找出問題的根源和對策,制定分步計劃和保障措施,在實施中引入先進理念和方法,充分研究基層作業特點和人員素質,吸收可取的優點并轉化到體系建設之中,總結出一套成果和管理方法,同時領導層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和強有力的激勵,保證了TPM 的落地。下面就從實施過程剖析TPM 創建的方法和措施。
管理體系的建立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要注重實效,還應持續完善和加碼。企業領導層從企業現狀出發,制定出了三步走的目標,TPM 分3 個年度進行創建,即全面實施年、優化提升年和目標達成年。通過3 年的努力,從管理機構設置、制度體系建設、設備運維管理、設備安全管理、設備技術和經濟管理等方面,解決統一方針、統一目標、統一方法、統一流程、統一標準的問題,搭建起TPM 設備管理體系,建立“點檢預修制”管理模式,形成全員參與的自主維護管理機制,達到“零非停、零故障、零損失、零事故”的“四零”目標,實現設備綜合效率最大化。
企業層面成立設備管理體系推進機構,設置領導小組和推進小組。領導小組的組長由董事長、黨委書記親自擔任,副組長由總經理和分管設備副總經理擔任,成員包括企業其他副職、各部門負責人及各廠黨政負責人。負責營造創建設備管理體系的良好氛圍,提供機構、人力、資金等資源保障,督促和檢查設備管理體系創建的推進進度。
推進小組負責組織制定實施計劃,按計劃推進實施,定期跟蹤糾偏和總結。推進小組組長由領導小組副組長兼任,副組長則由設備主管部門負責人擔任,成員由各廠分管設備副廠長、設備管理室負責人、車間主任、設備管理技術人員及操作人員(含檢修)組成。
企業自上而下參與到TPM 的創建之中,對TPM 的順利實施有著重要作用。
第一階段企業組成現狀摸排專項組,由上級和企業專業人員組成,上級人員有先進理念和系統性方法,企業內部人員更為了解企業實際,歷時1 個多月,通過采取現場走訪、排查、詢問、統計分析等方式,從機構設置及人員結構、制度體系建設、設備資產情況、設備現場運行管理、檢維修管理、特種設備管理、能源管理、計量管理、缺陷及隱患治理機制9 個方面全面排查了企業的現狀,通過分類統計,總結出法律、設備本質安全、生產經營、專業管理4 個維度23 個方面的風險點,并撰寫了現狀調研報告。
企業領導層對現狀調研報告進行充分論證后,制定出工作思路。從管理架構、理念與能力、運營現場提升3 個維度入手,在制度建設、規程梳理完善、現場管理、標準作業4 個方面開展TPM 設備管理專項提升工作。實現“四個轉變”,即理念轉變、方法轉變、行為轉變、現場轉變,爭取帶一批設備管理專業隊伍,建一套管理體系,樹一個崗位標桿。
(1)系統性開展設備能源管理體系相關內容培訓。
(2)建立健全設備能源制度體系,形成設備能源管理手冊。
(3)創建特種設備管理體系,形成特種設備管理手冊。
(4)實施設備分級管理,建立A、B 類設備分級臺賬,明確管理要求。
(5)優化設備三大規程(操作、維護、檢修),開展基層規程培訓和測評。
(6)規范設備分級點檢(崗位、車間級、廠級和企業級),制定設備點檢標準。
(7)規范設備潤滑管理,編制設備潤滑標準。
(8)制定A 類設備定修標準、關鍵配件采購技術標準、備件定額標準。
(9)開展重大危險源關鍵設備、特種設備、配電室、設備類標識標牌專項整治。
推進小組按體系創建工作的一般方法論,制定了四步走的工作計劃: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著力在考察學習和召開企業層級啟動會,明確責任;第二階段為培訓階段,是對不同層級人員開展系統性培訓,進行理論知識儲備和實作能力提升;第三階段是試點實施,因基本是依托內部力量,每一步都結合現狀開展改善和重塑;第四階段是在試點以外單位全面推廣。
組織團隊到同行業、設備管理先進行業觀摩學習,開拓眼界,團隊根據學習情況和現狀制定了企業的TPM 推進工作方案;在萬事俱備之時,企業領導層召開了全公司的啟動會,動員各層級人員,安排部署工作任務,簽訂責任狀,TPM 創建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組織企業上至領導班子成員,下至基層操作、檢修、維護人員的系統性培訓和宣貫,制定針對設備主管部門、各廠設備管理和技術人員、操作人員等不同層級人員的培訓計劃。并邀請高校教授、企業高工開設TPM 設備管理理念、設備管理體系、點檢管理、狀態管理、維修管理、潤滑管理、指標統計管理的專業理論培訓,在日常推進中組織實戰經驗豐富,具有多年基層設備管理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開展操作崗位人員的實操培訓。由培訓主管部門負責開展參訓人員的理論考試和實作測評,極好地保障了培訓效果,為創建過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保障。
5.3.1 確定試點
創建團隊結合企業各生產線特點,選取了設備基數最大、管理難度最大的冶煉廠為試點,從易到難,優先從設備單一和對生產線獨立的車間開展。
5.3.2 編制試點實施網絡計劃
推進小組下分成多個專項工作團隊,按整體推進計劃,將工作進一步分解和細化,明確各節點工作目標的完成時間,編制實施網絡計劃,繪制甘特圖,便于實施過程的節點控制和調整。
5.3.3 設備分級評價
作為設備分級分類管理的基礎,團隊優先開展設備分級評價,基于多因子評價法和直觀判別法,劃分A、B、C 三類設備,并在此基礎上,在A 類設備中找出一旦停機就會引發生產線停機的設備定義為關鍵設備。關鍵設備用于判定生產線非計劃性停機,經過基層單位充分討論后最終確定各級設備清單,并制定設備編碼規則,做到“一物一碼”,用于設備信息管理系統。
5.3.4 開展專項整治
企業首先開展了3 輪專項整治:第一輪主要針對現場管理以及管理缺陷較大的特種設備和配電室,經過隱患排查和管理效能檢查,首先開展了現場5S 管理專項整治,全面清理設備衛生和周邊環境衛生,極大改善了現場管理;第二輪是進行特種設備本質安全的隱患整改,消除較大安全隱患,而后優化特種設備管理流程和職責劃分,制定特種設備制度,針對各級特種設備管理人員開展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培訓,建立特種設備管理體系;第三輪是對高低壓配電室進行整治,重點是開展孔洞的封堵和柜體的清灰,規范配電室管理。
5.3.5 規范設備狀態管理
制定設備點檢標準,配置點檢儀器儀表,明確各層級點檢職責。操作或巡檢人員負責設備初期清掃、潤滑、異常信息預警、一般故障的處理。開展設備故障分析,收集設備故障、事故事件,針對每一次故障開展設備失效模式分析,找到故障發生的誘因,找到關鍵配件的更換檢修周期,同時為備件定額管理提供依據。
5.3.6 規范檢修管理
企業從檢修規范控制混亂的現狀入手,組織編制設備定修標準、關鍵備件采購標準和備件定額標準,建立起了規范的設備檢修技術標準,從檢修周期、配件質量、備件庫存控制3 個方面建立標準,同時規范檢修工作票,明確檢修計劃發起和審批,規范檢修施工組織方案、安全環保專項方案和措施,重塑檢修費用統計與對標報表,大大改善檢修管理。
5.3.7 健全設備規程體系
為了讓設備規程能更好地指導基層崗位人員正確操作維護和檢修設備,由企業一個專門的團隊承擔試點設備規程的梳理和優化,建立A、B 類設備的三大規程(操作、維護、檢修),操作和檢修崗位人員參與并經多輪評審,在試點試行后定稿上墻。企業組成專門的測評小組開展了崗位人員的實作測評。
5.3.8 健全制度體系
企業重新梳理企業內各層級的設備管理制度、辦法,對不適用和相互沖突的內容進行了修訂,對缺失內容進行增補,先后確定了7 項制度,開展制度體系優化重點是逐項規范各類業務管理職責和流程,系統性理順縱向各層級職責和橫向各專業管控邊界,并對各層級人員進行培訓和宣貫。
5.3.9 理順記錄臺賬報表
從設備運行管理的角度出發,企業本著減輕基層負擔,但又能采集到管理所需的數據,對檔案、臺賬、報表、記錄進行全方案的整理和優化,將基層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全部解決,編制了一套統一的記錄、臺賬,明確各類臺賬記錄填寫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大大改善了基層的管理差異化等現象。
5.3.10 統一設備標識標牌和著色
目視化管理是體現現場管理的重要手段,企業在前一輪5S專項整治的基礎上,全面規范現場設備類標識標牌管理,統一了標識標牌的種類、尺寸、樣式和定置,明確各類設備設施的著色,極大地改觀了設備現場管理。
5.3.11 建立分級檢查機制
企業秉持分級管理的方針,為更好地讓各層級履行分級檢查建立設備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團隊梳理各層級檢查頻次和檢查側重點,避免重復性工作,各級嚴格開展設備的專業檢查和日常性隱患排查。
5.3.12 搭建考評機制
建立激勵辦法,設立紅旗設備獎、五好班組、TPM 推進先進個人等獎項,搭建月度檢查、季度評比的工作考評機制,季度表彰兌現,通過獎勵先進,營造干得好有獎勵,干得差有懲罰的氛圍,同時大力開展向先進單位、先進個人學習的活動,總結先進經驗形成宣傳資料在公司內大力宣傳。
在試點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礎上,組織非試點單位到試點單位學習,然后在企業全面推廣。
該企業通過TPM 的創建,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分級管理體系,健全業務職責和權限,使得所屬各生產廠的設備管理形成了一套統一且標準的要求,各項業務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通過對現場的改善和機制的搭建,設備現場管理面貌得到極大改善,建立的數據統計報表體系,讓管理層能適時掌握企業設備運行的數據,為下一步設備信息管理系統的推進打下了良好基礎。在創建中還積累了好經驗,對同類型的企業有借鑒意義。
(1)統一思想,高度重視。該企業主要領導親自安排部署,各級主要領導親自參與,并且將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長期、重要的專業管理工作。將宣傳、學習和培訓放在創建初期,邀請了院校和同行既有理論又有實戰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培訓,覆蓋了企業的各層級人員,對統一思想非常關鍵。
(2)牢牢把握全效率、全系統、全員參加的要點是關鍵。在創建過程中企業充分發動各層級人員,操作、維護、檢修人員充分參與了規程的編制和優化,并且在職責權限、業務流程、現場整改、5S 整治、著色和標牌、記錄臺賬等全系統的創建工作中,將作業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調動起來參與進各環節中,讓各層級人員有較強的參與感和成就感。
(3)試點先行,循序漸進對于創建非常必要。堅持優先在有代表性的單位推行,先試先行,創示范單位,通過示范引領,循序漸進,逐步擴大范圍,讓整體工作避免出現多頭管理,降低推進工作的壓迫感,讓基層更容易接受。
(4)落實責任,結果導向是能夠成功推進的保障。企業在創建前與各下屬單位和人員簽訂責任狀,并制定針對創建工作的獎懲措施,對于實施中的節點工作進度和效果保障至關重要,在實施階段還要執行賞罰,以保證創建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