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經貿工會公布首屆“湖北產業工匠人才”名單,50 名來自機械、冶金、建材、輕工、紡織、化工、能源、商貿、煙草、物業、家政等產(行)業專業技術技能人員入選。
據悉,為選樹培育湖北產業工匠人才,湖北省經貿工會專門制定《湖北產業工匠人才培育管理辦法(試行)》,主要面向省經貿工會聯系、指導、管理的行業職工,重點向一線職工(農民工)傾斜,優先考慮獲得全國、全省技術能手等榮譽,在市州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獲得實用專利、科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為企業、行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員。本次獲評的人選中,年齡最大的57 歲,年齡最小的29 歲,37 人擁有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有的擁有絕活絕技或獲得過全國、地方、行業、單位組織的技能大賽名次,有的擁有發明創造或技術革新成果,是各產(行)業職工杰出代表。
近日,上海市總工會與復旦大學共建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研究基地召開“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據介紹,上海市總工會著力推進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依托職工創新團隊建設,把懂技術、會創新的職工群眾聚集在一起,形成、展示、交流職工創新成果,有力夯實建立創新人才高地的群眾基礎,先后命名488 個市級勞模創新工作室、75 個市級工匠創新工作室,17 個創新工作室獲評“全國示范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目前,上海已有各級各類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近萬個,適應產業發展的競賽新格局、多樣性群眾性技術展示平臺、上海工匠品牌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措施正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學術研討會是探索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建設新舉措,并且通過強化統籌協調,持續推動上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日前,漳州數字工匠學院在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揭牌成立。作為漳州市總工會和漳州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打造的福建省工會系統首家服務數字經濟發展的工匠學院,該學院成立后將與漳州市職工技能培訓基地、漳州市職工技能競賽基地形成“一院兩基地”矩陣,為漳州產業工人搭建成長平臺。
據悉,漳州數字工匠學院依托漳州市總工會組織體系優勢和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培訓陣地、技術設備和服務保障等方面的優勢,利用學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資源及實訓條件,把合作企業的真實工作場景、真實工程案例、真實工作過程、真實商業項目“四真實標準”引入數字工匠培養過程,助推漳州市數字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3 年來共完成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7.5 萬人次,技能人才等級認定總量超50 萬人次。通過舉辦職工“五小”創新競賽,評選創新項目800個,創新能手700 多名,先后選樹高技能人才226 名、“漳州工匠”70 名。
日前,40 名來自寧夏理工學院專業二年級以上學生進入石嘴山市“大國工匠班”,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數控機械加工技術、增材智造、智能電氣控制與設計等內容,在畢業前提前進入企業生產一線,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石嘴山市工匠學院組織成立“卓越工匠班”“大國工匠班”,開設專項技能課程,采用“師徒制”進行小班教學,一對一跟進指導。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和導師,特別是對在市級以上技能大賽中獲獎學生給予一定獎勵,并頒發石嘴山市“大國工匠人才”證明,可享受到國企和自治區“六新六特六優”企業就業優先推薦權,畢業直接入企,對優秀指導教師在申報大師工作室、勞模工作室等方面予以優先推薦。同時積極推動校企合作,實行校企雙導師管理,推進“大國工匠班”學生與企業雙向選擇、達成預就業協議,企業提供不低于2000 元的實習補助,助力人才成長。
日前,2022 年度“安徽工匠”選樹活動正式啟動,將選樹100 名2022 年度“安徽工匠”,并從中擇優產生10 名“安徽工匠年度人物”。
據介紹,“安徽工匠”參選人群不受年齡、性別、學歷、職稱、技能等級、榮譽基礎等條件限制,面向全省各行各業在職職工。個人自薦可關注“安徽省總工會”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進行申報。組織推薦則需經過各基層工會嚴格按照標準條件,層層選拔,由各市、直管縣(市)總工會,省直、省產業工會等單位審核后申報推薦。行業協會工會可申報推薦本行業、本領域符合條件的優秀高技能人才。申報后按照初評篩選、專家評審、現場答辯、社會公示、命名發布五個環節進行審核。公示期滿無異議后,省總工會命名“安徽工匠”,適時發布“安徽工匠年度人物”。屆時,安徽省總工會將頒發榮譽證書,發放一次性獎金,并按程序申報“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