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榮啟
為開好1944 年12 月在延安召開的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大會,陜甘寧邊區政府在總結以往經驗,尤其是在總結1943 年召開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與模范生產工作者大會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選舉與獎勵辦法》,并以政府令的形式,以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的名義,于1944 年9 月1 日公布施行。
相比1943 年10 月公布施行的《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與模范生產工作者大會及其代表的選舉辦法》的14 條內容,1944 年9 月1 日公布施行的《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選舉與獎勵辦法》則有37 條,分為選舉標準、群眾中的選舉、部隊中的選舉、機關的選舉、獎勵、選舉會期及經費等內容,選舉辦法更加細化、明確、完善。
1944 年公布施行的《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選舉與獎勵辦法》第四條規定,凡邊區居民皆為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之選舉及被選舉人,無階級、黨派、職業、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性別、民族、國籍的限制。打破了對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條件限制,擴大了選舉與被選舉的范圍,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選舉與獎勵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規定:村、鄉、縣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由各級政府酌量予以物質的獎勵,如農具、用品、衣物、獎金等。此外,并予以以下名譽獎勵:村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由鄉政府將其事跡在全村宣揚之。鄉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由鄉政府送給獎狀,張貼門首,并將其事跡在全鄉宣揚之。縣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由縣政府送給獎狀獎章,并將其事跡在全縣宣揚之。而邊區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除由邊區政府酌量發給耕牛、衣服、用品或獎金等物質獎勵外,還要發給獎匾、獎狀,并將其事跡在全邊區宣揚之。該規定突出強調了應給予勞動模范(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以物質與榮譽雙重獎勵,并在一定范圍內宣傳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為人民樹立起學習的榜樣,以利于更好地開展大生產運動。讓勞動模范有榮感、有成就感,進一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推動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選舉與獎勵辦法》第三十五條指出:已當選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若發現其行為與工作不足表率時,得到群眾之要求由各級政府及主管機關撤銷之,并在下屆相當的代表大會上追認此項撤銷。該規定清楚地說明了勞動模范獲得者的稱號不具終身性,當其行為和工作不起表率作用時,經群眾要求,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可以按規定程序審慎嚴肅地撤銷其稱號,并在下屆相當的代表大會上追認此項撒銷。
陜甘寧邊區政府在1939 年開展大生產運動中頒布的政府獎勵勞動模范(勞動英雄和模范生產工作者)條例,經1943 年、1944 年幾度修改,獎勵勞模的條例、評選辦法、評選條件等日趨完善,促進了勞模評選表彰工作的制度化建設。而在大生產運動中評選出的一批又一批勞動模范,在大生產運動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推動力,進一步促進了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從1939 年春在延安開展起來并逐步向陜甘寧、晉冀魯豫、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擴展的大生產運動,得到了廣大軍民的熱烈擁護。各級政府、工會組織為了鼓勵和保護廣大群眾參加大生產的積極性,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并對競賽中產生的英雄模范人物、先進集體和領導者,根據貢獻大小給予精神和物質的獎勵,這種做法有力地促進了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意見,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于1940 年5 月從抗戰前線回到延安?!爸斓禄氐窖影埠螅环矫娼o許多機關和學校講述華北抗戰形勢,繼續指揮前方八路軍的重大戰役,另一方面集中精力來抓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朱德不僅關心農業生產,也十分關心工業生產。1940 年10 月,朱德到陜甘寧邊區的工廠考察工作,而后在《中國工人》第10 期上發表了《參觀邊區工廠后對邊區工人的希望》,指出“邊區的工人,正負擔著重大的任務。這個任務是什么?這個任務就是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從經濟上建立現在八路軍和新四軍鞏固的后方,建立未來的新中國的模范區域的基礎。這是一個光榮而偉大的任務。邊區工人應當勇敢地把這個任務負擔起來,首先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工作中,成為邊區人民的模范”。接著,朱德對邊區工人提出五點希望,其中第一點就是希望在中國工人隊伍中出現許多蘇聯的“斯達漢諾夫運動者”。
陜甘寧邊區總工會率先響應朱德的號召,決定在陜甘寧邊區廣大職工中開展生產勞動大競賽,并于1941 年3 月20 日發布了《關于迎接“五一”生產大競賽的各項辦法》。該競賽辦法規定競賽日期為1941 年3 月25 日至4 月25 日,競賽目標為超過本年1 月或2 月的最高產量。當選競賽英雄模范人物應具備的條件包括:一、工作上能遵守勞動紀律,節省原材料,愛護工具;二、技術優良,超過個人生產計劃;三、出品質量精美;四、在技術上有特別的發明與貢獻者。凡具備以上四條者,經全廠大會民主選出。
陜甘寧邊區總工會專門聘請15 位知名人士組成“五一”生產大競賽評判委員會,分別是朱德、李富春、鄧發、林伯渠、高自立、葉季壯、袁福清、陳希文、高長久、毛遠耀、章百生、章萍、祝志澄、賀瑞林、陶岳根。
陜甘寧邊區總工會還頒布了《獎勵模范勞動者辦法》。辦法規定,凡被選為模范勞動者的,可以享受五項優待。對有特別成績與發明者,另予以特別的獎勵。
陜甘寧邊區總工會關于開展生產大競賽的決定和辦法公布后,廣大職工紛紛響應,積極投入競賽中,延安地區的八路軍印刷廠、制藥廠、被服廠、新華化學廠、難民紡織廠、農具廠等29 個企業,綏德的9 個廠,以及關中、三邊等地的一些企業職工也紛紛參加到競賽中。關于本次生產大競賽,1941年5 月23 日《解放日報》一篇題為《邊區工人戰斗的一月》的文章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參加生產競賽的工人群眾的積極性。
競賽期間,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等領導親赴工廠慰問調研,學生聯合會、婦女聯合會等群眾團體紛紛派代表到工廠慰問。陜甘寧邊區總工會還出版了《“五一”生產大競賽特輯》,宣傳各工廠生產競賽的經驗。
1941 年4 月25 日,陜甘寧邊區總工會在延安舉行“五一”生產大競賽總結大會。大會宣布:各廠總平均產量,超過原定競賽計劃的43.6%。其中,八路軍制藥廠超過120%,難民紡織廠超過83.05%,新華化學廠超過75%,八路軍印刷廠超過59%,八路軍被服廠超過38.7%,農具廠超過20%。以上各廠是這次競賽的先進集體單位,大會還宣布評選出274 名勞動英雄。在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上,勞動英雄受到了邊區政府的獎勵。朱德親自給他們頒發獎狀和獎品。在這274 位勞動英雄中,有46 位是技術革新能手,他們的事跡更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