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胡勝卻早已習以為常了。
比如,加工精密零部件,怎么做到在1000 多種刀具中快速準確選出最合適的一款?再比如,加工出的產品精度,誤差如何不超過0.004 毫米?
1974 年出生的胡勝,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數控車高級技師、班組長。從一名職業高中畢業生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胡勝在車床上詮釋著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極致的工匠精神。
2009 年國慶閱兵儀式上,我國自行研制的大型預警機首次亮相,機身上方安裝的雷達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個雷達關鍵零部件的加工生產,是由胡勝帶領團隊完成的。
其實,胡勝和同事們平時工作時,并不知道所加工的零部件是干什么用的。“我們的工作,就是按照圖紙要求進行零部件加工。”用電腦設定好程序,通過數控車對金屬進行雕刻,做成各種精致的零件,被稱為“在金屬上進行雕刻的藝術”。
雷達零部件對精度的要求非常“苛刻”,有的誤差要求不能超過一根頭發絲的1/10(0.005 毫米~0.008 毫米),甚至要達到0.004 毫米的精度,哪怕一絲劃痕也不能出現。
一次,某產品的研制進入加工階段,可幾位高級技師看到圖紙后紛紛搖頭:“從沒見過這么小的波紋管,長徑比達10:1 的內孔內竟然還有很多不規則的槽,所有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簡直無法加工?!?/p>

胡勝與技術人員探討分析各種可能遇到的問題,甚至對每一刀的排屑方向、每個槽的切削速度都做了大量試驗,最終,通過巧妙設計的自制刀具、合理的切削方法,加工出了合格的產品。質檢人員剖開產品逐一對不規則槽的尺寸進行檢驗后,驚喜地對胡勝豎起了大拇指: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近年來,胡勝在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點項目中承擔關鍵件、重要件加工70 多項,攻克了某型裝備的波紋管一次車削成形、反射面加工變形等技術難題。
初步統計,自2006 年以來,胡勝加工品種600 多項,提出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30 多項,尤其在數控車的宏程序編程模塊、車銑一次性加工成形等方面提出許多獨特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約科研經費近千萬元。
數控技術就是通過編程定義走刀路線,運用數字化的信息控制機床運動及加工過程。按胡勝的理解,他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在金屬上進行雕刻的一種藝術,這是對數控車極為形象和生動的詮釋。在二十多年的雕刻時光里,胡勝把這種技藝發揮到極致,并在這種極致中,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1991 年畢業于南京紫金山中學職高班的胡勝,在一家工廠普通車床做了五年車工后開始接觸先進的數控技術。直到1999 年被第十四研究所以“特殊人才”的身份引進,胡勝更是與數控車結下不解之緣。
胡勝走進十四所大門領到的第一個軍令狀,就是要把一臺已“沉睡”兩年的數控車床在三個月內開動起來。執纓上陣,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人機大戰中,胡勝成了研究所的傳奇人物。
車間一隅,這臺代表德國先進制造水平的數控車竟然因為無人會操作而被束之高閣,變成了“老爺”車床。輕輕拂去車床操作面板上的灰塵,胡勝苦思冥想其中的玄機。他堅信:“沒有開不動的車床。”
磚頭般的德文說明書,對胡勝來說猶如天書,但胡勝有自己的絕招——“看圖索驥”。胡勝說,不管是哪種語言的說明書,只要把圖型看懂,就能理解大半的操作原理。憑著以往的經驗,胡勝對照說明書的模型,不停地切換按鍵,不停地輸入參數,失敗了,重試;再失敗,再試……胡勝鼓搗了一個多月,終于將這臺“老爺”車床發動起來了。
拿著胡勝制作出來的合格漂亮的零件,當時的工段長激動地跳了起來,逢人就歡呼:快看,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這臺德產車床成就了胡勝的傳奇,在以后的日子里,“老爺”車床也成了胡勝攻關克難的最親密伙伴。
2006 年的全國數控大賽,更使胡勝的職業生涯多了幾分精彩。憑著0.01 毫米的加工精度,胡勝從全國數以萬計的各路精英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冠。讓人嘆為觀止的是,0.01 毫米,只有人的頭發絲厚度的十分之一。
總結數控大賽奪冠的原因,胡勝一言以蔽之: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個“勇”其實就是一種心態。進入決賽的選手實力相差微乎其微,關鍵在于參賽者是否能保持一種云淡風輕的心態。
比賽時操作的車床是從未接觸過的,零件加工的難度是從未企及的,長達7 小時的比賽時長更是對參賽者身心的一種挑戰。
胡勝先是花了半個多小時不緊不慢地熟悉車床,又對著那份三件套的零件圖紙以及待加工毛坯不慌不忙地研究了十多分鐘……胡勝發現,競賽不僅在使用工具、加工精度等方面設置了重重障礙,而且圖紙標識也不全,需要選手進行大量的測算?!拔业膬瀯菰谟诩庸ぞ龋钥紙龅膸装俅斡嬎?,我一次都不能錯?!?/p>
不緊不慢、不慌不忙的胡勝,憑著這次大賽,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的稱號。
胡勝的傳奇故事其實更多發生在日常的工作里。在平平常常的崗位上,胡勝總是以別具一格的思路給人們帶來一種驚喜。
2009 年,十四所搬遷到新廠房。置身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新環境,工人們生產的零件質量反而變得不穩定,做出來的零件尺寸總有幾絲的誤差。胡勝他們排查了所有因素,機床的、刀具的、加工工藝的,切削參數的,卻都沒有發現什么所以然。


一天早晨,百思不解的胡勝正對著機床發呆,突然他發現,一束陽光正透過窗戶折射在機床上。胡勝腦海里靈光乍現,終于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陽光照射引起機床溫度升高,原來是“熱脹冷縮”這個原理搗的鬼。胡勝想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辦法,做個窗簾,把太陽光擋住。
胡勝贏得工友們頻頻贊譽也是緣于他的過硬功夫,“加工制件時,如果力度過大就會變形,力度太小又做不出形狀,胡勝的手感真是爐火純青?!?/p>
星載產品具有體積小、器件精度高等一系列苛刻的要求。在某一型號星載雷達的研制中,需要車削直徑近400 毫米、材料為鋁合金、壁厚為5 毫米、圓度公差和均方根誤差接近微米級要求的器件。
胡勝主動請纓。認真分析材質,對比裝夾方式,調試切削參數,胡勝從刀具選擇及使用力度和速度著眼,終于找到技術加工的切入點,一次加工合格。
有人笑稱:0.01 毫米的雕刻記錄,成就了一位“工人院士”。而這0.01 毫米的雕刻記錄,則源于平常崗位的千錘百煉。
釣魚是胡勝最喜歡的業余生活。沙鷗點點,荻花搖曳,漁舟唱晚,胡勝獨釣寒江,也養成了波瀾不驚、甘于寂寞的性情。釣魚給胡勝最深的體會是——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與喜歡釣魚有異曲同工之處,胡勝在工作之余最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磨刀。磨刀同樣需要耐心、細心和專心。胡勝把磨刀當作基本功,寒暑春秋,堅持不輟。不同材料不同工藝需要不同的刀具,手工打磨刀具足見一個人的功力。據說,同事打磨的刀具可以打制幾十個零件,但胡勝打磨的刀具竟然能打制上千件。談及好刀是如何煉制的,胡勝的答案是“用心練”。
更讓人叫絕的是,胡勝選刀的功夫也屬上乘。在數控車間的工具架上,記者看到一排排形狀各異的刀具。據說,面對新材料常常不知如何選擇刀具的同事總是第一個想到胡勝,胡勝自然也不負眾望,總能從1000 多個刀具中快速選出最合適的那一個。
工友調侃:程序員中胡勝磨刀最厲害,磨刀人中胡勝編程序最厲害。所以,胡勝總能找到最優方案,在對金屬的雕刻中,將刀具運用到極致。
從磨刀人到刀王的歷程,驗證了“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哲理。
胡勝希望把這種堅持傳導給身邊的每一個人。2006 年,“胡勝技能創新小組”成立;2009 年,由胡勝擔任會長的“精密加工廠技師協會”啟動;2012 年,以胡勝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在胡勝的帶動下,團隊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多年來,在全國及省市的數控大賽中,團隊成員共計35人次進入前三甲,十幾人獲得南京市、江蘇省乃至全國技術能手稱號。胡勝獲得“江蘇省最美職工”稱號也是名至實歸。
胡勝當年職業學校同班的32 名同學,到如今只有他一人還堅守在一線崗位上。胡勝說:“在十四所,不斷面臨新材料、新工藝給雷達研制生產帶來的挑戰,這讓我始終有一種‘存在感’?!闭沁@種存在感,讓胡勝不驕不躁地守住了自己的陣地。
胡勝的堅守,也與十四所重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氛圍分不開。從初級工到高級技師,胡勝僅用7 年時間就完成了這種跨越。十四所識才用才的胸懷和氣魄,也讓胡勝有一種知遇之感。
為了這種知遇之感,堅守雕刻時光,是“最美刀王”胡勝不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