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先秦時期我國最早的國際商貿城市
——臨淄齊國故城

2023-01-15 00:46:44許志光
殷都學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文化

許志光

(王漁洋文化研究保護中心,山東 桓臺 256400)

眾所周知,齊國故城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是先秦時期我國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是我國東方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建國后隨著齊地考古工作的日趨豐富和齊文化研究的深入,近年逐漸認識到齊國始封建國之時的西周時期,因沿其夷俗,使齊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強立于諸侯、爭雄稱霸,被司馬遷《史記》稱為“泱泱大國”。而工商經濟的繁榮和發達,其商貿活動必然有廣大的時間和空間,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至遲自春秋戰國時期始齊國都城臨淄已發展成為國際商貿城市。其商貿活動西可至中亞和歐洲,東至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已成為東亞經商和文化中心,齊國不僅是漢代絲綢之路“絲綢”商品的主要供貨地和重要源頭,臨淄齊故城也是我國最早的名符其實的國際商貿城市。下面我們將以新的考古資料為主,結合文獻和前賢研究成果,從齊故城的規模及修筑過程,早期貿易商品,歐亞商貿交流的考古發現和早期商貿之路予以論述。不確之處,敬請指教。

一、臨淄齊國故城的修筑、擴建與復原

(一)臨淄齊故城的修筑與擴建

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是周初分封姜氏齊國所建諸侯國都城。它的早期修筑當于“古城”相關。古城是齊故城東北部的一古老地名,由今齊都鎮仁和、義合、田家、東古四村組成。在近四十年的史學和考古學研究思考中,近年才認識到“古城”是齊故城最早建城的地方。

今臨淄齊故城規模宏大,功能齊全,在全國先秦時期城市建設中獨具特色、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商貿都市、有古羅馬之稱譽,也是齊國城市文化研究的中心。大家知道,今齊故城內最早的文化堆積和出土器物多見西周中期,尤以戰國和漢代最為豐富,此與史載西周中期齊獻公遷都臨淄的時間基本吻合。且所見西周時期遺跡和遺物均出土在今以故城東北部的東古,河崖,闞家村附近,證明此地應是齊故城最早的活動區域。近年齊故城內的考古工作證明東北部有城址,面積約50-60萬平方米。此城的建筑時間當在齊獻公遷都臨淄之時。也就是說,此城是今齊故城內最早建筑的城址,時間可早至西周時期。因該城的建筑年代要早于大城,故稱其謂“古城”。

近年的考古工作進而證明齊故城春秋時期逐漸向南擴建,今齊故城東南部多見春秋時期齊國作坊遺址可證。因今見齊故城西部(臨淄—古城公路以西)迄今未見早于春秋時期的遺跡,是證今齊故城西部為戰國早期田氏齊國所建,使用至東漢時期。齊國統治中心也由東北部的東古、河崖一帶遷移至西南部俗稱“金鑾殿”的桓公臺一帶。由此證明,臨淄齊國故城自西周中期齊獻公(公元前851年遷都此地)始建城邑,至戰國早期完成大城建設(公元前300年前后),先后歷經了約400-500年時間(圖1)。臨淄齊故城作為齊國都城長達600余年,也是齊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創造了開放、包容、實務的齊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張光明:《齊國腹心地區商周時期古城古國的考古學研究與思考》,《管子學刊》2018年第2期。。

圖1 臨淄齊故城歷代修筑擴建示意圖

(二)復原后的東方商貿大都會——臨淄齊國都城

前所論及,僅是考古勘探中的臨淄齊故城。時過境遷,星轉斗移,2000多年前的齊故城早已湮埋地下,成了著名的“地下博物館”。近百年來我們利用現代考古學的方法,經考古勘探試掘,基本了解故城的修筑及擴建過程、規模及城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分布情況。要真正復原先秦時期如此規模宏偉、繁華的商貿城市的盛況,還需參考文獻記載,可形象直觀的再現這座東方商貿大都會的盛景。

眾所周知,臨淄齊都城始建于西周齊獻公時期(公元前851年),該城址今位齊故城的東北一偶的今名 “古城”之地,東西寬800米,南北長約80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的一小城。城內布局及當時情景因文獻缺失,今還不得而知。

春秋戰國時期的臨淄齊國都城,我們可參考《戰國策·齊策一》載蘇秦言:“臨淄之中七萬戶,……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狗、文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襟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秦漢時期后齊時代的臨淄齊國都城,作為諸侯國都城和郡治所在,繁華亦然。《漢書·齊悼惠王世家》引主父偃語:“齊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于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

上述文獻記載描繪出了一個形象逼真、文化發達、經貿繁榮的臨淄齊國都城繁榮景象。故城內分區居住著:王公貴族、手工業者、文化學者(包括藝人)和商人(包括歐洲、西亞“波斯”商人)。好一座規模宏偉、文化發達、經貿繁榮城市。城內制陶、制玉、冶銅、冶鐵等手工業作坊,熱火朝天。中原、東亞、西亞、歐洲商人來往熙攘,交易店鋪林立,日進百金的東方商貿大都會。難怪我國著名的戰國史學家楊寬教授在他寫的《戰國史》一書中贊譽道:“這是多么熱鬧的一個商業城市啊!”

二、早期貿易商品

由齊地考古發現證之,居住在我國東方的東夷先民自新石器時代的早期(約10000年左右)就已開始燒制陶器,是我國較早開始燒制陶器的民族之一,此與紡織術的發現可列為早期文明的發明,此為世界人類早期文明作出了突出貢獻。研究知早期的貿易商品除紡織品外,還應有漆器、陶器、鹽、玉器、銅器等,其中包括紡織術、制陶術、冶銅術、制鹽術和玉石制作術等技術向東亞日本、朝鮮地區的傳播。

(一)陶器

齊地最早發現陶器是在山東沂源扁扁洞和黃崖洞遺址出土的陶片,由其特征可知器形為紅褐夾砂粗陶釜和缽,時代為后李文化早期,距今已有10000年左右(圖2)。其后在北辛文化時期出現三足器。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彩陶和黑陶,特別是鬶形器獨具東夷文化特色(圖4)。龍山文化時期創造成功“蛋殼黑陶”,達到原始制陶最高峰(圖三)。相當于夏朝的岳石文化時期出現泥質磨光黑陶,商代開始出現繩紋陶器。制陶的品類、用途愈多,則生產規模和生產量愈大。大汶口文化時期制陶已成為專門的手工業部門,生產的陶器除作為日用品外,還制作祭祀用陶,如陶塑、陶鬶等;也生產酒器,如杯、壺等;制陶業內部已有了專業分工。以上制作的陶器,因生產量大,有了剩余產品,至夏商時期,陶器成為早期主要的對外貿易商品,故又多為交換所用的商品。又因其發明時間早、制陶技術高,制陶技藝很早就作為先進技術傳播至東亞、甚至中亞地區,成為早期世界文明的標志之一。

圖2 臨淄出土后李文化夾粗砂釜形器 圖3 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高柄杯 圖4 龍山文化紅陶鬶

(二)玉器

齊地考古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玉石器制作已很發達,近年在章丘焦莊、桓臺李寨、廣饒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中均有出土,其制品工序一般經:選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器類大致可分為工具和裝飾品兩類,多為貴族穿著和祭祀用器,由此可知,大汶口文化時期玉石制作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之一。常見器類有鏃、璇璣、三角形器、環、璧等(圖5),多為岫巖質玉。岫巖玉出自遼東半島,說明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當時已有了密切的交往和很深的文化影響。

龍山文化時期已出現雕琢精細的玉飾品,治玉水平又有了提高和發展。最典型的是臨朐西朱封M202出土的玉冠飾(圖6)、璧、簪、笄,其工藝精湛,材質優良,玲瓏剔透,十分精致,研究認為是地位顯赫的貴族所佩戴“皇冠”,暗示當時已有了王的概念,是進入奴隸社會高級王國社會的物(2)杜金鵬:《論臨朐西朱封龍山文化玉冠飾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94年第1期。。

①玉四連環 ②玉璇璣 ③玉三角器 ④玉鏃

圖6 臨朐西朱封龍山文化木棺墓(M202)出土玉冠飾

夏商時期玉器出土見多,器類也有增多。商代從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的材質分析,新疆和田玉已運至中原一帶,開辟了我國一條玉石之路。齊地在濟南大辛莊、青州蘇埠屯商代墓葬出土有璧、琮、璜、玦、斧、戈、管等;動物造型有龍、虎、鹿、魚、蟬、獸面飾件等。

因玉器的珍貴和玉料的稀少,多為貴族和祭祀所用,成為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又因其制玉技術在東亞中亞諸國影響較大,制玉技藝的高難,也是較早傳入東亞國家的重要商品之一。

三、歐亞海上商貿交流的考古發現

以環渤海為地理特征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環渤海考古學文化圈。考古發現證明遼東半島、日本列島、朝鮮半島間的文化交流與影響深遠,其文化面貌有著較大的共性和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眾所共知,東方沿海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的巨石文化,在日本、朝鮮、遼東半島均有較多的發現(圖13、14),最西部是淄博淄川發現的石棚和蛤蟆石遺存;它們是原始東夷部族太陽和山神崇拜在環渤海地區傳播和影響的產物,從已發現巨石文化遺存的形制、建造方式,說明中國東方沿海和朝鮮、日本列島發現的巨石文化在淵源上存在著密切關系。此外,巨石文化在歐洲、非洲、亞洲其他國家也有發現,說明巨石文化也是世界范圍內的一種文化現象。

再如稻和粟早期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傳播。我們知道在我國的江浙地區10000年左右就已發明了稻的栽培技術,我國南方長江中下游是稻的栽培中心。據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嚴文明先生研究,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稻米是湖南彭頭山和湖北宜昌城背溪兩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都發現了水稻耕作遺存,這些發現將我國長江中下游種植水稻的歷史提前到了距今8000余年(圖7)(3)嚴文明:《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82年第1期。。研究證明日本的稻及栽培技術傳入日本的時間當在繩文時代(相當于商時期),首先在日本九州有所發現,所以在商周時期形成了“稻米之路”。這條路線:據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樋口隆康先生研究是從江浙一帶→連云港、鹽城→沿海至日照(兩城鎮)→日本九州(4)劉慶柱:《“絲綢之路”的考古認識》,《古籍》2017年第7期。。嚴文明先生則提出了江蘇北部→山東半島→渤海→遼東半島→日本、朝鮮(圖7)。由此說明“稻”也是從中國江浙地區最早出現至商周時期方傳入朝鮮和日本的。

圖7 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的水稻及稻米由中國大陸傳播到日本列島幾條主要路線示意圖

此外,原始東夷部族古老的太陽、鳥崇拜和后羿射日的尚武傳統、太陽和山神祭祀、拔牙、殉葬豬下頜骨的葬俗和習俗,在日本和朝鮮半島也有存在;特別太陽崇拜和東夷部族的尚武傳統今在日本國得到了傳承。

(一)朝鮮半島商貿交流的考古發現

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朝鮮半島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古代文化密切相關,近年韓國學者對朝鮮半島考古發現和古文化的研究多有成果,中韓文化交流頻繁,中國文化對朝鮮半島的影響交流成果頗豐。其主要表現在陶器、青銅器、鐵器、玉器的交流方面。如鐵器:

隨著中國大陸春秋戰國時期進入鐵器時代,隨之中國大陸制鐵技術在戰國和漢代傳入朝鮮半島。今在朝鮮半島北部多有鐵器出土,如慈江道渭源郡龍淵洞遺址、平安北道寧邊郡細竹里遺址三期文化層居住遺址、咸鏡北道茂山郡虎谷洞遺址等。上述各地出土的鐵器大都是舶來品,研究認為是燕國傳入的。而在南部半島今韓國境內考古發現出土的青銅短劍、銅戈、銅矛及銅鏡,鐵器(圖8)產地主要是燕國和齊國(5)白云翔:《公元前一千紀后半中韓交流的考古學探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8年第4期。。

圖8 韓國寶州郡上林里出土中國式銅劍

(三)中亞西域阿爾泰地區商貿交流的考古發現

據夏鼐先生研究,遠在新疆北部和俄羅斯南部的阿爾泰地區的巴澤雷克的古代墓葬中出土了中國絲綢,有以彩色絲線繡出雜處于花枝間的鳳凰圖案的刺繡和由紅綠二色緯線斜紋顯花的織錦。這些墓葬相當于我國的戰國初期,可能產自齊國,由齊國臨淄一帶→燕→蒙古草原→新疆(阿爾泰地區)。此應是西歐通往中國草原商貿之路所遺齊國絲綢(6)夏鼐:《我國古代的蠶、桑、絲、綢的歷史》,《考古》1972年第2期。。

(四)齊國故城臨淄一帶西歐商貿交流的考古發現

以上所見齊地(包括東方沿海地區)早期貿易商品與東亞、西亞諸國和地區交流出土所見遺物,此外,近年在臨淄齊故城及周邊地區考古出土也發現了西歐地中海東岸傳入齊國遺物。檢索齊國考古資料,主要有以下四批(件)。

1.臨淄齊國貴族墓出土琉璃器

近年,在臨淄齊故城周邊大型貴族墓的發掘中出土了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琉璃制品。它們分別出土于郎家莊、商王村、相家莊、單家莊墓葬中,器類有珠、環、管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慶柱先生認為該類琉璃器應為西歐地中海東岸生產而傳入齊地的舶來品(圖9、10)。

臨淄齊國貴族墓出土琉璃器一覽表

圖9 臨淄郎家莊戰國早期墓葬出土“蜻蜓眼”玻璃珠 圖10 臨淄相家莊二號戰國大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

2.臨淄商王村一號墓出土戰國時期金耳墜

1992年在臨淄商王墓地發掘中,在一號墓出土了2件金耳墜。耳墜由金絲、金片、綠松石墜、珍珠和牙骨之類的串飾等組成(圖11)。這副耳墜制作技術精湛,裝飾華麗,可與現代金飾相媲美(7)淄博市博物館、齊故城博物館:《臨淄商王墓地》,齊魯書社,1997年。。通長7.3厘米。從此器形、金的制作技術形狀、又鑲嵌綠松石工藝,研究認為應為西歐傳入品。

3.臨淄大武西漢齊王墓出土銀豆

該器1978年出土于臨淄窩托村西漢齊王墓內。銀質,呈豆形,弧形蓋,子母口,曲腹,矮圈足;蓋上飾三銅獸紐,鉚合。器高17、口徑11.4、足徑6.2厘米。器身鑄飾錘揲蓮花瓣紋,蓮花相對交錯排列,紋飾簡潔古樸,典雅華麗(圖12)(8)淄博市博物館:《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考古學報》1985年第2期。。由其器形和鑄造工藝,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慶柱先生考證,此器是一件由西歐地中海東岸生產傳入的典型器物。

圖11 臨淄商王一號戰國墓出土金耳墜 圖12 臨淄大武西漢齊王墓出土銀豆

四、齊地(齊國)早期商貿之路

所謂早期商貿之路是指早于漢代“絲綢之路”的商貿之路。前已言及,齊地東夷文化至遲距今8000年左右的后李文化至商周時期內已制造出了紡織、陶器、漆器、玉石器、鹽、青銅器等貿易商品,而近年這些貿易商品在東亞的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西亞地區戰國時期以前考古發現多有出土,證明這些貿易商品當時確已傳入了東亞、中亞和西歐地區,而在臨淄齊故城及周邊地區也出土了部分西歐傳入的文物,證明早期商貿之路的存在。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證明商代以前齊地業已存在陸路、河路、草原之路和海上之路等多條商貿之路。

(一)齊地與國內其它諸侯國地區的商貿之路,陸路和河路商貿之路

1.陸路貿易之路

自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以物易物”貿易交換以來,早期的部族間、地區間至后來的諸侯方國間的商品貿易陸路流通應該是最為便利和頻繁的。早期貿易應是部族間因專業分工生產生活品的“以物易物”交換,逐漸擴大為部族間和地區間的貿易,進入階級社會的夏商時期因城市和貨幣的出現,出現了專門為交換商品貿易的場所“市”,隨之出現了便于商貿流通的陸路商貿之路。此“路”應是官設之路,并設有“邑驛”性質的提供食宿便利的場所。

關于齊地早期的陸路商貿之路,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北京大學侯仁之院士在對淄博市主要城鎮的起源與發展進行研究時,依齊地的考古發現提出了齊地在泰沂山脈北麓存在著橫貫魯中山地的一條東西大道,它的東西走向為:西起濟南→歷城→平陵(章丘)→臨淄→益都(青州)→昌樂→濰縣→平度→棲霞→萊陽→福山→榮成;這條東西大道是中原和山東半島(齊國、萊國)文化交流和經濟聯系的陸路運輸大動脈(9)侯仁之:《淄博市主要城鎮的起源與發展》,收入《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41頁。。

2.河流商貿之路

齊地所處黃河下游,地勢低洼,河流縱橫,夏朝大禹治水的故事應發生在這里。眾多的河流為齊地早期的商貿流通提供了方便。據研究,先秦時期流經中原地區從渤海南岸入海的河流主要有黃河、濟水(小清河)、漯水、漳水、徒駭河。據山東師范大學燕生東先生對渤海南岸鹽的研究,商代鹽通往中原形成了五條運鹽的河流之路。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古濟水(清河)→長清(四漕津)→漯水→濮陽→安陽(10)燕生東:《商周時期渤海南岸地區的鹽業》,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263頁。。這條河流商貿之道最遲至商代晚期已形成了齊地通往中原的水上貿易之路。因齊地習俗較早的商貿和魚鹽活動,河流的發達和運輸工具伐、舟的制作,齊地的河流交通應是齊地早期重要國內地區間的商貿之路(圖14)。

(二)齊地早期國際商貿之路——草原之路和海上之路

1.草原商貿之路

構成世界文明的三大因素,即草原文明、海上文明和農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海上文明當屬世界文化交流和商貿交流的主要途徑。檢索我國先秦諸國從地理環境和經濟形態上具備草原、海上、農耕三大文明要素的只有齊地或齊國。齊國地處東海,北近蒙古草原,境內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萬年前就已開始農耕,制作陶器、紡織;開始了定居生活。齊地也是較早通過草原之路向歐亞開始文化交流和商貿交流的地區。這從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出土西歐地中海東岸制造的琉璃器和金銀器,在歐洲俄羅斯阿爾泰地區出土戰國早期齊國絲織品得以證明。游牧民族作為流動的民族,成為傳播東西方文化的橋梁(11)徐龍國:《山東大型胡人石雕像與歐亞文化交流》,《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8年第10期。,此也與我國夏商時期部族多遷移的史事相符。草原商貿之路使東北亞成為國際交通路線,我們從新疆和田玉自商代傳入中原的路線得以啟發,商代和田玉從新疆和田→吐魯番→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寧夏→山西→安陽→山東(12)劉慶柱:《“絲綢之路”的考古認識》,《經濟社會史評論》2015年第2期。,由蒙古草原→新疆→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羅馬、埃及(地中海),其西部與后世的絲綢之路有相復之路。這條早期的商貿之路至遲應于夏商時期早已有文化和商貿之間的交流,春秋戰國時期已成較為固定的亞洲與歐洲草原交通路線,可稱其為齊地或齊國早期的草原商貿之路(圖15)。

2.海上商貿之路

齊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它北靠渤海,東有黃海,有長達1800多公里的海岸線,而環渤海又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日本列島、朝鮮半島相連,這種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居住在這一地區的東夷先民很早就熟悉海上活動,較早地掌握了舟、船的建造和航海技術,開始了海上文化交流與商品貿易,在我國也是最早開始海上貿易的地區,為航海技術的發明和世界海洋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

齊地環渤海地區真正發明航海術應在距今5000年前后。據研究,齊地膠東半島的萊夷先民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已熟練掌握了跨海交流所必備的航海技術,開始了長距離的跨海文化交流,成為我國和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發明航海術的國家和地區。考古發現在膠縣三里河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貝殼、海螺殼、魚骨、魚鱗等遺物,經化驗有外海性的洄游魚類——鰳魚和藍點馬鮫,捕魚工具中一定有先進性;推測大汶口文化時期三里河萊夷先民已經使用了形體較大的“舟”,并推測膠東半島制作舟的年代應該不會晚于大汶口文化時期(13)郭泮溪:《膠東半島早期航海活動初探》,《國家航海》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航海工具船是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發現的距今7000年的木船槳,另在西安半坡遺址也出土了仰韶文化船型壺,據此我們推斷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6000~7000年已有了舟形船的制造。近年在膠東半島有榮成毛家溝和長島沉船兩例舟形船的考古發現實例(圖13):

圖13 榮成出土商周時期獨木舟形船平、剖面圖

圖14 齊地(齊國)早期商貿陸路、河流之路示意圖

圖15 齊地(齊國)早期草原商貿之路示意圖

綜上所述,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殷商遺民東渡日本和朝鮮半島,齊地膠東半島在中國早期航海和海上交流方面一直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兩周時期日漸強盛的齊國于春秋時期齊靈公十五年滅萊(公元前567年)后成為先秦時期著名的東方海洋大國。當時齊國的造船和航海術發達,所造船舟的可載一、二百人。另,齊人甘德《天文星占》以及《周禮·考工記》等文獻已經推算出北斗星和其他星座的位置,這些先進的技術對提高海上導航的準確性也有很大的幫助(14)郭泮溪:《膠東半島早期航海活動初探》,《國家航海》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由上齊地(齊國)自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膠東半島長期存在著由渤海、黃海通往遼東半島、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的商貿之路。齊地的造船技術和碼頭港口設置為早期海上商貿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以稻、粟、麥的栽培種植術和陶器、漆器、玉器的商品交流為主;商周時期,青銅器、鐵器、絲綢紡織也成為貿易交流的主要商品。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考證,山東半島通往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的海上之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東渡日本列島,另一條是北去朝鮮半島,而朝鮮半島(南部地區今韓國)與日本列島也有直接的海上交通線路(圖16)。

圖16 齊地(齊國)山東半島沿海線碼頭和通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早期海上商貿之路示意圖

余語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概念下形成的歐亞文化交流的橋梁,古代人類的遷徙和文化的交流傳播是多渠道的,它即有陸路、草原,也有海上之路,各國和各民族間的廣泛相互交流,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繁榮和文明的進步。而早期商貿之路的研究,開拓了世界人類先進文明成果傳播的時空概念,填補了絲綢之路單一的流通路線格局,對科學認識遠古時期人類文化的交流形成時間、方式和渠道有了全新的認識,對全面深刻認識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帶一路”國際經濟戰略和構建世界人類文明共同體的戰略思想有著積極的參考價值。若此,齊國故城——臨淄就是我國先秦時期最早的國際商貿城市。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91娇喘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微拍|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a亚洲视频|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91在线|日本| 不卡无码网|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97视频在线| 精品91视频|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高清色本在线www|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国产综合网站|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福利在线一区|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亚洲天堂日本| 欧美人人干|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手机在线| 久久成人18免费|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91亚瑟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