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姬,劉啟國 ,呂發,鄭家銀 ,李繡宏 ,楊新兵
(1.山合林(北京)水土保持技術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2.張家口市龐家堡林場;河北 張家口 076500;3.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河北 承德 068450;4.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森林蓄積量是指一定森林面積上存在著的林木樹干部分的總材積。森林的蓄積量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基本數量特征和重要指標,研究樹種的蓄積量對了解森林資源總量、林分生產力和人工造林具有重要意義[1]。在自然界存在許多影響樹木分布的環境因子,例如水分、積溫、光照、地形、土壤等,各因子直接或間接影響植物生長、發育及生理代謝等,進而影響樹木蓄積量的積累。付夢瑤等[2]發現分布在黃棕壤土、坡向西南、海拔700~1 300 m范圍內的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林分生長良好、生物量大。雷利平等[3]探明遼東櫟(Q.wutaishansea)幼苗和幼樹在林下陰坡生態位寬度大于陽坡。姜倩倩等[4]研究表明在海拔600~800 m范圍內麻櫟(Q.acutissima)對降水和氣溫的響應程度是陽坡大于陰坡。樊瑩等[5]發現長白山蒙古櫟(Q.mongolica)幼樹在海拔750~1 050 m內年生長量會隨海拔上升而下降。眾多研究表明,柞樹分布和生長狀況受降水、氣溫、地形等因子影響,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分布規律。
柞樹,又名櫟樹、菜樹,是殼斗科櫟屬植物的一種通稱,在河北省內廣泛分布,通常指蒙古櫟(Q.mongolica)、栓皮櫟、槲櫟(Q.aliena)、槲樹(Q.dentata)、遼東櫟等。柞樹根系發達,耐干旱、耐瘠薄、適應性強,有很好的抗蝕保土作用[6],柞樹樹干奇特蒼勁,樹形優美多姿,枝繁葉茂,材質堅實,紋理細密,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本文基于ArcGis軟件,分析河北省11個地級市、不同林種、齡組、土壤類型等條件下柞樹蓄積量空間分布規律及其與地形因子的關系。
河北省位于113°27′—119°50′ E,36°05′—42°40′ N,地處華北,漳河以北,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其余為華北平原,面積為18.88萬km2。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等地貌類型。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484.5 mm,1月平均氣溫在3 ℃以下,7月平均氣溫18~27 ℃。截至2019年底,河北省森林面積達657萬hm2,森林覆蓋率35%。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河北省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數據(2016年)。柞樹蓄積量的計算公式采用河北省承德市林業局編寫的《山區柞樹一元立木材積表》。根據要求只選用胸徑≥5 cm的柞樹小班(共計21.60萬個)。因衡水、滄州、廊坊3市柞樹林面積為零,所以在結果分析中沒有提及。
通過Arcgis10.5 提取坡向、坡度和海拔等地形因子,采用西安80坐標系配準相關數據。根據《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GB/T 26424-2010),將齡組劃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將坡向劃分為北坡(338~360°、0~22°)、東北坡(方位角23~67°)、東坡(68~112°)、東南坡(113~157°)、南坡(158~202°)、西南坡(203~247°)、西坡(248~292°)、西北坡(293~337°)、無坡向(<5°);將坡度劃分為平坡(0~5°)、緩坡(6~15°)、斜坡(16~25°)、陡坡(26~35°)、急坡(36~45°)、險坡(≥46°);將海拔劃分為≤200、>200~400、>400~600、>600~800、>800~1 000、>1 000~1 200、>1 200~1 400和>1 400 m。
河北省柞樹林總面積為82.706 1萬hm2,總蓄積量2 349.103 7萬m3,單位蓄積量28.403 0 m3hm-2(見表1)。承德地區斑塊數量最多,柞樹林面積(55.227 6萬hm2)和蓄積量(1 474.317 1萬m3)均最大。由圖1可以看出,柞樹在河北省主要分布于東北部(秦皇島市)、北部(承德市)山地。8個地級市柞樹林單位蓄積量大小排序為:邢臺>石家莊>張家口>唐山>承德>邯鄲>保定>秦皇島。

表1 河北省不同地區柞樹林分布現狀

圖1 河北省柞樹林分布圖
由表2可知,棕壤土分布的柞樹面積最大(49.398 2萬hm2),占總面積的59.73%;褐土次之(28.190 8萬hm2),水稻土最小(0.023 7萬hm2)。各土壤類型柞樹林單位蓄積量排序為:栗鈣土>森林土>風沙土>草甸土>棕壤土>褐土>粗骨土>潮土>水稻土。

表2 不同土壤類型柞樹林分布現狀
由表3可知,柞樹幼齡林面積最大(78.113 5萬hm2,占94.45%),其次是中齡林、近熟林、過熟林,成熟林面積最小。柞樹各齡組單位面積蓄積量排序為:近熟林>中齡林>過熟林>成熟林>幼齡林。幼齡林單位蓄積量最小,但是分布面積最大,說明近年來新造或更新造林柞樹越來越多。

表3 不同齡組柞樹林分布現狀
3.4.1 柞樹林蓄積量與坡向關系 將單位蓄積量與坡向進行空間疊加,得到不同等級單位蓄積量在不同坡向的分布狀況(見表4)。不同坡向上柞樹面積大小排序為:西北>東北>北>東>西>東南>西南>南>無坡向。柞樹集中分布在陰坡和半陰坡,由北坡向南坡面積呈遞減的趨勢。

表4 不同坡向不同等級單位面積蓄積量柞樹林面積 單位:hm2
3.4.2 柞樹林蓄積量與坡度的關系 將單位蓄積量與坡度進行空間疊加,得到不同等級單位蓄積量沿不同坡度的分布狀況(見表5)。陡坡(26~35°)上柞樹分布面積最大(44.682 9萬hm2,占54.03%),其次是斜坡(16~25°)。不同坡度上柞樹面積大小排序為:(26~35°)>(16~25°)>(36~45°)>(6~15°)>(≥46°)>(0~5°)。

表5 不同坡度不同等級單位面積蓄積量柞樹林面積 單位:hm2
3.4.3 柞樹林蓄積量與海拔關系 將單位蓄積量與海拔進行空間疊加,得到不同等級單位蓄積量沿不同海拔的分布狀況(見表6)。柞樹主要分布在海拔400~1 200 m山地,分布面積隨著海拔的升高快速增加,在海拔600~800 m達到峰值,后隨著海拔增加,柞樹分布面積緩慢減少。不同海拔柞樹面積由大到小依次為>600~800 m、>800~1 000 m、>1 000~1 200 m、>400~600 m、>1 200~1 400 m、>1 400 m、>200~400 m和≤200 m。

表6 不同海拔不同等級單位面積蓄積量柞樹林面積 單位:hm2
齡級能反映林分的價值和生長潛力[7]。本研究發現柞樹幼齡林面積和蓄積量最大,其次是中齡林。原因可能是:一是人們過去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柞樹對環境保護、生態維持及修復的重要性,導致在過去的森林經營中一直將柞樹作為改造對象,直到近些年情況才有所改善;二是缺少經營管理,大部分柞樹林分生長不良,林下的天然更新過程受阻,林下幼苗處于不斷死亡和補充的動態變化之中;三是部分柞樹林經過經營采伐后,在原址上出現了萌生林和次生林。這些與孟超[7]、許中旗[8]等發現柞樹在森林價值所占比重低的原因相似。河北省柞樹林整體年齡偏小,具有巨大的生長潛力和生態價值。
河北省柞樹多分布在土壤濕潤肥沃的陰坡、半陰坡區域,即西北、北、東北、東4個坡向相對較多,這與雷利平等[3]、徐鳳玲等[9]、王林等[10]發現陰坡更適合柞樹生長的結果一致。但是也有不同的結論,付夢瑤等[2]發現西南坡向栓皮櫟林分生物量大。孫耀清等[11]發現陽坡較適宜信陽地區麻櫟的生長,祝旭加等[12]發現牡丹江地區陽坡的蒙古櫟生長狀況最佳。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是不同研究地域水熱條件不同。柞樹的生存所需的環境因素是恒定的,對環境因子耐受程度是有一定范圍的,而不同區域的水熱條件不同,故不同區域的柞樹生長環境存在差異。
河北省柞樹蓄積量隨著坡度增大先增后減,這與萬小亮等[13]對遼東地區蒙古櫟適生立地調查結果相似。在海拔600~1 000 m之后,柞樹(各等級單位蓄積量)面積會隨著海拔的升高呈不斷減少的趨勢,這與樊瑩等[14]研究結果一致。在適宜生境內,隨著坡度和海拔的增大,柞樹單位蓄積量增大,主要是柞樹在低海拔、小坡度地區,受人類活動(砍伐、整改、經營管理)影響較大而致;在坡度、海拔越大的地區受種間競爭的影響大于人為干擾,同時在柞樹的長時間演化中,適應了高海拔、大坡度的自然生境[15],生長環境穩定,林分生長良好,所以柞樹與坡度、海拔在一定范圍內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
河北省柞樹林總面積為82.706 2萬hm2,總蓄積量2 349.103 7萬m3,單位面積蓄積量28.4030 m3hm-2,幼齡林分布面積最大。分布最大的生長環境條件是棕壤土、陰坡和半陰坡上、陡坡(26~35°)、海拔400~1 200 m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