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晨
南非的開普敦與東方的亞洲貌似遙遠,但在殖民者的經營視角中,都屬于全球擴張網絡中的不同節點。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體系為例,開普殖民地的首任主理人范里貝克,曾在越南及印尼任職,造訪馬六甲、日本等貿易點;他出生在開普敦的兒子,后來曾任職東印度群島總督。
179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業務困難中解散,5年后荷蘭政府將開普殖民地拱手讓給英國。在英國擊敗荷蘭并占領開普敦后派遣的官員中,有許多名字也出現在中國近代史里。例如,率領英國使團覲見乾隆而發生跪拜禮儀之爭的馬戛爾尼,曾出任開普殖民地的首任總督;首任香港總督璞鼎查及漢學家威妥瑪也都擔任過開普總督。
蘇菲派劍舞,是南非伊斯蘭教社群的一種傳統儀式。16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南非建立殖民地后,大批荷屬東印度群島(今日印尼)的穆斯林被運至開普敦為奴,印尼原有的類似儀式因此傳至南非。進入出神狀態的舞者,貌似用劍自殘但又不會因此受傷,仿佛展現精神如何超越肉體的局限,又或者不再受恐懼拘束。
從生理學的眼光來看,真正的刀槍不入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宗教心理學的視角下,信徒通過劍舞等儀式進入出神狀態時,意識的出神或人格解離使得當事人脫去原先人格的限制并在宗教體系中獲得了更大的力量。同時,奴隸們的身體一向是主人使役與鞭打的對象,但在劍舞中好像得到神的庇護而變得強大,這種舞蹈因此有了抵抗壓迫的意義,即使穆斯林之外的其他族裔奴隸也被吸引。
在荷蘭殖民開普敦的100多年間,許多印尼穆斯林領袖被流放至此,其中最有名也最早的或許是謝赫優素福。他是1680年代萬丹蘇丹國對抗荷蘭勢力的領袖,開普敦市郊的望加錫鎮即得名于他在當地建立的社區。曼德拉被囚禁18年的羅本島,最早即是荷蘭人設立的監獄所在。1742年在爪哇島反抗荷蘭人的謝赫馬杜拉,以及1780年被流放的端古魯都被關押在此。
共有的被殖民歷史,使得南非與印尼雖然距離遙遠,但產生了某種跨國的歷史情感連結。曼德拉曾訪問印尼四次,在晚年他喜愛穿著印尼蠟染花布風格的襯衫,即使出席正式場合也如此穿著。這種襯衫后來成為他的標志性服飾,被稱為“馬迪巴衫”,馬迪巴是曼德拉的家族昵稱。
自荷蘭殖民結束后,印尼裔穆斯林的社區在開普敦扎根發展至今,而來自東非、印度、馬達加斯加等的穆斯林釋奴也聚居交匯于此,形成了所謂“開普馬來人”的混血族群。
古老的劍舞隨著宗教活動流傳至今,第三世界的團結情感帶來了“馬迪巴衫”,而“開普馬來人”的社區由于色彩鮮亮的房屋而成為游客打卡的網紅景點,盡管“馬來人”的外貌由于混血早已不再“馬來”。
在南非出身“開普馬來人”社群的公眾人物中,關注艾滋病議題的活動家扎基·阿赫瑪,或許是最著名的代表。當年南非政府否認艾滋病來自HIV病毒,使得大量病患得不到醫治,阿赫瑪則以推動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普及而聞名,是南非克服艾滋病問題的重要推手,也是性別平權的代表人物。這一轉變已脫離“開普馬來人即是穆斯林”的傳統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