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飏
(浙江電視臺教科影視頻道,浙江 杭州 310000)
全媒體時代令媒體行業發展邁入新業態體系中。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模式對各媒體企業提出諸多需求。為實現轉型發展,媒體企業應結合市場發展規律、運營模式等,做好資源調整、技術調整。當下,技術交互下的信息化場景,促進傳統電視節目與網絡節目的融合,但是受限于傳統發展理念的限制,對媒體行業發展產生一定阻礙[1]。對此,需加強分析媒體產業鏈供應模式,借助全媒體平臺,做好宏觀與微觀部署,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期間,演播室IP化的實現,搭載媒體平臺,將傳統電視節目進行跨平臺優化,能夠增強節目的互動性,為傳統媒體行業到數字媒體行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演播室IP化改造需要技術支撐、制度支撐、資源支撐等,才可做到技術與發展對接、傳統與創新互補,積極推動我國媒體行業的發展[2]。為此,本文針對全媒體環境下演播室的IP化改造應用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近年來,隨著超高清視頻產業的高速發展,4K、8K信號對傳輸帶寬提出高要求。此需求背景下,降低傳統數字分量串行接口(Serial Digital Interface,SDI)轉換器在信號采集、調度等方面的支持度,行業內部逐步引用IP化架構,應對高清信號傳輸帶寬的高需求量問題[3]。目前電視媒體行業發展中,多數電視臺演播室已經逐步實行IP化戰略,進行技術升級、系統優化等,為節目內容及其呈現提供載體,且在智能化、信息化的發展導向下,為電視媒體產業提供更多的發展可能。
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傳統媒體行業采用SDI作為基礎組織,內部采集功能、調度功能基本可滿足節目播放需求。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節目制作技術、行業內部競爭、用戶需求等對媒體內容呈現造成的干預,對媒體企業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媒體行業正在尋求創新點。例如,挖掘節目制作過程中數字信號、網絡信號、系統兼容性等方面的應用點,以期體現在媒體節目制作及傳播中。期間,演播室的IP化改造及建設,打破了SDI功能限制。其將SDI基帶轉移到IP結構中,形成AVB、ASPEN等技術路線并存的系統。其中,IP架構的延伸技術如校時同步、系統控制、信號封裝等,可解決SDI轉換器數據、信號處理過程中的遲滯問題。
對于演播室的運營機制而言,IP化改造是利用特定架構,在基礎組成結構之上進行的完善[4]。例如,通過線路優化、配置優化方式,為節目播放中信號信息的轉接及傳輸提供平臺。同時,IP化改造可優化內部資源分配機制,對節目制作或播放期間的信息傳輸脫節問題起到制約作用。例如,IP技術信號轉換及其優化環節,省去了傳統信號轉接過程中的重新編碼時間,能夠提高信號信息的傳輸效率。
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講,媒體產業短時間內的革新為必然趨勢。這既是應對國外媒體行業沖擊的補充手段,又是加強國內媒體行業發展的助力手段。但是我國目前對于IP化的設想仍以超高清(Ultra High Definition,UHD)電視模式為主,此類架構與傳統運營方案相對一致,甚至在部分功能點及優化效用方面沒有明顯改變。尤其是對于部分大型演播室場所而言,多接口設定,將導致信號調度及分發環節消耗大量資源。對此,演播室IP化的優化也在逐步做出調整,以適配全媒體及網絡產業的發展需求[5]。IP化改造及優化期間,相關技術部門是以全臺總控為切入點,建設基于TICO淺壓縮的IP架構,在尋求標準化、可行化的過程中,目前也演變到SMPTE無壓縮的IP架構。
接下來,本文基于配置方案分析IP化改造的關鍵點。
第一,組網方案。IP化改造主要是在原有SDI信號之上進行封包處理,建設IP網絡,并在其中實現信號信息的調度、傳輸等。而SDI矩陣則成為網絡交換載體,為后期資源流通提供平臺。組網方案的規劃設定,以特定數據標準作為網絡建設核心,輔助網絡規模、運行可行性等,增強架構基礎,應對演播室網絡大體量數據的沖擊,避免出現冗余問題。
第二,核心調度方案。IP業務系統優化中,按照控制網絡組成條件,將控制器及相關控制功能向邊緣化方向轉移,深化節點與核心點之間的關聯性。如此一來,邊緣架構的數據處理機制則作為業務推送的承載點,起到數據對接功能。系統架構中應設定單獨的媒體節點,為業務流及其切換狀態提供載體,例如,網絡地址轉換(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功能實現過程中,可按照端口點及其驅動指令判定業務流程,保證業務處理的時效性。
第三,邊緣調度方案。此類方案落實期間,以網絡交換機作為業務處理中的信號傳輸轉換點,在業務流執行及信息切換期間,由網絡邊緣節點向上位承接體(轉換設備)發送Internet組管理協議(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IGMP)請求,在核心系統的指令反饋下進行業務流交換,針對不同業務點配置資源。
第四,準入方案。流量準入方案是對相關功能提供限制點,按照固定程序架構做到資源對接,強化系統運行的安全性。IP網絡設備交換應以組網方案為主,對業務對流量信息進行準入處理,令網絡IP矩陣發揮數據傳輸功能。此過程中,核心調度、邊緣調度及其受理在數據流量中起到流限速、接口限速等監控作用,保證信號業務受理的流暢性。
全媒體環境下,數字信息、數據信息傳輸機制隨著設備、技術的更新而變動,人們觀看電視節目,也從最初的受眾者變成參與者,其衍生的價值經濟成為電視節目發展的重要導向。對此,電視節目制作期間,應結合互聯網網站分析不同業務場景中,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傳輸類別,同步做好匯聚處理,待網絡系統接收到相關信息時,按照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進行分類審核,增強業務及相關信息的可辨識性。應注意的是,信息流通機制是建立在演播室信息共享平臺之上實現的,即按照不同功能點及平臺服務模式等,界定不同應用場景中數據信息的對接模式。
待完成資源匹配時,需按照特定功能點或媒體平臺的反饋信息進行聚類處理,按照資源信息的呈現機制,在不同平臺中做好聯動處理,例如,某電視臺演播室采用信號聚類及多屏分發模式,最大程度將信息內容與呈現單元進行捆綁,并按照主控系統的邏輯程序,自動、智能比對演播室節目播放信息及其反饋信息,增強數據對接性。
從功能角度來講,演播室IP化改造后的應用,更多的是建立在內部傳輸及資源分配之上,功能性測定及應用場景融合,需經過固定功能點進行業務對接。例如,軟件定義網絡(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管控、組播NAT、時鐘同步等功能,均是在平臺驅動機制之下實現統一處理的。數據庫資源整合、多庫融通、信號傳輸等,需兼顧系統功能性及效率性,令業務處理按照固定數據集群做好資源搭配,增強生產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新發展,技術迭代造成的生產力滯后現象,對部分行業造成嚴重沖擊。對此,媒體行業應對技術更新機制及功能實現點做出調整,提高產品應用性能。演播室IP化改造工作的落實,應針對功能點、業務點等進行優化處理,在不同影響因素下,挖掘IP結構相對于傳統SDI結構起到的促進作用,并進行技術優化處理。但實際改造優化過程仍面臨一系列問題,需進行著重處理。
第一,設備兼容與并存問題。IP化改造對原有SDI設備進行優化處理,保證信號信息的自主切換,但是在實際處理過程中,優化后的系統在編碼環節易出現延時現象。例如,信息集成板塊的信息輸入源接入到SDI音頻模塊中,編碼環節任務量加大,多出的任務時長將使畫面播放延時一幀,如果在其他環節同樣存在延時現象,可能造成聲畫不同步的現象。
第二,信號質量問題。演播室信號傳輸期間,按照特定組成條件及系統功能,合理分配資源。但是在信號實際傳輸過程中,受到網絡因素的干擾,可能產生延時、數據丟失問題。此外,主系統運行期間,受到節目制作方面的影響,流程煩瑣問題,可能影響文件打包及監控效率,產生信號信息傳輸不對接問題。
第三,系統安全問題。IP信號傳輸具有簡便性優勢,但是IP網絡架構在組成及應用過程中,大部分是依靠網絡資源進行處理,網絡系統運行期間可能產生較為嚴重的隱患問題,加大IP網絡運行不穩定性,致使出現素材遷移遲滯現象。特別是電視臺采用系統外的素材時,數據信息變動及接入情況,對網絡鏈入提出更高需求,如未能綜合考慮到網絡系統運行的可靠性,極易造成各鏈路對接風險問題,嚴重時可能發生播出事故。
全媒體環境下,演播室IP化改造工作的開展是順應時代發展,同時也技術迭代的必經之路。傳統媒體行業要想在媒體產業中保守基底,需認真分析媒體與用戶之間的需求,正視媒體結構存在的薄弱點,及時引入新技術、新理念,才可在后期不斷完善中,依托自身強大的底蘊,在新興市場中穩住地位。對此,后期發展中,媒體行業應加強對基礎制度的調整,理清傳統行業的優劣點,在新興產業中挖掘價值點,為后期系統更新及優化提供數據支撐,重新樹立品牌,在行業中發揮領頭羊功能,助力我國媒體產業的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