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玲 王瑩
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患病率高、預后較差的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其中痙攣性偏癱是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伴有麻木疼痛、關節僵硬、肌萎縮等不適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家庭造成嚴重影響,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1-2]。痙攣性偏癱患者偏癱肢體肌張力異常增高,上肢內側屈肌占優勢,下肢外側伸肌占優勢,最大限度降低肌張力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后偏癱狀態的有效措施[3-4]。目前,缺血性腦卒中后偏癱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晰,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采取藥物治療、物理療法、康復治療、矯正器治療及手術等方法,其中神經肌肉電刺激是臨床常用的物理療法,能夠刺激肌肉群收縮,增強拮抗肌與痙攣肌的交互性,從而降低肌張力,但單一治療往往達不到理想效果,且長期使用可能會出現皮膚損傷,應盡可能縮短療程[5-6]。祖國醫學將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歸屬為“筋病”“痙證”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病,肝腎陰虛為發病之本,氣血逆亂為本病之標。研究顯示,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能通過熏蒸產生的溫熱作用,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借助電極片的刺激將中藥成分通過毛細血管直達患處,從而改善肢體痙攣的狀態[7-8]。本研究探討中醫定向透藥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偏癱的效果及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龍巖人民醫院收治的82 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偏癱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9];(2)中醫診斷為風痰阻絡[10];(3)存在一側肢體偏癱。排除標準:(1)服用過肌肉松弛劑;(2)無法進行言語交流;(3)皮膚潰破、凝血功能障礙;(4)合并其他肌肉、關節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給予神經肌肉電刺激干預,將神經肌肉電刺激儀(蘇州好博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電極片分別貼敷于患者偏癱側下肢痙攣肌群及相應拮抗肌群,設置工作頻率為50 Hz,30 min/次,1 次/d,連續治療5 d,休息2 d,連續治療1 個月。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醫定向透藥療法干預,取紅花、全蝎、水蛭各10 g,路路通、紫草、川芎、桂枝、伸筋草各15 g,川烏9 g,加水煎煮,過濾藥液,將藥液導入藥墊中,貼上電極板,將浸有透藥液的電極保濕片置于偏癱患肢,頻率1 250~4 000 Hz,將熱療溫度設置低于50 ℃,治療電流的強度以患者最大耐受電流為適宜,20 min/次,2 次/d,6 d 為1 個療程,休息1 d 進入下個療程,連續治療4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采用改良Ashworth 痙攣程度量表(MAS)評價下肢張力,將肌力分為0 級、1 級、1+級、2 級、3 級、4 級,分級越高表示肌張力增加越顯著。(2)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采用綜合痙攣量表(CSS)評價下肢痙攣程度,包括跟腱反射(4 分)、踝跖屈肌群肌張力(8 分)、踝陣攣(4 分)3 個方面評分,總分為16 分,分數越高表示下肢痙攣程度越高。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評價患者平衡功能,總共包括14 個評分項目,每個項目0~4 分,總分為56 分,分數越高表示平衡性越好。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采用簡化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表(FMA)評價患者運動功能,包括上肢運動功能(66 分)和下肢運動功能(34 分),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評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高。(3)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采取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血流變測試儀檢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統計分析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進行χ2分析,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7 例,女14 例;年齡55~73 歲,平均(63.34±6.53)歲;偏癱部位:左側21 例,右側20 例;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27例,糖尿病13 例,冠心病9 例。觀察組男28 例,女13 例;年齡55~75 歲,平均(63.60±6.72)歲;偏癱部位:左側23 例,右側18 例;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28 例,糖尿病12 例,冠心病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S 分級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MAS 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S分級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SS、BBS、FMA、ADL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CSS、BBS、FMA、ADL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S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BBS、FMA、ADL 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SS、BBS、FMA、ADL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SS、BBS、FMA、ADL評分比較[分,()]

表2 (續)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堵塞腦血管,導致神經功能損傷,受損神經所支配肌肉功能出現障礙,進而導致痙攣性偏癱,應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逆轉受損神經,避免發生永久癱瘓。降低下肢肌張力及改善肌痙攣狀態對于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偏癱的康復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目前,缺血性腦卒中偏癱主要采用促血液循環的藥物達到穩定病情、減少復發的作用,而康復治療能夠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單一康復療法臨床效果有限,肢體功能恢復速度較慢,多種康復療法聯合干預能夠提高康復治療的效果[11-12]。
神經肌肉電刺激是臨床常用的物理療法,通過脈沖電流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經,使拮抗肌與痙攣肌的交互性抑制作用增強,進而降低肌張力,避免出現肌肉持續收縮,從而使痙攣肌群恢復正常舒縮,改善痙攣性偏癱,另外神經肌肉電刺激能夠使痙攣肌群發生疲勞,減少痙攣肌興奮性沖動傳出,減弱其對中樞神經沖動傳入敏感性,也能有助于改善肢體肌肉痙攣[13-14]。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綠色療法,選取以活血化瘀藥物為主的透藥方劑,利用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通過局部皮膚的毛細血管直接作用于患側,促進藥液經皮膚腠理直接吸收,有效提高藥物利用率,加快局部血液循環,降低神經的興奮性,有效改善肌力和運動功能,而且能夠避免吃藥的痛苦及靜脈給藥的刺痛感,備受患者青睞[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MAS 分級優于對照組,CSS 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中醫定向透藥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偏癱能夠有效降低肌張力,降低患者MAS 等級,改善偏癱肢體肌痙攣程度,且作用優于單純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緩解痙攣效果更佳。
血液流變學指標是反映血液黏稠度、凝滯性、流動性的重要指標。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液流變學的指標異常是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17-18],同時血液流變學的指標也是評估疾病治療效果好壞的重要指標[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明顯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中醫定向透藥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偏癱能夠改善機體血液流變學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BBS、FMA、ADL 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定向透藥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偏癱能更好改善平衡功能、運動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這是由于中醫定向透藥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痙攣狀態,維持肌張力平衡狀態,從而促進平衡功能的恢復,而且能夠有助于新的運動投射區的建立,促進運動功能改善,使偏癱肢體重新獲得正常運動功能,從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中醫定向透藥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偏癱效果確切,能更好改善下肢肌張力、下肢痙攣、平衡功能、運動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并對機體血液流變學指標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