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 黃靜雅
小兒包皮環切術是臨床常見的治療包皮包莖的一種小手術,指的是通過手術方式切除陰莖上多余的包皮,促使陰莖頭外露,臨床上常用來治療包皮過長、包莖等[1]。小兒包皮環切術的手術時間較短且危險性較小,但手術部位較為特殊且患兒的情緒難以控制,手術過程中若出現反應強烈或不配合的情況,可能會對患兒的身體造成損傷[2-3]。因此,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改善患兒的心理狀態,使其積極配合治療顯得至關重要。臨床常用的傳統護理措施主要通過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等干預措施,緩解患兒及家屬的負面情緒,但缺乏術中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可能導致患兒出現反應強烈、躁動不安等情緒,對麻醉和手術過程造成影響[4-5]。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可通過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兒的喜好和情緒變化,隨后依據患兒的自身喜好給予針對性的術中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措施,以分散患兒的注意力,緩解恐懼情緒,積極配合治療[6]。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在小兒包皮環切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對其心率和收縮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11 月南昌市生殖醫院收治的100 例擬行包皮環切術的患兒。診斷標準:參照文獻[7]《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手冊》中關于包皮過長或包莖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均符合包皮環切術適應證且擬行包皮環切術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出血性疾病;(2)泌尿生殖系統存在急性炎癥等;(3)陰莖存在先天性畸形或陰莖新生物等。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本研究已經院內的醫學倫理委員會部門審核并批準,患兒家屬均知曉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所有患兒均行局部麻醉實施常規包皮環切術進行治療。
1.2.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傳統護理措施,醫護人員主動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注意保持積極熱情、和藹的態度,了解患兒及家屬的心理狀態,并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緩解焦慮、恐懼及緊張等負面情緒,鼓勵患兒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將手術相關的知識和注意事項、麻醉方式及疾病的相關知識等詳細講解給患兒及家屬,提高患兒和家屬的認知程度,充分了解治療和護理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消除疑慮和不安情緒,積極主動配合相關工作。術前對患兒的會陰部用溫水進行仔細清洗,術后需將會陰部暴露,被子蓋在相應的支被架上,對手術部位進行清潔,避免發生傷口感染等并發癥。
觀察組患兒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醫護人員在進行術前訪視時攜帶平板電腦,在詳細講解常規注意事項的同時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全面了解患兒的喜好和情緒變化,并下載患兒喜歡的歌曲、游戲、動畫片、影視連續劇、小品及音樂等,在手術床側面安裝可活動的不銹鋼搖桿,手術過程中在保證患兒手術體位并可以遮擋患兒視線的情況下,可將平板電腦固定在搖桿上,調整至適合患兒手臂接觸或合適的位置,患兒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觸屏挑選和播放,實施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以分散患兒的注意力,在術中減少躁動不安和恐懼的情緒,以便手術的順利完成。兩組患兒均干預至手術結束并術后隨訪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術中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記錄并比較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和傷口愈合時間,采用VAS 評分評估兩組患兒術中的疼痛情況,該量表最高分10 分,重度疼痛:8~10 分;中度疼痛:4~7分;輕度疼痛:1~3 分;無痛:0 分[8]。(2)比較兩組恐懼情況。對術中兩組患兒的恐懼情況進行評估,主要分為3 個等級:患兒出現強烈恐懼緊張情緒,大聲哭鬧,躁動不安且不配合麻醉,需要多名醫護人員配合完成為3 級;患兒出現緊張害怕,有明顯躁動情況且配合不好麻醉針的注射為2 級;患兒出現輕微不適或緊張,有些許躁動且被動配合進行麻醉為1 級;患兒無恐懼情緒且主動配合為0 級。(3)比較兩組心率、收縮壓。分別于術前、術中、術后2 h,采用心電監測儀監測兩組患兒的心率和收縮壓情況。(4)比較兩組滿意度和術后并發癥。術后采用自制的滿意度問卷調查表評估兩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總分100 分,評分>90 分為非常滿意;評分70~90 分為滿意;評分<70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記錄術后兩組患兒傷口裂開、傷口感染、出血、陰莖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計算并發癥總發生率=(傷口裂開+傷口感染+出血+陰莖水腫)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年齡8~16 歲,平均(9.63±1.58)歲;包皮過長32 例,包莖18 例。對照組年齡7~16 歲,平均(9.66±1.43)歲;包皮過長33 例,包莖1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VAS 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和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術中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VAS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VAS評分比較()
2.3 兩組疼痛程度、恐懼情況比較 術中觀察組患兒的疼痛程度和恐懼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恐懼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心率、收縮壓比較 術前、術中、術后2 h,觀察組患兒的心率和收縮壓先升高后降低,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術中、術后2 h,對照組患兒的心率和收縮壓先升高后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術后2 h,觀察組心率和收縮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率、收縮壓比較()

表3 兩組心率、收縮壓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與術中比較,P<0.05。
2.5 兩組滿意度和術后并發癥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兒家屬的總滿意度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66.00%;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14.00%,低于對照組的36.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7.344、6.453,P<0.05)。見表4、5。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例(%)]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小兒包皮環切術屬于開放手術的一種,主要目的是通過手術的方式讓陰莖頭完全暴露出來,避免出現由于留有死角或包皮過長導致出現感染、包皮炎癥、陰莖發炎等并發癥,對患兒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9-11]。但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心理情緒起伏較大且極易出現大哭大鬧不配合的情況,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因此,給予一定的干預措施輔助患兒保持情緒穩定,主動配合治療是手術順利完成的關鍵[12]。常規的護理措施主要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安撫患兒的情緒,并借助于患兒家屬的配合以促進手術順利完成,但對于患兒手術過程中的應激反應等缺乏相應的干預措施,臨床護理效果不佳[13-15]。
VAS 評分是臨床常用來評估患兒疼痛程度的重要指標[16]。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可根據患兒的喜好給予相應的外界刺激,將患兒的注意力轉移至新事物或新刺激上,分散對手術過程的注意力;同時,在視聽環境較豐富的情況下,有利于患兒大量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和乙酰膽堿,促進患兒的情緒趨于平靜和穩定,緩解恐懼情緒,并降低患兒機體內茶酚胺的含量,進而減輕患兒的疼痛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和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術中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術中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的疼痛程度和恐懼情況相比較,對照組均更嚴重,表明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應用于小兒包皮環切術中可有效緩解患兒的恐懼情緒,減輕疼痛程度,縮短手術和恢復時間,促進術后快速恢復,與戴紅峰等[17]研究結果一致。
手術過程中患兒在心理上可能出現神經緊張或情緒變化異常等情況,在生理上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應激反應,因此在術中極易出現血壓升高和心率加快的情況[18-19]。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術前通過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了解患兒的喜好,在術中特定影音的干擾下,患兒的注意力得到分散,增強患兒的神經興奮性,促進內啡肽分泌,減少手術對視聽系統的影響,緩解神經緊張狀況,降低對心率和血壓的影響,可促進患兒家屬滿意度的提升;同時術前、術中和術后均給予會陰部清潔措施,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術中、術后2 h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的心率和收縮壓均先升高后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術后觀察組患兒家屬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應用于小兒包皮環切術中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心率和收縮壓無明顯影響,提高患兒家屬滿意度,與寧佳瓊[2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聽覺和視聽聯合分散干預應用于小兒包皮環切術中可有效緩解患兒的恐懼情緒,減輕疼痛程度,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心率和收縮壓無明顯影響,促進術后快速恢復,患兒家屬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