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18—19世紀東亞貿易轉型與日本內外意識的嬗變

2023-01-16 02:13:58
外國問題研究 2022年4期

瞿 亮

(湘潭大學 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18—19世紀北太平洋及東亞區域的貿易是促動東北亞國際格局變革的主要動因。西方和中國學者以往的研究已關注到美、俄、英在東北亞的毛皮貿易,認為它是推動歐美諸國將資源與市場擴展到東亞的重要因素。(1)參見費爾南·布羅代爾:《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一卷,顧良、施康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何芳川主編:《太平洋貿易網500年》,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謝健:《帝國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邊疆》,關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付成雙:《動物改變世界——海貍、毛皮貿易與北美開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等。日本學者則更加注重18世紀末捕鯨行業興起給日本及北太平洋區域帶來的巨大變革。(2)參見橫山伊徳:「太平洋世界と近世日本の変容」、辻本雅史、劉序楓編:『鎖國と開國:近世日本の內と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木村美智子:「日本近代化の一斷面としての捕鯨——ジャパン·グラウンドを中心として」、『法政論叢』2018年第1期;田中弘之:『幕末の小笠原:歐米の捕鯨船で栄えた緑の島』、東京:中央公論社、 1997年;川澄哲夫:『黒船異聞:日本を開國したのは捕鯨船だ』、東京:有隣堂、 2004 年;田中弘之:「文久度の小笠原諸島開拓と捕鯨事業」、『海事史研究』、1968年第11號等。而將西洋勢力尚未進入北太平洋和東北亞世界之前東亞地區的白銀和金屬放在一條脈絡中考察,則會發現物資資源改變了政府有效控制下的“閉關鎖國”格局,也促使日本通過認識毛皮和捕鯨行業給其航運和海防帶來的巨大沖擊,確立起主權意識和積極攘夷的觀念,成為應對“黑船來航”的先聲。

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日本雖然對內確立了“士農工商”四民分立的森嚴等級制,對外嚴格執行“寬永鎖國令”,但其社會處于變動的狀態。17世紀日本輸入生絲、絹制品,對外輸出金銀銅等礦產,而到了19世紀中葉開國前后,金銀反而從各地輸入日本,為明治近代化“殖產興業”提供了儲備資金。造成這一轉變的原因在于日本調整了內外戰略,由內收自給型體制轉化為外擴貿易型體制。實際上,自近世以來,日本社會內部運行的物質代謝、各地域生產和市場流通的商品并非完全源于幕府所轄區域,而受到同時代東亞世界的物產、知識、情勢的巨大影響。18世紀世界進入早期全球化時代,消費品取代奢侈品成為貿易主角,英、美、俄等國圍繞毛皮和捕鯨而在北太平洋區域展開角逐,同時也促動東亞內部朝貢貿易和日本信牌貿易的變化。這不僅使得日本國內的貿易秩序從18世紀以中國為中心的內收華夷型市場逐漸轉變為西洋和日本加入并發揮區域效能的外擴型市場,(3)18世紀5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東亞物資流動的研究,詳見Robert Hellyer,“The West,the East,and the Insular Midlle:Trading Systems,Demand,and Labour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cific 1750—1875,”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Vol.8, No.3 (October 2013), pp.391-413.還促動了日本形成積極外擴的內外意識。

具體而言,17世紀以奢侈品為主的封貢貿易只要在對內以農為本、對外禁教鎖國的幕藩體制下就能維系并發展,但隨著18世紀消費品貿易的增加,為了扭轉在與中國、荷蘭貿易中貴金屬大量流失的局面,幕府和強藩逐漸將出口貨物轉換為海產品。其中,位于幕府所轄版圖以北的海獺毛皮因質量上乘、稀少可貴,逐漸在對外貿易中受到青睞。18—19世紀俄、美圍繞太平洋地區毛皮的爭奪也關注到這一地區,遂使日本周邊遭受到列強的侵擾,也促使幕府和知識分子改變以往重農抑商、封閉內收的意識。以本多利明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甚至提出對內重商、對外拓殖的新國家構想。但隨著東亞毛皮貿易的銳減和幕府核心層恪守“鎖國國法”意識的加強,這一國家構想暫時淹沒于舊有幕藩體制下。直到捕鯨活動和捕鯨貿易的頻繁化,英美捕鯨船只對日本海防形成巨大威脅,也令幕府、強藩和志士們意識到鞏固疆域和拓展海權的重要性,紛紛提出對內通商改革、加強集權,對外擴張、維護國益的主張并付諸實踐,這不僅推動了幕末的尊王攘夷運動,也對明治之后日本的國家構想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力圖以貿易的演變為線索,通過對類型對象、競爭角逐的分析,闡述導致18—19世紀日本內外意識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資、貿易和經濟利益。

一、貨幣貿易的變革牽動毛皮貿易增加

近世日本在傳統東亞貿易中主要依靠金、銀、銅金屬實現平衡,但到了17世紀中葉,銅礦產量減少,日本努力尋求新的貿易增長點。17世紀日本的貿易對象主要集中在中國,以奢侈品為主,根據《異國日記》記載1609年(慶長十四年)駛入薩摩的10艘中國貨船貿易品清單可知,給到島津藩主的都是“緞綾、絹、天鵝絨、胡絲、絲線、氈條、白糖、黑糖、尺盤、花碗、魚皮、藥材等”,(4)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第六、東京:東京大學、1904年、第518—521頁。這些大多是當時名貴的貢物。松浦章根據《倭好》的記載,指出以生絲為代表的絲織品主要作為皇室、貴族等達官顯貴的高級禮服,在日本的朝會、宴會等重要場合受到青睞。(5)松浦章:《清代帆船與中日文化交流》,張新藝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32頁。他還認為從戰國末期到江戶初期日本大量向中國進口精巧的商品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日本的社會經濟各方面相比趨于成熟的江戶時代中晚期具有很大差距,(6)松浦章:《清代帆船與中日文化交流》,第36頁。故當時以奢侈品為主要貿易對象實際上是應仁之亂后社會生產不足,國內無法滿足貴族與武士統治者需要的體現。

近世日本實行金銀并立的貨幣制,(7)參見周愛萍:《日本德川時代貨幣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但18世紀50年代白銀的流通與兌換相對較少,而當時幕府直轄“天領”的年貢征收率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米價下跌致使年貢轉換所得貨幣并未增殖,幕府不得不采取緊縮財政的政策。大阪的白銀也因為米價下落受到沖擊。到1762年,幕府為了穩定白銀和米價,采取了直接向貨幣市場輸送10萬兩金(銀)的策略,逐漸用金代替了銀在市場的流通。1772年,幕府又發行“南鐐二朱銀”(8)質量純度很高的白銀。新銀貨,這類新銀貨與黃金兌換時卻采取了固定的比率,幕府原本欲以金補充銀貨貶值,到后期卻形成了與當時國際流通相吻合的金本位制。(9)參見中井信彥:『転換期幕藩制の研究:寶暦·天明期の経済政策と商品流通』、東京:塙書房、1971年、第337—339頁。但日本國內的黃金礦產并不豐富,為了彌補本國金本位制的缺口,便急需從東亞其他地區輸入金銀來完成商品的流通,這使得18世紀后半葉無法完全遵行“寬永鎖國令”。

為了抑止白銀價格低落,并安定金本位制下國內黃金的流通,18世紀后半葉起,日本開始以中國、琉球和西洋輸入白銀,朝野上下將如何獲得穩定的白銀儲量作為對外關系的重要主題。根據內田銀藏的研究,1763年的唐船貿易中,船主就將300貫目白銀和銅輸入日本。而幕府在此后的20年間每年都向中國進口300貫目白銀,總計達到6 000貫目。(10)內田銀蔵:「徳川時代特に其の中世以後に於ける外國金銀の輸入」、內田銀蔵:『日本経済史の研究(上巻)』、東京: 同文館、1921年、第437—452頁。而1764年,幕府還進一步向中國追加引進100貫目的“花邊銀”,(11)刻有印花模樣的白銀。可見從中國輸入白銀成為幕府恒常的貿易之一。“花邊銀”與中國本土白銀不同,屬于西洋的白銀貨幣,它背面印有國王的肖像,也被稱為“人頭銀”,(12)根據內田銀藏的研究,1763年至1782年從中國輸入的白銀達到6 374貫772匁,其中花邊銀、人頭銀約達到1 500貫。參見內田銀蔵:「徳川時代特に其の中世以後に於ける外國金銀の輸入」、內田銀蔵:『日本経済史の研究(上巻)』、第456頁。是當時西班牙所屬菲律賓馬尼拉流入中國的墨西哥產西班牙銀幣。幕府從追加的銀貨貿易中獲得更合理的輸入價格之后,逐漸意識到通過唐船貿易可獲取西洋白銀和黃銅的便利之處,到1769年,幕府在與荷蘭貿易的過程中應允了15 000枚荷蘭銀幣入國。(13)G.F.Meeijlan,Geschiedkundig overzigt van den Handel der Europezen op Japan, Batavia:Lands drukkerij, 1833, p.232.

18世紀后半葉起,通過橫渡太平洋的荷蘭船只以及主要經營與中國貿易的唐船,日本得以用合理的價格輸入大量白銀,進而支撐起國內的金本位制。而銅作為與中國、荷蘭進行白銀貿易的重要礦產資源,在這一時期愈加受到朝野上下的重視。1763年,全國性的銅礦產量增加,幕府也下令提高煉銅的質量,在幕藩各領地加大了銅礦的開采力度。到1766年,“大阪長崎銅會所”改組為“銅座”,進一步推動銅在日本國內的流通。(14)參見藤田覚:『日本近世の歴史 4:田沼時代』、東京:吉川弘文館、2012年、第94—97頁。由于日本國內銅礦數量和產量有限,幕府一方面需要找到新的銅礦產地,另一方面還需要尋找代替銅成為對中國貿易的主要輸出品。1785年勘定奉行專門設立“普請役”,派遣人員赴東西“蝦夷地”和沙俄調查金銀銅礦山和物產。時任長崎奉行所的差吏青島俊藏在《光被錄》中,就記載了由于銅礦開采銳減而不得不尋找其他產品作為貿易的替代者,“而今除奧州南部羽州秋田永松予州之外,立川等地亦設銅出之所專渡異國,其余各國郡亦數倍出銅,以達國用之極,若如前所述將銅紛紛渡海,歷星霜之久必招致各國郡出銅衰減……而用心盡力用吾邦海產品抑或木材草根漆器絹布之類與之交易,則可使減少銅渡于他國”。(15)青島俊蔵:『光被録』、內田銀蔵:『日本経済史の研究(上巻)』、東京:同文館、1921年、第463頁。到1787年松平定信就任老中,便針對銅礦過度開采和大量輸出的窘境,頒布了穩定金銀流通并抑制銅輸出的“半減商賣令”。

1698—1790年,日本每年輸出到荷蘭的銅礦平均為1 506噸,而1790年之后輸出到荷蘭的銅礦每年減少361噸,1790年之后輸出到中國的銅礦也每年減少602噸。(16)金屬資源開発調査企畫グループ:「我が國の銅の需給狀況の歴史と変遷:歴史シリーズ」、石油天然ガス·金屬鉱物資源機構:『金屬資源レポート』、2005年、第437頁。內田銀藏指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寶歷之后美艦及開港之前,與其說是金銀流出,倒不如說是金銀流入的時代,如此舶來的金銀緩解了我國國內金銀產出十分缺乏的狀況……幕府為增加輸出貨物的生產,專門用意于制造輸出給中國的海產物,其輸出金額尤其龐大……”(17)內田銀蔵:「徳川時代特に其の中世以後に於ける外國金銀の輸入」、『日本経済史の研究(上巻)』、第480—481頁。如內田所述,銅礦的不足致使日本朝野上下的疆域意識逐漸走向外擴,知識分子開始通過西洋史地圖冊和書籍中獲知的海外情勢,臆想去其他地區開采獲取新的礦產和物資,這就改變了以往恪守幕藩領地的內收型疆域意識,為近世后期形形色色的開發論打下了基礎。海產物也逐漸被幕府視為重要的貿易品以獲取金銀。從根據《唐蠻貨物賬》統計的1711年(正德元年)所有向中國進出口貨物一覽表可以看出,此時進口產品已經集中在生絲、棉花、砂糖、水果等,而出口產品則主要為銅和海產品。

表1 1711年(正德元年)向中國進出口貿易品一覽

從表1可知,此時向中國進口的物品多是與民生日用相關的衣食材料,這反映出元祿時代之后武士、町人、農民各階層對于日常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出口物品中,盡管金屬貨幣所占比例依然巨大,但海產品、藥材類滿足民眾日常飲食消費需求的貨物也不在少數。而根據大庭修《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統計,17世紀至明治維新止約180年間,有8 000余種漢籍輸入日本,數量非常大,傳播速度非常快,對日本文化、思想影響的程度遠超前代。(18)大庭修:《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戚印平、王勇、王寶平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53—54頁。如此龐大的漢籍購置需求,也反映出精神文化消費品市場的繁榮。以往以貢物形式進行的貿易轉化為日常消費品貿易后,也促使幕府朝野上下為了獲得貿易利潤、物產和知識,依然保留了長崎、松前、對馬、琉球四個與世界接軌并主動控制秩序的窗口。(19)木村直樹:「近世の対外関係」、『巖波講座 日本歴史 第11巻 近世2』、東京:巖波書店、2014年、第107—134頁。

另一方面,為了平衡購買輸入白銀所產生的逆差,除開采銅礦之外還需要毛皮和海產品等其他物資補充。日本國內銅礦產量減少,朝野上下獲知當時清朝盛行穿搭毛皮,利潤十分可觀,致使日本尋找到了能夠替代銅礦的毛皮。明清易代之后習慣于關外寒冷生活的清統治者將狩獵傳統和毛皮消費亦帶入關內,成為遼闊帝國的新象征:“皇帝在初冬時節穿黑貂皮,新年前兩個月穿黑狐皮,在冬季的其他月份,皇帝穿鑲著海獺皮的龍袍……親王的穿著也有類似的元素:貂皮、海獺皮和東珠。”(20)謝健:《帝國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邊疆》,第26頁。清帝國在開疆拓土和統一多民族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也將原本受漢人鄙夷的毛皮,通過奉賞、文學等方式推行至民間,消除了衣冠的華夷之辨,同時也創造出以其為中心的全球化市場。(21)謝健:《帝國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邊疆》,第17—37頁。與朝鮮、琉球等用小中華意識衡量穿毛皮是夷狄之舉不同,(22)在《燕行錄》中朝鮮士人時常從衣冠之變的角度對中國穿著貂、獺毛皮表示鄙夷,詳見林中基主編:《燕行録》第三十四卷,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1962年,第92頁。雖然近世初期德川幕府看待中國衣冠變革也帶有“華夷變態”的眼光,但隨著貿易往來的增多,朝野上下已經默認穿毛皮是清人社會生活的常態。1695年所撰《華夷通商考》中,就描述北京地區“居寒冷之國,故用裘者多”。(23)西川如見:『增補華夷通商考』巻一、1695年、寫本、巻一、早稲田大學古典籍総合データベース、請求記號:イ13 00581、第10頁a。中俄之間邊境爭端使恰克圖貿易遭致中斷后,反而給日本向清輸出帶來了巨大契機,毛皮成為長崎“俵物”(24)江戶鎖國時代長崎輸出品中海參、干鮑魚、魚翅等海產品的總稱。因對清貿易輸出的海產品用草袋裝運,有此專稱。在長崎對清貿易中銅是主要輸出品,后由于銅不能滿足供應,遂以此代替。初由幕府指定承包人組成的“俵物會所”承辦,后該所隸屬于長崎會所,改名為“依物元役所”,使之官營化。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778年,幕府頒布“煎海鼠干鮑鱶等產物謙收御觸書”,規定“于長崎泊來唐船之煎海鼠、干鮑之類,諸國各浦若欲掙收,須以俵物形式于長崎請之……各浦有之諸國,其領內各主獻上串海鼠、串貝之類,除去獻上之外有殘分者可運送至長崎作渡海買賣,可分予萬石以下私領及各浦……”(25)『煎海鼠干鮑鱶等稼方の儀御觸書』、轉引自內田銀蔵:『日本経済史の研究(上巻)』、東京: 同文館、1921年、第464頁。政策發布后就收效明顯,1785年長崎專門開設了“俵物”集散地“長崎會所”,全國各地經營特產的町人陸續將海產品和毛皮先運輸于此,再由長崎主管貿易的差吏輸出海外。(26)關于海產品生產流通的研究,可具體參見荒居英次:『近世海産物貿易史の研究:中國向け輸出貿易と海産物』、東京:吉川弘文館、1975年;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年。此舉措效果顯著,僅1785年日本就向中國輸出了110張海獺皮毛,到1791年出口的海獺皮毛數量增加到685張。(27)參見高橋周:「近世日本のラッコ皮輸出をめぐる國際競爭」、川勝平太編:『アジア太平洋経済圏史:1500—2000』、東京: 藤原書店、2003年。到天明時期,毛皮進一步成為主要輸出品。

實際上,海獺并不活動于近世日本固有的疆域范圍內,它們主要產于阿依努人聚居的“蝦夷”地區。毛皮貿易帶來的利潤亦促使近世日本的知識分子關注到海獺的經濟價值與貿易實態,將其記載于各類文獻中。《和漢三才圖會》專門列出活動于蝦夷以北的海獺品種“獵虎”的毛皮十分珍貴,是長崎輸出中國的主要貿易品。其文指出“蝦夷島東北海中有島名曰獵虎島,此物多有之,常入水食魚,或出島奔走疾如飛,大如野豬,而頸短又似豬頸,島人剝皮待蝦夷人交易,其毛純黑甚柔軟,左右摩之無順逆,有黑中白毛少交者,為官家之褥,其美無比之者,價最貴重也……其皮送長崎而中華人爭求。”(28)寺島良安編:『倭漢三才図會』巻三十八、秋田屋太右衛門刊、1824年、第31頁。而幕藩體制下松前藩并沒有完全管轄蝦夷,蝦夷與千島群島的毛皮和海產品需要通過阿依努人的貿易才轉手到長崎。為了集中從北方貿易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幕府逐漸加強了對“蝦夷地”的滲入和控制,而“蝦夷地”的毛皮和海產品就成為長崎貿易中的重要物資,也就是說,自18世紀后半葉以來因為毛皮貿易的加強,長崎與原本處于幕府版圖之外的“蝦夷地”建立了緊密聯系。

與此同時,中、俄、美、英、荷等國在太平洋地區對貨幣、毛皮、海產品等物資和貿易的爭奪與博弈,也使日本朝野上下對周邊海域、島嶼采取了更為積極的探索和調查策略。地理大發現之后,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美國、沙俄等西洋列強陸續進入東亞,通過澳門、呂宋、印度的據點經營和傳教、航海、通商影響東亞情勢,因此德川幕府的貿易的環境相比平清盛和足利義滿時代而言更為復雜,西洋勢力介入并且直接影響到其內外意識和對外政策。1776—1779年,英國海軍士官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率艦隊在太平洋各地勘測發現了北太平洋的“獵虎”海獺,并在航海日記中強調了其皮毛的貴重和價值,“居住在這寬廣海岸上的住民們,一定從事著賺取大量利潤的毛皮貿易。如果北方水路未被發現,大英帝國就會因為相隔太遠而難以從中獲利,而必須要指出的是,我從他們中看到唯一貴重的毛皮就是海獺,以及他們口中所稱的川獺”。(29)クック:『クック太平洋探検6 第三回航海(下)』、增田義郎訳 、東京:巖波書店、2005年、第142頁。庫克所述“北方水路”就是當時北美跨越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線。庫克一行而后在返回廣州的路上將川獺毛皮高額售出,他在日記中對此事的記載引起英國政界、商界關注,為英國介入北太平洋的毛皮貿易打下了基礎。1784年,庫克的航海日記刊印,正逢北美獨立戰爭和第四次英荷結束之際,英國、荷蘭及剛剛實現獨立并謀求資本主義發展的美國圍繞貿易品在太平洋地區展開激烈競爭。由于茶葉貿易利潤降低,他們就將貿易商品放到了具有高昂利潤的毛皮上。

北美獨立戰爭之后,英國連同加拿大遏制美國在北美地區的毛皮貿易,美國人轉而利用西北海岸同中國進行海獺毛皮貿易,獲取了高額利潤。(30)根據統計,1788—1826年美國船隊與中國的貿易利潤率達到202%,而1804—1914年美國與中國的毛皮貿易利潤率達到了2 200%,詳見付成雙:《美國革命對北美毛皮貿易的影響》,《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已經形成了北美東海岸-東南亞-廣州的東線和北美東海岸-好望角-北美西北海岸-廣州的西線兩大“毛皮貿易黃金之路”。(31)木村和男:『毛皮交易が創る世界:ハドソン灣からユーラシアへ』、東京:巖波書店、2004年、第121—124頁。美國對華毛皮獲益也刺激英、荷兩國將毛皮貿易競爭擴展到東亞,荷蘭長崎商館長斯尼特克就告誡長崎方面“英國人會再度航海至日本,他們會派遣數艘船只到堪察加”。(32)吉雄幸作、楢林重兵衛、堀門十郎:「ティツィソグ書翰」、橫山伊徳編:『オランダ商館長の見た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2005年、第129頁。果然到1787年,英國的船只與俄國毛皮商人在堪察加相會,增加了東亞海域和日本北方貿易的復雜性。18世紀后半葉西伯利亞產毛皮的銳減,又致使沙俄從事毛皮行業者沿堪察加半島南下至南千島,并試圖向阿留申和阿拉斯加拓殖。隨著沙俄對毛皮征稅的增加,大量毛皮販賣者沿著千島群島南下,并與同樣活動于該地捕獲毛皮的阿依努人發生沖突,引發了“得撫島事件”。(33)「休光明記遺稿」、北海道庁編:『新撰北海道史』第五巻、札幌:北海道庁、1936年、第356頁。這給松前藩與幕府巨大的震撼與壓力,也加大了幕府對俄國的警惕程度。1778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派遣安其平航海隊赴松前藩進行通商交涉,提出“我們希望你們進行貿易,我們的船隨時都可以到來,對此你們可以告訴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商品”,(34)平川新監修:『ロシア資料にみる18—19世紀の日露関係』第2集、仙臺:東北大學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2007年、第115—117頁。而日本方面則以“外夷貿易,除長崎外,國法禁之。爾后勿有來,絕無聽從,遠遐梯航,徒勞耳”(35)林韑編:『通航一覧』第7、東京:國書刊行會、1912年、第85頁。予以拒絕,爾后引發美、俄在阿拉斯加的毛皮爭奪。

18世紀80年代英美俄圍繞獲得海獺皮毛在北太平洋地區展開激烈競爭,阿依努人和幕府也被卷入毛皮貿易圈,阿依努甚至因毛皮問題爆發了反松前藩的沖突。(36)參見菊池勇夫:『十八世紀末のアイヌ蜂起クナシリ·メナシの戦い』、札幌:サッポロ堂書店、2010年。田沼意次下臺后,松平定信采取了收緊貿易和物資流出的寬政改革,青島俊藏、最上德內所進行的“蝦夷地”實地調查也不得不暫且擱置,貿易逐漸服從于寬政之后的海防需要。19世紀之后,松前藩與幕府對毛皮貿易的主導管理還拓展到庫頁島南部的“樺太”地區。幕府官吏中村小次郎和高橋次太夫所撰《唐太嶼見聞上奉書》中,就記載了1798年和1801年樺太地區兩度與清屬山丹地區進行毛皮貿易,“唐太夷與山丹夷交易之事,數十年前業已開展……與山丹交易之物乃獺、狐、貉、保犬四品”,(37)「休明光記附録別巻」、北海道庁編:『新撰北海道史』第五巻、札幌:北海道庁、1936年、第835頁。“唐太腹地至山丹交易處,非一兩年不得達彼江,去午年三月末武人乘船,沿嶼灘段段相送……持保犬之皮、黑毛之上十枚,分兩人呈土產…其外亦以獺、狐、貉、犬之皮換取木綿、玉、煙筒、煙葉之類”。(38)「休明光記附録別巻」、北海道庁編:『新撰北海道史』第五巻、第829頁。但是樺太地區在與清貿易中一直負債,為了扭轉這種逆差,幕府先是要求“負責人須持印至松前役所,且不得赴山丹之品夷人私自攜非必需品之外物品”,(39)松田伝十郎:「北夷談」、高倉新一郎編:『日本庶民生活史料集成』第四巻、東京:三一書房、1969年、第134頁。到1812年幕府直接出臺了禁止當地人自由貿易的規定并專門負責小型毛皮買賣,將毛皮的經營和貿易主導權收歸自身。與清朝為保證毛皮產量而特意下令禁止外地人進入烏梁海地區以通過自然劃清邊界不同,(40)謝健:《帝國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邊疆》,第167—177頁。幕府進一步加大了對阿依努地區和樺太地區的調查、管控,這成為明治時代設立北海道并拓殖北方島嶼的先聲。得知沙俄成立俄美公司掠奪該地資源并與阿依努人圍繞毛皮稅展開爭奪發生“得撫島事件”后,幕府改變原本寬松的“夷人制夷地”自治政策,主動將“蝦夷地”列入直轄。(41)參見井上勝生:《開國與幕末變革:江戶時代后期》,楊延峰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21年,第16—18頁。這實際上已經將平安時代以來置于版圖之外的“蝦夷地”納入本國疆域范圍之中,與江戶后期知識分子“北方開發論”構想達成契合。

維也納會議之后,荷蘭重新獲得對爪哇的控制和經營權,英、美、荷、俄在太平洋加劇了角逐,多方競爭之下毛皮和海產品價格驟減。而關稅抬升、中國人消費意識變化和成本提高,致使19世紀10年代毛皮利潤也接近枯竭。(42)參見郭衛東:《皮毛:清代北美對華貿易的重要貨品》,《安徽史學》2015年第6期。以毛皮貿易為中心的新俄美公司經營困難也致使列強在東亞角逐的領域轉換到新興的捕鯨行業。

二、捕鯨產業的競爭與幕末攘夷格局

眾所周知,北太平洋暖流與日本寒流交匯的日本沿海是天然的漁場,由大量魚群組成的“黑潮”中就包括了鯨魚。(43)奈須敬二在《鯨與黑潮》中就明確分析了鯨魚與日本沿岸黑潮的密切關系,詳見奈須敬二:『鯨と海のものガたリ:地球最大の動物賛歌』、東京:成山堂書店、1993年。日本有記載記錄捕鯨活動始于德川時代,而后涌現出《紀州大地捕鯨獵古圖》《肥前唐津捕鯨圖說》《紀產鯨圖》《紀州熊野并諸藩捕鯨圖》《柳南增補唐津捕鯨圖》《魚王譯史》《鯨史稿》等繪詞和著述,捕鯨的地點多集中在紀州、土佐、長州、肥前等藩。(44)大日本水産會編:『捕鯨志』、東京:嵩山房、1896年、第119—130頁。近世捕鯨用途廣泛,肉用于食用,鯨須則做成梳子,脂肪提煉的鯨油用于照明,鯨腦用于制成名貴香料龍涎香。(45)大槻準:「鯨魚種族諸説異動表」、『鯨史稿』巻二、江戸後期 [寫本]、國立國會図書館蔵、書誌ID:000007284126。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575476、2020年12月24日。近世中后期日本國內的捕鯨已足具規模,形成雇用漁民集體作業的“鯨組”和漁場,大宗貿易的利潤也成為西南強藩藩政改革的動力之一。(46)末田智樹:「近世日本海沿岸の鯨組と漁場と捕獲鯨の関係性に関する研究」、『中部大學2017年度研究成果報告書』、2017年、第4頁。18世紀后半工業革命之后,鯨油也成為蒸汽機的重要燃料之一。為了獲取更多能源,英國率先將漁場擴大到南大西洋,并通過東印度公司的運營逐步把捕鯨的范圍拓展到大西洋以外的其他海域。1793年,東印度公司頒布《南洋捕鯨獎勵法》,為英國赴太平洋捕鯨打開了窗口,自此,北緯25°—40°,東經125°—150°至日本列島的抹香鯨漁場,成為英國捕鯨船主要活動區域。自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獎勵法》維系的25年間,英國就前后派遣了24艘捕鯨船漁獵。由于捕鯨船距離英國本土及其當時所控制的殖民地較遠,就需要太平洋沿岸的日本港口為其提供停泊、寄宿和補給之地,這進一步打破了幕府歷來將荷蘭與中國船只控制在長崎出島的“鎖國”局面。

1818年5月,英國船進入浦賀港捕鯨途中遭到會津藩沿岸水軍扣押,幕府派出通曉蘭學的“天文方”官吏進行交涉才遏止該事件擴大。據浦賀奉行所的差役橋本武右衛門日記記載:“五月十四日早,一艘異國船進入浦賀……報告稱發現英國船水夫九人十四日晨停泊于海鹿島,為速確認虛實,奉行所特下令自此浦賀周邊的漁船須得到奉行方面的指示后方可進入港口……會津藩炮臺得到浦賀差役的情報之后,在觀音崎、平根等地炮臺口引起了騷動。軍船漸漸集結起來,立起風帆,并準備了大炮,二十艘大小船只各備齊穿羽陣織兵士準備圍住異國船,且加強了晝夜的警備。夜里提著燈籠的數量達到了100多盞,篝火從東明神山一直延續到差役所沿岸,從古至今的罕事都無法與之相比……至十七日,奉行和代官大貫次右衛門、天文方的馬場左十郎、足立左內等于午后4時到此,十八日,天文方兩人,同心、與力各一人,共四人至船中互通言語后歸返。其后又大概經過了兩三次交涉,雖然到二十一號依然沒有送回扣押的船只,但已經將十四日從船上獲取的大炮二挺、小銃一挺、七把刀劍和槳楫、帆等返還原主。”(47)「橋本武右衛門書狀:文政元年イギリス商船浦賀に渡來」、宮崎成身編:『視聴草』、http://www.hh.em-net.ne.jp/~harry/komo_ikokusen_jiken1.html、2020年12月10日。這說明各藩與幕府對捕鯨予以高度重視,但幕府方面又不想各藩私自與英國船發生武力沖突,因此專門派遣“天文方”和奉行等熟悉蘭學、通曉海外情勢的官員交涉以制止事態擴大。而同一事件町人所記的記錄中,還談到幕府獲知英國與俄國在北太平洋的船只貿易情報,“受奉行之旨,天文方入船與異國人談話,方知其乃諳厄利亞(英國)商人船,每年赴魯西亞國鄂霍次克交易,此度乃由天竺孟加拉出帆行至鄂霍茨克途中欲求宿泊”。(48)「イギリス商船に関して町人の書狀」、『視聴草』二集之六、http://www.hh.em-net.ne.jp/~harry/komo_ikokusen_jiken1.html、2020年12月11日。幕府已獲知異國之間貿易船只來往于日本列島沿岸成為常態,更令朝野上下緊張的是,英國船只中還載有繪制得十分詳細和精確的北太平洋沿岸及日本沿海圖,“搜查異國船之時見到其道具,道具與其他各物品一道排列,十分便利。其中有書物數卷,但未見荷蘭文字,繪圖多數為銅版印刷,因文字若蚯蚓不知其意,其內亦載有豆州大島及奧州南部領之繪圖,除此之外,貌似還載有中國及日本之繪圖,雖不識其文字,然為其精密之程度而震撼”。(49)「イギリス商船に関して町人の書狀」、『視聴草』二集之六、http://www.hh.em-net.ne.jp/~harry/komo_ikokusen_jiken1.html、2020年12月11日。眾所周知,自秀吉侵朝以來,沿海輿地圖是東亞各國海防的重要依據,而此次獲取如此精密細致的地圖,也提高了幕府對英國商船的警惕,成為以后“西保爾德事件”的導火索。

1822年,江戶灣浦賀港再度迎來了英國船只薩拉森號,英國艦長大衛·克爾并未像沙俄一樣要求通商而是提出了強令幕府提供補給的要求,這有力地沖擊了“鎖國”體制,使得幕府派出高橋景保等人拒絕了此次英國捕鯨船的訴求。(50)田保橋潔:『增訂近代日本外國関係史』、東京:刀江書院、1944年、第358—359頁。然而,為尋求更多燃料的英國捕鯨船并不罷休,到1824年又觸發了震動朝野上下并導致幕府頒布異國船排除令的“大津浜事件”。5月28日,兩艘英國捕鯨船進入大津浜海灣,因為船員中有人患壞血病,水手上岸搶奪村民的燃料和食物,水戶藩得知后立即捕獲了滋事船員。為防止事態擴大,幕府迅速遣人去英方交涉,幕府一方面表明“此次其不僅覬覦我國近海,且不法上陸,犯我國之禁,不得容忍”(51)林韑編:『通航一覽』第6、東京:國書刊行會、1912年、第463頁。的強硬立場,一方面又作出“其船內有病人為獲得果實、野菜之類,故上岸討乞,我等當差送藥用之品,促其早早歸返離岸”(52)林韑編:『通航一覽』第6、第463頁。的靈活處理。然而到該年8月,又有英國捕鯨船在薩摩為搶奪耕牛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上陸乞物,意指耕牛……入民家取牛二三頭,持手中銘劍殺牛割肉運至船內,其中一赤服身長者似指揮……以鉛子擊赤服者胸,隨即而斃,其外之人見狀皆從船中出逃……將其死骸送至長崎奉行所,并遣最速腳力自薩摩通報江戶”,(53)林韑編:『通航一覽』第6、第466—467頁。這引發了朝野上下的對外驅逐潮流。水戶藩借此提出更為激進的對外主張以更主動地參與幕政,會澤正志齋撰寫《新論》強調“今外夷日尋干戈、事并吞,出并至,以窺人邊境,其勢猶尾甲、相之臨濱松,固非得休息之時,則將安得弛而不張哉,故其所建基業之意可必法,而愚弱之之跡,不可必泥,時變之易見者也”,(54)會沢正志斎:「新論」、大日本思想全集刊行會編:『大日本思想全集』第17巻、東京: 大日本思想全集刊行會、1932年、第425頁。呼吁變法攘夷。薩摩藩亦向幕府表示強烈的驅除異國船姿態,最終幕府頒布了堅決驅除外國船只駛入日本近海的“無二念攘除令”。

攘除令先是強調了捕鯨船多次擾亂沿海的破壞性,“異國船渡航之法,前已數度依之而行,而應對魯西亞船之儀,則于文化年間改動后漸次通融,然英人之船昨年于長崎行亂暴之舉,近年各處皆停泊其小船,乞薪水食糧,以致去年猥瑣上陸,巡船為尋米谷、奪野牛,橫行追行”;(55)『御觸書集成』[107]、國立國會図書館蔵、書誌ID:000007279297、文化四年(丁卯)十二月(1807年12月)、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550127?tocOpened=1、2020年12月11日。接著表達了堅決驅除異國船只的決心,“不限英人、南蠻、西洋各禁教國凡來于浦賀之異國船若求停靠,則無論其船員居住與否,皆應一并驅逐攘除。若有上陸之船,當苦心逮捕或勒令其停止……各港浦灣依順次之儀法,領會土地相應、實用專一之道,不得貽誤怠慢……須知曉唐、朝鮮、琉球等船型及人物,亦須辯明阿蘭陀船,若萬一見損,在查處之后,當無二念堅決驅逐攘除,為防有失,當專用于事,不得猶豫怠慢”。(56)『御觸書集成』[107]、國立國會図書館蔵、書誌ID:000007279297、文化四年(丁卯)十二月(1807年12月)、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550127?tocOpened=1、2020年12月11日。這也標志著幕府從重視北方防止俄國的塞防政策,逐漸轉向太平洋沿岸防止英美的海防政策。

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發揮對太平洋貿易的核心作用,無論市場還是貿易對象的重心都放在中國,而它對日本的貿易和海域沖擊相對較弱,直接觸動日本朝野上下改變海防和攘夷策略的是美國19世紀以來在日本周邊海域進行的捕鯨事業。

19世紀上半葉美國也將捕鯨的范圍擴大到夏威夷—小笠原諸島—“蝦夷地”(今北海道)的三角形海域。(57)參見小松正之:『よくわかるクジラ論爭——捕鯨の未來をひらく』、東京:成山堂書店、2005年、第111—114頁;川澄哲夫:『ライマン·ホームズの航海日誌——ジョン萬次郎を救った捕鯨船の記録』、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2年、第15—16頁。至1830年,美國基本完成西進運動,多數歐美移民逐漸越過落基山脈定居美國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新增的人口帶來了市場需求。與此同時,美墨戰爭使其在美洲擴張的步伐受到牽制,而美國當局亦希望以捕鯨為契機,試探將其勢力發展至太平洋西岸。19世紀中期已降,美國的捕鯨船自舊金山出發經過夏威夷進入太平洋,歷時三至四個月進入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的漁場,日本近海的小笠原諸島就成為其太平洋區域物資、水源補給終點站。(58)參見田中弘之:「文久度の小笠原諸島開拓と捕鯨事業」、『海事史研究』1968年第11號、第136頁。據統計,從新貝德福德出港的捕鯨船19世紀10年代剛滿百艘,到19世紀40年代已增加至四百余艘,在短短三十年增加了三倍。(59)R.B.Hegarty:Returns of Whaling Vessels Sailing from American Ports, A Continuation of A.Starbuck’s, Old Dartmouth Whaling Museum, 1956.由此可見,進入19世紀之后,捕鯨成為各國在北太平洋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它刺激了英美船只頻繁往來于日本列島附近海域,促使英美進一步重視北太平洋的資源與貿易。而對日本而言,幕藩朝野上下看到了捕鯨獲利的可行性,改變了鎖國體制下固守的疆域意識,從固守而走向“開拓”。

大槻清準撰寫的《鯨史稿》就明確指出捕鯨行業與日本海防的關聯性,“所謂海國,無論國內如何善治,當隨時知他國如何以備外患……海防之備,當備設新戰艦,年月遣人駁之。依地勢而備海防,必當設鯨組,無事之時,以漁鯨為業。萬一之時,可備水戰之用,海防畢竟當言武備,凡用堅固之料制鯨船,則鯨船即便漕行亦可疾速,此用戈戟與铦,亦為軍備之船”。(60)大槻準:「鯨部寓兵」、『鯨史稿』巻六、江戸後期 [寫本]、國立國會図書館蔵、書誌ID:000007284126、第85頁、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575477?tocOpened=1、2020年12月11日。蘭學塾學者大槻玄澤則突出了捕鯨業對日本國內經濟、財政的巨大影響,“我東方四面環海,此物現于各川之海,極至東北之海,故當傳而今處沿海漁業各方,各土專事以漁,增國益賑四民,此為一大舉要也”。(61)大槻玄沢:『西洋鯨品訳説:魚王訳史』、大槻玄沢自寫本、1786年、立教大學楽亭文庫蔵、國立國會図書館公開、書誌ID:000007299562、第12頁a、b、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543117、2020年12月12日。他還強調日本應該參與到與歐美的捕鯨競爭之中,以免資源為歐美所攫取,“歐羅巴洲之人,極北之絕域,涉冰海常往來于冰山冰原,開遠航而用此物,我邦四方之沿海,當各興漁獵之業,以固每州之國益”。(62)大槻玄沢:『西洋鯨品訳説:魚王訳史』、大槻玄沢自寫本、1786年、立教大學楽亭文庫蔵、國立國會図書館公開、書誌ID:000007299562、第17頁a、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543117、2020年12月12日。有識之士已通過捕鯨意識到日本沿岸資源和經濟利益的重要性,這也為幕末時期海防、攘夷維護其主權埋下伏筆。

同時,它也牽動著幕府著手海防與情報調查事業,通過官方資助民間參與的方式,邁出以“回收”小笠原諸島主權為標志的積極攘夷第一步。到1841年,船頭筆之丞等人從荷蘭風說書和佩里航海記中已經打探到小笠原諸島已有歐美定居者,這些人正是西洋赴日本沿海捕鯨和拓殖的主力,他們的活動引起了幕府的警覺。(63)川田維鶴:『漂巽紀略』、http://mungero.net/shiryo/shiryo.html、2020年12月5日。1839年,鳥居耀藏受幕府加強海防為急務之命,開始調查測量江戶灣沿岸,他舉任了開明派幕閣川路圣謨、江川英龍等人,在原本“伊豆之州哉,南臨太平洋,三面環海……誠僻遠偏小之州”(64)戶羽山瀚編:『江川坦庵全集』別巻1、東京:厳南堂書店、1979年、第3頁。的認識之外,加上了“大島沖多鯨,親手捕獵可獲宏大之利益,又有鯨油浮于江戶之上,若取之則可獲燈油”(65)戶羽山瀚編:『江川坦庵全集』別巻1、第3頁。的利益之需。基于捕鯨的利益,幕府對伊豆地區和江戶灣的定位已經發生關鍵性轉變,將其納入利益可圖必占取范圍。

三、貿易變動對日本內外意識與政策的影響

由英、俄、美等西洋勢力參與的毛皮、捕鯨貿易活動徹底改變了傳統日本的內外意識。雖然織豐政權時代早期傳教士和知識分子成為物資、知識環流的主角,但明清易代之后至18世紀“外壓”未到來之前,中國、朝鮮、日本、琉球等仍然圍繞海禁和華夷秩序展開內部穩定的通商與外交循環。進入德川時代,幕府重新恢復與中國、朝鮮等東亞諸國關系,并通過寬永鎖國禁教政策,保障日本領內有序有效的貿易與領土安全。“正德新例”之后,白銀為流通媒介的“信牌貿易”構建了日本主導的小型商業圈,與中國為中心的朝貢貿易圈并行。將軍作為最高的實力領袖,對內通過參覲交代等方式控制各藩,對外則通過長崎、對馬、松前、薩摩四個“窗口”以通信和通商的關系,維系其與東亞內部各國的貿易與外交。(66)參見荒野泰典:『近世の國際関係と「鎖國·開國」言説』、『お茶の水女子大學比較日本學教育研究センター研究年報』2015年第11期、第7—9頁。在這長達一個世紀的局面中,東亞內部貿易物資主要是金、銀、銅等貴金屬貨幣和藥草、砂糖、人參、生絲、海產品等各地的特產。(67)荒野泰典:「近世中期の長崎貿易體制と拔荷」,『史苑』70巻第1號、2009年、第97頁。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年。隨著元祿時代商品經濟和庶民文化的興起、貴金屬開采的下降以及初步全球化消費時代的到來,砂糖、毛皮、茶葉等民間消費品開始取代金銀銅成為貿易的新主角。拉鐵摩爾在分析中國的邊疆時,將農業圈—畜牧業圈—毛皮、野生草藥圈作為清代自然邊疆由內到外發展的三大圈。(68)拉鐵摩爾:《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唐曉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3—74頁。而日本的傳統“邊疆境界”意識僅由農業—漁業構成,尚未拓展到毛皮和鯨活動的區域內。但西洋列強在北太平洋區域頻繁進行毛皮貿易與捕鯨活動,不僅突破了原本以中國和日本為中心的朝貢和信牌貿易體系,西洋列強對領土、資源和貿易主導權的覬覦也刺激了幕府朝野上下重新審視幕藩體制下的內收型的領土和疆域。

毛皮貿易首先影響到近世日本將包括“蝦夷地”在內的北方地區納入自身版圖。阿依努的貿易原本由松前藩經營,但在毛皮貿易頻繁之后,幕府逐漸將“蝦夷地”納入直接掌控的范圍,并主導其貿易。近世初期,德川幕府委托松前藩獨占與阿依努的貿易,而松前藩是通過和人所居住的固定地區與“蝦夷地”進行糧食與特產互市。(69)參見菊池勇夫:「松前藩の上乗·目付について:一七·一八世紀におけるアイヌ交易」、宮城學院女子大學編:『キリスト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年報 : 民族と宗教』52號、2019年、第7頁。其毛皮貿易是在恰克圖貿易中斷之后逐漸成為主導的。在1714年造訪松前的幕府巡見使所撰《松前蝦夷記》記載中,交易物品“為土產,乃熊皮、干鮭、魚油等之品類……逗留二三日罷,歸時志摩守方遣送米、食物之類”,(70)「松前蝦夷記」、松前町史編集室編:『松前町史』史料編第一巻、松前町 (北海道):松前町史編集室、1974年、第388—389頁。而到1784年的《松前并蝦夷地上奏書》中,物產方面就明顯多了各種毛皮,“產物之類,除鯡、鮭相續之外,箱館海邊亦多海苔,外取干鮑、煎海鼠、鱒、鹿皮、熊皮、魚油等,輕物亦有錦類、青玉、鷲羽、獵虎、熊膽等”。(71)北海道庁編:『新撰北海道史』第七巻,札幌:北海道庁、1937年、第300頁。18世紀后半葉,松前藩直接派遣商人到“蝦夷地”同當地獵戶和漁民進行貿易,貿易的對象大部分為鮑魚、海帶、熊皮、狐貍皮、海獺皮等。(72)小林真人:「場所請負制下の余市アイヌの生活と社會——文政から幕末期を中心に」、北海道開拓記念館編:『北海道開拓記念館研究報告』、1993年、第23頁。到18世紀末,歐美列強因為毛皮利益驅動商船頻繁往來于日本沿岸,致使海防的壓力驟然增加。1791年,在北美努卡特灣與當局陷入貿易僵局的英國商船亞爾古號從澳門出發到北太平洋尋求新的毛皮銷路,船長詹姆斯·卡勒特獲知恰克圖中俄互市已經占據了毛皮貿易的陣地,他又從庫克的航海日記中得知千島群島、日本地區也存在質量優良的海獺毛皮,于是意圖北上與朝鮮和日本進行毛皮貿易。(73)參見Captain James Colnett and F.W.Howay, “The Journal of Captain James Colnett aboard the Argonaut from April 26,1789 to Nov 3.1791 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47, 1942, p.300.亞爾古號經由東海北上到達小倉藩,而小倉藩則向幕府方面通報此次來的異國船為“暹羅漂流船”。幕府接到情報之后,松平定信的近臣水野為長按照保障唐船的“薪水給予”方式下令“領內借以商船”和“領內酒屋借以米”,(74)水野為長:「よしの冊子」第17、森銑三等編:『隨筆百花苑』第9巻、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年、第342頁。但此時也有傳聞說小倉藩上報的漂流船實際上是沙俄的艦船。

雖然1795年和1804年沙俄兩度要求開國都遭到了幕府的拒絕,但其南下行徑已引起日本當局的高度警惕,刺激了官方與民間將“蝦夷地”納入領內的意愿。而事實上北方的探究工作,已由前野良澤、桂川國瑞和漂流至沙俄的大黑屋光太夫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這使得幕府委托最上徳內、近藤重藏等人的情報搜集工作得以更好地開展。1804年,沙俄由列扎諾夫帶船隊再次進入長崎要求通商,而此次幕府的再次拒絕,招致俄方采取了小規模的軍事入侵行動,列扎諾夫還以非常強硬的態度向日本提出了六條聲明,其中一條為:“要求日本政府不得越過松前島北端擴張領土,因北方全部的陸地與海洋皆為我陛下領有之地”,(75)平川新監修:『ロシア史料にみる18—19世紀の日露関係』第1集、仙臺:東北大學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2007年、第105頁。這進一步加深了幕府對沙俄的警惕,也加快了幕府控制“蝦夷地”的步伐。自江戶時代中后期起,有關沙俄和“蝦夷地”的著述有數十種之多。(76)如前野良澤的《魯西亞本紀》、工藤平助的《赤蝦風說考》、志筑忠雄的《魯西亞來歷》、山村昌永的《魯西亞國志世紀》《魯西亞國志》、古賀侗庵的《俄羅斯紀紀聞》等。

在此背景下,林子平深刻認識到日本所面臨的“危急形勢”,在收集本國、西洋等資料的基礎上著成了《三國通覽圖說》與《海國兵談》兩書,呼吁幕府積極應對北部危局,在《三國通覽圖說》中其寫道:“故今小子有意將以本邦為中心之朝鮮、琉球、蝦夷及小笠原諸島等地以圖明示之。而此三國之壤雖接于本邦實乃鄰境之國爾。”(77)林子平:「三國通覧図説」、寺沢一等編:『北方未公開古文書集成』第3巻、東京:叢文社、1978年、第57頁。雖然這表明此時林子平所展現的仍是“日本型華夷秩序”下的世界觀,但又強調“應覺日本與蝦夷實乃唇齒之國”,(78)林子平:「三國通覧図説」、寺沢一等編:『北方未公開古文書集成』第3巻、第74頁。蝦夷資源豐富,“若今我之不取,則后世必為莫斯科所取”,(79)林子平:「三國通覧図説」、寺沢一等編:『北方未公開古文書集成』第3巻、第74頁。認為幕府應積極進取“蝦夷地”。在《海國兵談》中林子平又提出,“此事若甚之不審,細而思之,則江戶日本橋至中國、荷蘭水路必成一通,無界矣”,(80)林子平:『海國兵談』、東京:図南社、1916年、第2頁。主張幕府應加強海防,以御外患。在林子平的北地設想中,“蝦夷”既是日本防御中的重要環節,又是自強圖存的資源附屬。雖然他并沒有對幕府的統治質疑,但是公開議論并散播外國的威脅是當時的老中松平定信所不能容忍的,此外,他所希冀的中央一體化的國防政策背后的國家意識與幕府現有的體制完全不相適應,也就是說,他的建言實際上已經指向了幕藩體制的根基。但隨著西方列強的逼近與海防的迫切,日本的有識之士在吸收林子平的思想主張基礎上,發展出了更為完善且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疆域觀念。(81)參見瞿亮、劉豫杰:《攘夷思想與明治維新前后日本的國家意識》,《世界歷史》2019年第4期。

另一方面,幕府雖然對林子平采取了處罰措施,卻并未放棄對北地開發的經營。繼林子平后,在幕府的支持和許可之下,許多學者開始針對北地進行或文本或實地考察的研究,如松宮觀山的《蝦夷筆談記》、最上左內的《蝦夷視察報告》等。在疆域認識上有實質性突破的是經世學家本多利明。本多并沒有單純地將俄羅斯作為“敵人”,反而以俄羅斯為榜樣,他試圖告訴其讀者,俄羅斯的富強關鍵在于擁有一位具有“大德”的女帝,“以干戈服人為第二,只廣布德性而得之國乃真屬國,因用干戈則不至于內心故。此等皆女帝葉卡捷琳娜之大德,故煙硝、英才皆達于國家之要用”,(82)塚谷晃弘、蔵並省自:『日本思想大系44:本多利明·海保青陵』、東京:巖波書店、1970年、第71頁。強調通過對外發動戰爭而獲得國益的重要性。本多利明還主張日本完全有可能通過學習英國的治國之法,以堪察加及周邊蝦夷諸島為基礎建設一個“大良國”,如此“東洋有大日本島、西洋有英吉利島,成為天下大世界中兩個大富國”。(83)塚谷晃弘、蔵並省自:『日本思想大系44:本多利明·海保青陵』、第138—141頁。本多在敘述中詳細列舉出英國的43處殖民地以證明其強盛,并推崇英國內外通商的制度。“彼國之風俗,與他國人交,雖言語不通,禮讓甚厚”,“鄰國之交睦,王侯互通使節”“互通有無,斷無財貨百物虧缺之事”。(84)塚谷晃弘、蔵並省自:『日本思想大系44:本多利明·海保青陵』、第98—99頁。他進而提出了積極開發“蝦夷地”的主張。他在《經世秘策》中明確稱“蝦夷”“本為日本屬國”,(85)塚谷晃弘、蔵並省自:『日本思想大系44:本多利明·海保青陵』、第161頁。認為日本開發蝦夷“乃建國一千五百余歲以來,始收魯西亞極力經營之果,歸原主之舉也”。(86)塚谷晃弘、蔵並省自:『日本思想大系44:本多利明·海保青陵』、第143頁。他認為日本對蝦夷進行開發,只是把本屬于自己的領地從沙俄手中回收而已。由此可以看出,相較于林子平的“鄰境之國”,本多利明將蝦夷視為本國名下之地,只是因為“方今日本尚無開業之制,故而難曉諸島政事。政事不通則不知國君之恩澤,是其不知國君之恩,而從魯西亞之事更速矣”,(87)塚谷晃弘、蔵並省自:『日本思想大系44:本多利明·海保青陵』、第50—51頁。所以才被沙俄覬覦。本多利明則在《經世秘策》中將開發蝦夷視為“開業”,并將它列為日本“四大急務”(88)本多利明在《經世秘策》中提出,當今日本面臨“四大急務”,一曰軍火之利、二曰金銀增儲、三曰船舶通商、四曰屬國開業。塚谷晃弘、蔵並省自:《日本思想大系44:本多利明·海保青陵》、第14頁。之一,他認為 “開業謂之遣船舶赴其島極北之地,測土地之幅員,計自然之地產,合土人之數。而開業之法,大概知其何類之國后,順而行開業之舉。若其島土人尚居深穴,則授以家宅建造之法,或為其君長興土木之事,或補其器物之缺,萬事萬端,皆隨土人所欲。”(89)塚谷晃弘、蔵並省自:『日本思想大系44:本多利明·海保青陵』、第44頁。認為應該先對“蝦夷”的土地、資源等進行詳細勘測后,再推行開發政策,并認為推行開拓政策應以安撫“蝦夷人”為主,主張采用較為柔和的政策。他進一步指出日本現行的對“蝦夷”政策存在弊端,“如欲建開業之制,是應同開渡海之道,而如今渡海、運送、交易諸行皆為商賈之家業,難使屬島之人為化內之民,若任其以夷狄之道行之,則魯西亞必先乘良時,竭誠蝦夷諸島開業之事,此為得時而行之舉矣”。(90)塚谷晃弘、蔵並省自:『日本思想大系44:本多利明·海保青陵』、第50—51頁。認為日本應重視船舶通商,不應將其只視為商人私人謀利的工具,而應該把其作為整個國家發展的重要一環。

開發“蝦夷地”思潮在近世日本的盛行可以從內外兩個角度分析。本多利明所處的時代,幕藩體制的僵化帶來的社會資源的短缺與分配不均,使經世學說一度成為主流,增長國家財富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此時日本的學者已經意識到自身資源短缺的問題,而將視線落在了之前未被幕府納入直接統治的“蝦夷地”,外部威脅成為“蝦夷地”開發被學者及政府提上議程的導火索。事實上,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淵等人的書籍記載中,與實際情況不符之處不在少數,但這也反映了當時日本的有識之士為了呼吁幕府積極應對外來威脅的迫切之心。

后來的捕鯨活動與圍繞其貿易展開的爭奪,刺激了日本朝野上下轉變海防與攘夷觀念,也使得島嶼、海域在內的主權觀念趨于成熟。1825年,幕府為了轉換策略為捕鯨船只提供水、食物和燃料反而助長了美國迫使其開國。美國迫令幕府到1854年簽訂并執行《神奈川條約》時,就明確要求箱館為美國捕鯨船提供靠岸和寄宿的各種條件。1855年,美國斯威夫特號捕鯨船駐扎箱館,《箱館奉行日記》記載斯威夫特號宿泊目的是“申乞所乏之薪、水”,并要求日方“出付所差之金銀”,而為船員提供休養地之際還引發了令長崎奉行困惱的摩擦沖突,“昨日上陸之船員內有酩酊醉漢,與幼年童仆相互打鬧嬉戲,當留意雙方以免誤會致使不便之事發生”,奉行方提出限制醉漢出行,但美方船員則繼續與日本平民接觸和交流,“亞人之內亦有游步于市中者,并于弁天町遣好右衛門小兒江銀錢一枚”。可見,《異國船只驅逐令》頒布之后,幕府嚴格限制普通民眾與西洋船只、船員接觸,但美國捕鯨船不僅宿泊于箱館還打破了幕府禁令。1861—1865年,美國捕鯨船行駛至北太平洋的費用,近36%的經費由寄宿當地承擔,而且當地還須提供便利的水源、燃料和食品,負擔船體設備在行駛過程中損壞的維修費用,(96)大崎晃:「19世紀アメリカ捕鯨航海誌——ニューイングランドにおける捕鯨マニュファクチュアの考察」、『地學雑誌』2005年第4期、第569頁。這些都無疑給幕府方面帶來了巨大壓力,致使朝野上下將捕鯨與攘夷關聯在一起。而捕鯨危機則引發了幕府圍繞小笠原諸島的捕鯨問題展開了維護其利益的各項調查和主張其管領之內的海防及外交活動,為明治時代正式將小笠原主權納入主權范圍提供了口實。

1841年中浜萬次郎捕魚遇險,被美國捕鯨船約翰·霍伊特菲爾德號救助后,隨美國船只航海周游,有了較多的對美認知。(97)後藤乾一:「ジョン萬次郎·平野廉蔵と小笠原諸島——幕末維新期の洋式捕鯨をめぐる一考察」、『アジア太平洋討究』2017年第29期。1853年“黑船來航”之際,在江戶主導海防和炮術事業的江川英龍主動起用萬次郎作為對美交涉顧問兼翻譯,萬次郎向江川強調捕鯨對美國航海起到的關鍵作用,“在留期間乘彼國捕鯨船,屢度南北太平洋、大西洋、大南海,勿論天度測量抑或遣帆方法,大船皆備,故彼國可渡洋遠航”,(98)戶羽山瀚編:『江川坦痷全集』別巻1、第203頁。這為幕府組建可遠洋的海艦提供了參考。

然而,攘夷派主張對美國采取強硬姿態,攘夷人士建議幕府一些高層對萬次郎提高警惕。特別是培里再次訪問時,幕府需要選拔合適的口譯人員,進一步引發了攘夷派和開國派的對峙。此時,江川英龍受命主持阻止美國艦隊的談判,他力薦萬次郎作為談判翻譯。然而,這引起了水戶藩“尊王攘夷”主張的倡導首領德川齊昭和其他攘夷派人士的強烈反對,他們最終在與培里的第二次談判中推遲了對萬次郎的任命。到1854年正月二十三日,擔任“海防掛”的江川建議任用萬次郎,而此時受到攘夷派左右的老中阿部正弘則認為萬次郎由江川負責“反間”。這一事件表明,即使是對江川龍英等開國派有很高評價的阿部正弘也不得不在對美交涉等核心問題上向根深蒂固的攘夷勢力讓步。(99)後藤乾一:「ジョン萬次郎·平野廉蔵と小笠原諸島——幕末維新期の洋式捕鯨をめぐる一考察」、『アジア太平洋討究』2017年第29期。

此時,圍繞如何應對英美捕鯨船只,幕府、強藩和志士從各自立場和利益出發提出了新的內外政策,形成了異于幕藩體制的新國家構想。在英美的壓力下幕府改變一貫奉行的“鎖國”政策,雖然安政年間由于力主積極海防的阿部正弘和德川齊昭等強硬攘夷派反對,江川英龍無法將萬次郎納入幕府核心決策層。到了1860年幕府為進一步了解海外情勢,派遣咸臨丸赴美考察時,最終任用其為對美交涉的翻譯,且培養了箕作麟祥、大鳥圭介、榎本武揚、新島襄等各項維新事業的領導者,開啟了捕鯨航海者推動“開眼望世界”的進程。在萬次郎的門生中亦有尾隨其后強調捕鯨重要性的平野廉藏。在幕府扶持與資助之下,平野廉藏從荷蘭購置船只改進成“壹帆丸”為捕鯨所用,到1863年他組織起包括萬次郎在內的團隊在小笠原諸島上立了“大日本屬島”的札牌,(100)坂田諸遠編纂:『小笠原島紀事』首巻、國立國會図書館蔵、書誌ID:000001231735、第44頁。并頻繁在近海處捕鯨,撰寫《豆嶼日記》記錄勘察其他海外船只的情報,這實際上幫助了幕府當局將小笠原諸島的經營權掌控在手。(101)後藤乾一:「ジョン萬次郎·平野廉蔵と小笠原諸島——幕末維新期の洋式捕鯨をめぐる一考察」、『アジア太平洋討究』2017年第29期。而如水戶、薩摩一般的強藩在遇到英美捕鯨船只上岸時,主張幕府主動發起強烈抵抗,呼吁通過“尊王攘夷”建立有力的中央力量,實則是隱晦地表達出對于幕府壓制藩政的不滿并希冀能改革出諸侯與幕府保持適當距離的政治格局,借著改革和海防的旗號,一內一外重塑德川政治體制。(102)瞿亮、劉豫杰:《攘夷思想與明治維新前后日本的國家意識》,《世界歷史》2019年第4期。而以下級武士為主流的攘夷志士,雖然反對幕府私自與西洋列強簽訂條約,但并未否定開國,吉田松陰在《講孟余話》中指出,幕府需要打破“鎖國”的狀態,通過通商、通航拓展見識并擴大日本在全世界的活動范圍,進而達到富強以對抗歐美,這種倡導全民放棄內部爭斗而致力于文教和技術的思想,為而后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中以追逐西洋文明的觀點所呼應:“吾邦海禁至嚴,天下之人除六十六國以外,寸板不得下海,故其所睹止于六十六國,可謂狹窄也……今歐羅巴、米利干之夷輩,欲梯航萬國而合一,是其并非智能過人,唯其大艦巨舶以比鄰萬國之故也,其居以達廣大之效,今六十六國之人,若梯航萬國,亦何憂其狹窄也,歐羅巴、米利干亦何足云。”(103)吉田松陰:「講孟余話」、山口県教育會編:『吉田松陰全集』第2巻、東京:巖波書店、1934年、第441頁。

可見,盡管幕府、強藩、志士的內外策略主張和方式不盡相同,但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拓的措施來積極應對因捕鯨而帶來的領土、資源危機上,各階層有著一致的方向,這也為明治之后日本朝野上下通過消解民權、謀求國權應對西洋殖民危機打下基礎。

結 語

近世中期以降日本社會的發展與日本和東亞世界的貿易密切相關。該貿易流通自18世紀以中國為中心,以白銀為支付手段,主要圍繞奢侈品展開。到19世紀后,它逐漸轉變為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毛皮交易,而到19世紀中葉,由于毛皮行業的衰頹和捕鯨行業的興起,各方在日本沿海的貿易活動促使其逐漸形成了北太平洋地區的貿易另一個重心。

英國東印度公司主導的棉花、咖啡、毛皮、砂糖貿易等促進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貿易全球化同時,也將中國納入其資源、貿易和市場的焦點。因為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始終難以改變英國處于貿易逆差的地位,遂促使其通過鴉片貿易改變狀況。而后歐洲列強又借鴉片打開市場、傾銷商品,致使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地區逐漸淪為西方的商品傾銷地和消費市場。與此同時,完成西進運動之后的美國認知到毛皮和捕鯨獲利巨大后,派遣大量商船和艦隊往返于日本沿海,欲建立以日本為核心的北太平洋-東亞貿易體系。它致使幕府原本將商船控制在信牌貿易和“鎖國”體系之下的秩序趨于失效,也造成了各藩及知識分子對外意識的急劇轉變。由于日本對毛皮和捕鯨貿易均有較為警惕的海防和情報搜集處理能力,實際上已經促使“黑船來航”前后幕府及各藩圍繞海防與攘夷而開展激烈論爭,也推動了朝野上下打破幕藩體制探尋新攘夷策略,最終通過倒幕維新中斷了美國欲構建的以日本為起點的東亞貿易體系。

而近世后期西歐列強與沙俄在東亞進行殖民與貿易并舉的各類活動,也使得日本朝野上下危機意識增強,原本華夷思想所構建的疆域意識受到沖擊,致使許多經世學家從經營利益出發,結合近世之前業已存在的“八纮一宇”思想,衍生出拓殖的觀念。在鴉片戰爭和黑船來航事件前后,“海防論”“拓殖說”等觀念蔓延,日本的疆域觀由消極守內轉化為積極防御,蛻變為向北拓殖、向南擴張的意識,這使得日本士民逐漸從傳統的天下觀、華夷中心觀走出,對本國疆土范圍的認識逐步具體化、明確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第一页亚洲|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88av在线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免费a级片|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99久久精彩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欧美www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1区2区|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欧美色视频在线| 亚洲浓毛av|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www.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性欧美久久|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AV色爱天堂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免费啪啪网址| 国产97视频在线| 成人小视频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欧美第九页| 国产男人的天堂|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一级片一区|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日本|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黄色a一级视频|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欧洲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