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寶
食管胃交界處是指遠端食管與胃底黏膜之間存在的約為2 cm 的連接區域,在該區域固有肌層部位形成的黏膜下腫瘤多為良性腫瘤,臨床主要采取早期腫瘤切除手術治療[1]。傳統手術方式會對患者機體產生較大創傷,且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2]。隨著內鏡技術不斷發展,目前,由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不斷變革而來的內鏡黏膜下挖除術(ESE)及隧道法內鏡黏膜下切除術(STER)均廣泛應用于食管胃交界處黏膜下腫瘤治療中[3]。其中,STER治療作為一種創新性微創治療手段,通過利用黏膜層-固有肌層間隙而進行腫瘤切除,在一次性完整剝離多數黏膜下腫瘤的同時,可一定程度保護消化道黏膜完整度[4]。本次研究為進一步探究ESE 與STER 在食管胃交界處黏膜下腫瘤中的治療效果差異,現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 年6 月-2020 年10 月福建省漳州市醫院的100 例食管胃交界處黏膜下腫瘤患者臨床資料。(1)納入標準:①食管胃交界處黏膜下腫瘤,且為單發;②經超聲內鏡或CT 檢查腫瘤生長源于食管固有肌層。(2)排除標準:①存在血管性病變或周圍淋巴結轉移;②伴有其他嚴重器官功能損傷;③凝血功能障礙。根據不同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 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兩組患者均完成術前相關檢查,排除相關手術禁忌證。長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劑等藥物患者,需在術前停藥1 周。
1.2.2 對照組 采取ESE 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應用Dual 刀在病灶周邊處標記,在黏膜下注射腎上腺素、甘油果糖溶液及亞甲藍,使黏膜處于向上隆起狀態,依據標記點切開黏膜層及黏膜下層,充分暴露黏膜肌層與瘤體,使用IT 刀將瘤體剝離,并使用腎上腺素鹽水加以沖洗,采用電凝鉗止血,在瘤體完全剝離后,使用圈套器對病變根部采取電切處理,在術后使用金屬架完全封閉創面,同時留置胃腸減壓管,測量瘤體大小并送至病理檢查進行明確診斷。
1.2.3 研究組 采用STER 治療,具體為:在距離病變部位4 cm 處黏膜下注射對照組上述用藥,當黏膜處于隆起狀態后,使用T 型海博刀將黏膜下層切開,在肛側建立黏膜下隧道至食管胃交界處,使用T 型海博刀剝離瘤體,剝離過程中使用腎上腺素、甘油果糖溶液及亞甲藍溶液,同時應用電凝鉗進行電凝止血,在完全分離病灶后,取出瘤體,之后將內鏡退出隧道,使用鈦夾封閉黏膜入口,并留置胃腸減壓管,測量瘤體大小并送檢。
1.2.4 術后治療 術后24~48 h 禁食,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飲食由流食逐漸過渡為半流質飲食,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予以胃腸減壓、抗感染及抑制胃酸分泌等相關治療。囑患者術后6 個月時來院復查腫瘤殘留。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記錄兩組術中鈦夾使用數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差異;術前及術后1 周時,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ECL)檢測細胞角蛋白19 片段(CYFRA21-1)、糖類抗原19-9(CA19-9)水平,利用化學發光法(CL)測定鱗狀細胞癌抗原(SCC)數值;比較兩組術后2 周內并發癥發生情況差異;術后6 個月,記錄兩組腫瘤殘留情況;術后隨訪18 個月,觀察兩組復發情況。復發標準:腫瘤在局部發生擴散,或發生遠處淋巴結和器官轉移,或在腫瘤位置之外的地方產生新的腫瘤。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術中鈦夾使用數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術中鈦夾使用數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鈦夾使用數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術中鈦夾使用數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2.3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兩組術前及術后1 周時CYFRA21-1、CA19-9 及SCC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2.4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術后2 周內,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P=1.000),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2.5 兩組隨訪結果比較 兩組腫瘤殘留率及復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隨訪結果比較[例(%)]
食管胃交界處固有肌層腫瘤作為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患者常無明顯不適癥狀,通常在常規內鏡檢查時發現,初步評估腫瘤起源部位及相應大小,然而無法明確判定腫瘤良惡性[5-6]。
目前,臨床針對食管胃交界處黏膜下直徑>2 cm的腫瘤主要采取手術切除治療[7]。以往常規采取開胸手術及胸腔鏡下摘除手術等方式,但臨床發現此類開放性手術極易導致手術創傷擴大,同時影響患者術后恢復進程[8]。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不斷發展,ESD 與ESE 技術在食管胃交界處黏膜下腫瘤治療中逐漸開展應用,然而,此種術式可能使食道黏膜完整性受到一定破壞,患者在術后存在皮下氣腫、縱隔氣腫與穿孔等發生風險[9-10]。本研究中研究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縮短,而兩組術后鈦夾使用數量及住院時間比較未見顯著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STER 作為一種新型手術方式,不僅能夠對固有肌層黏膜下腫瘤進行一次性完整剝離,還能保證消化道黏膜完整度,若發生穿孔,可快速閉合隧道口,一定程度上縮短手術耗時[11]。
正常情況下,CYFRA21-1 在外周血、骨髓或淋巴結中處于低表達狀態,當細胞出現癌變時,尤其是惡性腫瘤,會刺激蛋白酶對細胞角蛋白的降解作用,引發大量可溶性CYFRA21-1 釋放至血液循環當中,從而造成CYFRA21-1 濃度異常升高;CA19-9 作為消化道腫瘤有關標志物之一,其表達濃度與惡性腫瘤發展程度存在密切關聯,其在血清中通過唾液黏蛋白形式存在,屬于血液循環中消化道腫瘤相關抗原類型;SCC 是一種分布于頭頸部鱗狀上皮細胞癌,其表達水平與腫瘤細胞活躍性呈緊密關聯,在檢測食管癌相關手術治療效果中具有較高敏感性[12-13]。本次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血清標志物檢測水平比較無顯著變化,兩組間比較未見較大差異。胃腸道間質瘤、平滑肌瘤及脂肪瘤等黏膜下腫物常見部位為食管胃交界處,平滑肌瘤多為良性腫瘤,其中約10%存在惡變風險,胃腸道間質瘤存在20%~30%的惡變率[14]。ESE 與STER 兩種術式在切除食管胃交界處黏膜下腫瘤均具有良好療效,本研究中兩組腫瘤殘留率及復發率比較未見顯著差異,術前及術后腫瘤血清標志物檢測水平未見明顯變化。
STER 作為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及ESD 演變而來的新型手術方式,主要通過建立隧道,利用固有肌層與黏膜下層之間區域進行手術操作[15]。若術中發生穿孔現象,可使用鈦夾閉合隧道口,不僅能夠保證腫瘤完全切除,而且在保持消化道黏膜完整性的同時,減少消化液滲入胸腔內,以避免術后發生胸腔感染等并發癥[16]。出血是ESE 治療食管胃交界處黏膜下腫瘤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17],而STER 手術過程中主要沿黏膜下層建立隧道,消化系統血管網多分布于黏膜層,因此STER 手術中出血量較少,同時在隧道建立過程中,在切除腫瘤前可對其周圍血管進行治療或預防,能夠對患者術后遲發性出血發揮良好預防作用[18-19]。此外,縱隔及皮下積氣是STER 常見并發癥,針對此現象可應用CO2氣泵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或治療,CO2作為新陳代謝正常產物,在組織中快速吸收,吸收后通過肺泡迅速排出,顯著減少患者腹脹現象[20-21]。
綜上所述,ESE 與STER 在治療食管胃交界處黏膜下腫瘤中,均可獲得較好的療效,但STER 能夠縮減手術時長,具有更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