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劉濤,何志軍,張玉昌,李金鵬,陳文,白璧輝
(甘肅省中醫院 足踝外科,甘肅 蘭州 730050)
外翻的特點是第1跖骨向內側轉移和趾向外側轉移,導致第1跖趾關節半脫位。當外翻疼痛嚴重或外翻畸形嚴重,穿鞋行走不舒服時,應考慮外科治療[1]。根據第1跖骨截骨術的位置,將其分為遠端截骨術、骨干截骨術和近端截骨術[2]。Scarf截骨術是指對第1跖骨干Z形截骨術。Akin截骨術是指對趾近節跖骨基底內側楔形截骨術。對于中重度外翻,Scarf截骨術聯合Akin截骨術已被證實為有效矯正方式,但具體采用哪種內固定,目前尚存爭議[3]。現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們采用Scarf聯合Akin結合骨突植骨治療的中重度外翻患者臨床資料,以期為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6月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32例45足,其中男4例4足,女28例41足;年齡18~60歲,平均31.2歲。左足8例,右足11例,雙足13例。病程3~12年,平均6.1年。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足畸形及疼痛,影響穿鞋及行走。根據王正義對外翻嚴重程度的分級:中度23足,重度22足。術前X線片測量示: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為 40.4°±6.2°;第 1、2 跖骨間夾角(First-second intermetatarsal angle,1、2 IMA) 為 16.1°±4.2°;跖骨內收角(Metatarsus adductus angle,MAA)為 22.3°±4.5°。術前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評分為(50.8±9.7)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4.8±1.9)分 。
納入標準:⑴年齡>18歲;⑵根據王正義對外翻嚴重程度的分級,中重度外翻指HVA>30°,1、2IMA>13°;⑶同時行Scarf截骨術及Akin截骨術矯正的患者。排除標準: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平足畸形、創傷性畸形及周圍血管病變者。
患者于全麻后取仰臥位,常規術前準備完畢后,先于第1、2趾間作一長約1.0 cm縱切口,松解外側關節囊及籽骨懸韌帶,切斷收肌橫頭及斜頭。再取患足第1跖趾關節內側弧形切口,以關節間隙為中心,長約6.0 cm,顯露跖趾關節,注意保護趾背內側皮神經,切除增生的滑囊,于冠狀溝處用擺鋸切除增生的骨贅,使跖骨內側緣齊平。然后于第1跖骨干行Z形截骨,遠端向外側推移4.0~7.0 mm(至少重疊1/3),將切除的骨贅做成骨條,填充于骨槽,用兩枚3.5 mm空心螺釘固定,擺鋸去除多余的突出骨質。延長內側切口暴露趾骨近端,于趾近端0.8~1.5 cm處行Akin截骨,注意保留對側皮質,一枚克氏針固定。術中C臂X線機透視評估截骨矯形是否理想,內固定物位置是否良好。矯形滿意后沖洗傷口,加強緊縮縫合關節囊,常規關閉切口,敷料包扎。
術后抬高患足,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第1、2趾間用紗布團塊隔離避免趾外翻。24 h內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鼓勵患者適度進行各足趾主動及被動活動,防止足趾僵硬。術后2周穿前足免負荷鞋負重行走,6周后可保護性負重,12周后可完全負重。術后定期隨訪,術后觀察并發癥發生情況并記錄截骨愈合時間;末次隨訪時攝 X 線片測量 HVA、1、2 IMA、MAA,記錄AOFAS評分和VAS評分,并與術前比較。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無切口相關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12~24個月隨訪,平均19.8個月。術后1足并發內翻,2足出現輕度僵硬,1足出現轉移性跖痛,予以矯形鞋墊治療后疼痛消失。截骨均愈合,愈合時間2~4個月,平均2.6個月。末次隨訪時HVA 為 13.1°±2.9°,1、2 IMA 為 4.9°±2.2°,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AA為20.9°±3.2°,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OFAS評分和VAS評分分別為(89.2±6.9)分、(1.5±0.9)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滿意度調查顯示,患者非常滿意及滿意29例(90.6%),不滿意3例(9.4%)(圖 1-5)。

圖1 術前

圖2 骨條

圖3 術中骨槽安放骨條

圖4 術后X線片

圖5 術后外觀
自1976年Burutaran描述Scarf截骨術以來,該手術已被廣泛用于矯正趾外翻畸形[4]。Scarf截骨術因其固有的穩定性和易于內固定而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截骨術允許跖骨頭水平移位、縮短、旋轉、抬高和降低。與其他截骨術相比,這種截骨術的優點是固有的穩定性和截骨術部位的剛性壓縮,允許早期負重。Scarf截骨術的適應證從輕度到重度畸形不等,主要適應證包括IMA和DMAA增加,以及癥狀性趾外翻畸形[5]。但對中重度外翻,單純 Scarf截骨并不能完全矯正畸形,這時可行近端趾骨的Akin截骨術以增加矯正力度。Akin截骨適用于殘留的外翻畸形、軸向旋轉以及趾骨過長者,有學者認為Scarf截骨術后外翻角度仍超過10°時應加用近端趾骨的Akin截骨術。Scarf截骨聯合Akin截骨對中重度外翻可提供更強有力的矯正[6]。
Scarf截骨聯合Akin截骨的優點:⑴準確糾正跖骨頭間角度,跖骨頭外側移位1.0 mm等于1°跖骨頭間角度糾正,允許術中評估糾正[7];⑵大面積的骨與骨接觸,減少不愈合的風險;⑶截骨術的高穩定性,跖骨的上下碎片由負重力推到一起,而不是被這些力分散開,這可能發生在第一次跖骨融合或斜閉合楔形截骨術過程中。兩個固定點也有助于術后兩周快速恢復正常負重活動,從而降低術后患者長期固定相關并發癥發生的風險[8];⑷旋轉下骨塊也可以比斜接截骨術更大地矯正跖骨間角度,在斜截骨術中,下骨塊可以移位,不超過上骨塊寬度的50%;⑸在縱向截骨術中,微擺鋸的尾部被抬高,截骨術從內側頂部到外側底部進行,否則第一個跖骨頭可能被抬高,導致跖骨轉移疼痛[9];⑹內側切口較長,應保護內側皮神經,否則術后切口會長期疼痛;⑺使用Scarf截骨術時,碎片成槽是一個重要風險。由于Scarf截骨術導致背側骨塊的皮質外殼與足底骨塊形成X形,因此防止了成槽[10-11]。故本研究采用截取骨片,裁成骨條,以防止疊瓦效應。
在我們的研究中,Scarf截骨術可以有效地矯正跖骨遠端關節角度(DMAA),恢復跖骨和腳趾關節的匹配,并降低術后復發率。此外,增加Akin截骨術可以提高Scarf截骨術的矯正能力。術后AOFAS評分顯著升高,VAS評分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Scarf截骨術聯合Akin截骨術治療中重度外翻能有效糾正畸形,恢復前足的生物力學環境,緩解癥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和滿意度,是值得推廣的治療外翻的手術方法。但本文樣本量小、隨訪時間短是本研究的局限性,應進行更多的臨床實踐和收集更長時間的隨訪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