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飛 孫成宇 羅小偉
(1.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2.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營管部,陜西 西安 710002)
自人類生產力發展至商品經濟以來,貨幣便從一般商品中分離出來,并發揮著計價符號、交換媒介、支付結算等重要作用。隨后,在歷史的長河中貨幣的形態與式樣不斷變遷,但其本質和核心作用卻始終未曾改變。當今,互聯網、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發展,讓人類文明進入到數字化時代,而以分布式賬本、加密算法、智能合約為驅動力的數字貨幣,可以更好地滿足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其低成本、匿名性、可編程和智能化等特性可能誕生全新的點對點支付方式,從而有效規避傳統支付模式下存在的支付成本高、延遲突出等問題,數字貨幣將成為新的信用貨幣形態。
關于數字貨幣,最早可追溯至1983年美國計算機科學家Chaum所提出的E-Cash系統,但直到2008年匿名論文《比特幣:一種P2P的電子現金系統》的發表才逐漸得到重視,該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全新電子交易體系,使人們對數字貨幣有了全新認識。2019年,Facebook發布Libra白皮書,倡導建立去中心化、無國界的數字貨幣體系,眾多機構紛紛加入對數字貨幣的研發,由此迎來百花齊放、蓬勃發展時期。據Coin Market Cap統計,截至2021年11月初,全球共有13669種私人數字貨幣在線交易,總市值超過2.713萬億美元。以目前影響最廣、市值最大的數字貨幣龍頭Bitcoin為例(如圖1),其總市值由原來的7.78億美元(2013年7月5日)增長至最高的12439.27億美元(2021年10月20日),相應其價格也由當時的72.77美元飆漲至最高的65270.53美元。

圖1 Bitcoin價格與市值走勢(2013—2021年)
數字貨幣的蓬勃發展已引起業界、學界以及相關監管部門的密切關注,其依托區塊鏈技術提供的全新資源協同整合將可能創造出真正全球化的通證經濟,進而改變當下公司制的所有權結構。具體而言,數字貨幣將所有權和收益分配權通過通證(加密貨幣)分配給每一個參與者,而不僅限于股東,進而帶來生產關系的長遠變革,這也是數字貨幣在未來最深刻的影響。但數字貨幣在當前尚缺乏穩定的信用基礎,且不存在“熔斷”等保護機制,導致幣值波動過大,難以承擔價值尺度職能。加之,數字貨幣的發行只需線上虛擬成員的承認和使用,完全可以繞開央行等政府部門的監管,也無需國家信用背書,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再則,數字貨幣交易上的匿名和便捷性會拉長支付鏈條,難以對其進行追蹤和溯源,這為金融犯罪提供了方便,從而給監管部門帶來新的挑戰。
當前,各國加快推進由央行發起的有關主權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發行模式、監管體系等方面技術開發和理論模型構建,以謀求在數字貨幣方面處于優勢地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顯示,80%的被調查國家正在就法定數字貨幣即央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開展工作,其中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正從概念研究轉向實踐開發,且其動機比發達經濟體更強烈。例如,中國早在2014年就由人民銀行開始著手對數字人民幣(e-CNY)開展調查研究,并于2016年明確提出將發行數字貨幣作為央行的重要戰略目標。目前,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等地已展開數字人民幣和電子支付工具體系(DC/EP)公開測試。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外研究現狀比較分析視角,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數字貨幣相關研究動態進行可視化分析與系統梳理,力圖通過文獻計量學法厘清數字貨幣方面當前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方向。這不僅有助于明晰全球范圍內數字貨幣研發的演變歷程,也有助于發現中外學術研究上的差異,為未來國內理論研究提供學術智慧。再則,對數字貨幣內涵、運行機理、潛在風險的梳理也有助于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的穩步推進和私人數字貨幣監管政策的建立完善,進而為管理當局提升貨幣政策成效和金融體系穩定提供一定參考。
目前,學術界對數字貨幣在概念上尚未達成統一。作為一種非物質形態貨幣,其內涵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加以界定。廣義的數字貨幣泛指一切電子形式貨幣,而狹義的數字貨幣則是不具備物理載體的數字化貨幣,[1]但李建軍和朱燁辰[2]認為,數字貨幣僅指加密數字貨幣。數字貨幣雖然在所有權確權、交易方式、生產過程等方面同傳統貨幣截然不同,但是某種程度上可以充當傳統貨幣的替代形式。[3]
當然,各國央行和國際組織對數字貨幣的定義各有側重。歐洲央行在其2012和2015年的報告中,以“虛擬貨幣”一詞代替“數字貨幣”,就是考慮到虛擬貨幣是由私人機構發行且不受政府監管,僅在網絡虛擬環境下使用的數字形態貨幣,且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無法作為貨幣的替代品。楊東和陳哲立[4]認為,數字貨幣與現鈔在定位和性質上是一致的,因此應將其納入法定貨幣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Adrian和Mancini-Griffoli[5]則對數字貨幣內涵進行了大幅拓寬,將電子貨幣、虛擬貨幣等各類非物質形態貨幣均視為數字貨幣。為規避數字貨幣價格波動風險,新的數字貨幣種類——穩定幣誕生并快速發展,并逐步成為區塊鏈金融領域的一股強勁力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acebook在其白皮書中提議建設的未來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計劃—天秤幣。
綜上,本文從當前主流數字貨幣的技術特點與基本職能出發,認為數字貨幣是一種以分布式賬本和密碼學原理為基礎,具有價值度量、貯藏、可流通和支付手段等職能的,可以數字形式交易但尚不具有法定地位的可編程貨幣。
為全面探究國內外關于數字貨幣研究的進展和方向,本文將利用CiteSpace文獻圖譜軟件對近15年來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由于直到2008年比特幣的出現,數字貨幣才真正進入公眾的視野,且在此前的相關研究文獻也較少,因此我們將檢索時間范圍設置為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為盡可能提高檢索全面性,本文將數字貨幣領域重要研究主題設置為檢索條件,具體包括“電子貨幣”“電子現金”“虛擬貨幣”“數字貨幣”“比特幣”“加密貨幣”“穩定幣”“Libra”“Bitcoin”等,最后共得到相關文獻457篇。國外文獻以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作為文獻搜集來源,具體包括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等四大類期刊,檢索主題涵蓋“Electronic cash”“E-cash”“Electronic Money”“Virtual Currency”“Digital coin”“Digital Currency”“Bitcoin”“Cryptocurrency”“Libra”“Stablecoin”“CBCD”等,在刪除新聞、書評、會議摘要及不相關結果,并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去重處理,共得到文獻2268篇。
通過按時間序列對國內外數字貨幣主題發文數量進行分析比較,可較為清晰觀察到數字貨幣方面研究熱度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Cnki與WoS核心期刊發文量時間趨勢①2021全年發文量為按前三季度發文量推測數據,故以虛線表示。
顯然,國際文獻數量明顯多于國內。國內文獻是在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開展數字貨幣研究后才開始快速增長,特別是在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將發行數字貨幣作為重要戰略目標后,引發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熱潮,當年發文量達到36篇,至2020年進一步提升到97篇。類似地,國外發文量也是2014年前后開始快速增長。這可能與該階段各國央行紛紛宣布試水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以及比特幣、以太幣、泰達幣、天秤幣等私人數字貨幣影響力在世界范圍內的持續擴大有關。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數字貨幣研究文獻迅猛增長,但各國之間差異卻較大。為了解該領域國別分布及合作情況,本文基于WoS數據庫中的SCIE、SSCI、AHCI、ESCI四大來源期刊樣本數據,按國別進行共現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數字貨幣研究國別分布情況

(續表)
其中,表1左半部分為發文頻次國別分布共現結果。不難發現,發文量居前四位的分別是美國、中國、英國和法國,這意味著北美、亞洲、歐洲地區是數字貨幣研究集中區域,這4國發文量之和占整個文獻總數的50.01%。表1右半部分為中介中心度國別分布共現結果。其中,英、美該項指標分別達到0.20和0.19,居于前兩位,這反映出其在全球合作網絡中發揮關鍵節點作用。接下來為西班牙、法國和澳大利亞,這3國的中介中心度也達到0.10以上。因此,數字貨幣研究方面已形成了以英美為中心,其他區域內重要國家為支點的多邊網絡結構。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國發文總量已達美國的79.43%,但中心度與領域內先進國家相比差距仍較大。中國在數字貨幣研究方面的節點中心度僅為0.02,這與發文量居全球第2位是不相匹配的,反映出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還有待提高。
同時,對國內外文獻樣本中的作者和研究機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鑒于Cnki數據庫中數據無法在CiteSpace軟件中進行作者和參考文獻的共被引分析,故在該部分僅利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獲取樣本,檢索期間與主題選擇同Cnki數據庫檢索設置一致,最終共獲得141篇文獻,差異主要來自剔除了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樣本。國際文獻分析仍然采用WoS數據庫。

表2 數字貨幣研究核心作者與核心機構

(續表)
根據作者共被引分析得到的中心度進行排序,可發現影響力較強的研究者大都隸屬于國內外知名院校或政府機構。在國內,該領域內已出現幾位長期關注該主題且影響力較高的學者,但目前國內學者間合作還相對較少,且合作者比較固定。其中影響力靠前的為姚前、謝平、盛松成、范一飛、楊東、謝星,分別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政府機構和高校。需要注意的是,最具影響力的前4位國內學者均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反映出我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研究的高度重視。從WoS高被引作者及機構分布來看,國際合作網絡中還未出現中心度大于0.09的關鍵節點,研究分布相對分散。
利用CiteSpace軟件的關鍵詞共現功能,抓取國內外研究文獻中的高頻關鍵詞,繪制得到圖3的國內外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其中,節點越大,則表明該關鍵詞出現頻次越高。

圖3 國內外數字貨幣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①圖3(a)為國內數字貨幣研究關鍵詞共現結果,圖3(b)為國際相關研究關鍵詞共現情況。
在圖3共現圖譜的基礎上利用CiteSpace聚類分析功能進行研究主題歸納,進而生成國內、國際相關研究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圖4)。其中,國內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中Q值為0.8416,國際研究聚類圖譜中Q值為0.8496,均大于0.3,表明聚類效果良好,模塊結構顯著。同時,國內聚類圖譜S值為0.9791,國際研究聚類圖譜S值等為0.9511,均高于0.7,表明當前聚類結果有較強可信度。

圖4 國內、國際數字貨幣研究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①圖4(a)為國內數字貨幣研究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圖4(b)為國際相關研究關鍵詞聚類結果。
圖4中的紅色字體且帶有“#”號標識的為聚類名稱,反映該關鍵詞聚類內的共同研究主題。其中,聚類序號越靠前的,說明主題出現時間越早;反之則越晚。黑色字體反映的是不同聚類中的具體關鍵詞。關鍵詞數量多、線條密度大的模塊,其內部研究相互之間聯系緊密,研究的理論體系趨于成熟,也是整個領域內的研究熱點和核心主題。另外,對比國內外研究的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可發現,國內研究中不同聚類之間的交叉相對較少,獨立性較強,但在不同聚類間也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和借鑒;而國際研究中各聚類間交叉密集,學科融合性更強,數字貨幣研究的影響力正向其他領域輻射。
在圖4(a)的國內研究聚類知識圖譜中,前五大聚類主題主要聚焦于數字貨幣基礎研究。聚類“#0”中有“比特幣”“加密貨幣”“信用貨幣”“主權貨幣”“貨幣屬性”“發展趨勢”等節點,對于比特幣貨幣職能及其發展趨勢的探究是該領域關注的要點。聚類“#1”中的節點較多,除了“數字貨幣”外,還包括“法定貨幣”“金融科技”“跨境支付”“監管科技”“交易平臺”“去中心化”“監管沙盒”、“風險監管”“貨幣競爭”“動態溢出”等關鍵詞,但除數字貨幣外未出現中心度大于0.1的關鍵詞,因此該聚類內的研究均是圍繞數字貨幣的延伸性研究。聚類“#2 區塊鏈”中的“穩定幣”“ico”“擴容”等關鍵詞與區塊鏈緊密聯系,是對區塊鏈技術的具體應用和技術擴展。以“ico”為例,其依托區塊鏈技術,打破區域壁壘,可獲得全世界投資者的投資,已成為當下區塊鏈融資的主要方式。聚類“#3”中,“金融監管”“中央銀行”“貨幣需求”“移動支付”“大數據”等是除“虛擬貨幣”外的重要關鍵詞,主題較分散,說明虛擬貨幣“是什么”的問題仍然有待解決。聚類“#4”中的“盲簽名”“公平性”等是數字貨幣加密的基本原理,“共識機制”則是數字貨幣在去中心化條件下產生和運行的底層機制,當然該聚類主題“匿名性”亦是數字貨幣的最突出特點,交易各方無需使用真實身份而是依靠共識機制實現交易。聚類“#5貨幣政策”主要針對數字貨幣應用發展帶來的經濟影響進行分析,是對基礎性主題的延伸性研究。
在圖4(b)的國際研究聚類知識圖譜中,聚類“#0”包括“virtual economy”“economics”“volatility”“model”等高頻詞,且這幾個關鍵詞的中心度均超過0.1,該聚類是整個研究領域的重中之重,其中虛擬經濟發展情況預測評估、數字貨幣市場建模是研究熱點。聚類“#1”涵蓋了“technology determinant”“neural network”“test”“cross correlation”等關鍵詞。這一聚類主要針對數字貨幣中的技術因素展開研究,作為一種技術驅動的經濟領域新事物、新變革,技術缺陷的優化改進對其日后是否能真正實現廣泛流通起著決定性作用。聚類“#2 dynamic inter-dependent”中,“dependence”“volatility spillover”“unitroot”“bubble”是高頻關鍵詞,該領域主要針對比特幣或其他數字貨幣的價格波動、溢出及其之間的動態相互性展開研究。聚類“#3”聚焦于投資組合的績效表現,涵蓋了“portfolio perfomance”“hedge”“gold”“investment”“stock”“dollar”“commodity”“inefficiency”“safe haven”等較多的高頻關鍵詞,反映出數字貨幣作為一個重要的投資品,已引起證券、基金等實務投資機構的廣泛關注,學術界對其與證券、黃金、原油、美元等之間的價值組合、相互關聯進行了深入研究。聚類“#4”中出現了“venezuelan bolivar”“market”“dynamics”“price”“time series”“uncertainty”“predict”“regression”等高頻關鍵詞,反映出數字貨幣相關研究已向金融業的具體經營管理領域廣泛延伸,并且研究方法愈發多樣化。聚類“#5 virtual currencies”中有“bitcoin”“blockchain”“behavior”“money”“network”“system”“prediction”等節點。其中,比特幣作為現有虛擬貨幣中最主流形式在該聚類中占有極高地位,同時對虛擬貨幣的運行機制、經濟影響預測亦是當下研究前沿。總體而言,國際文獻的研究主題相對廣泛深入,研究視野更為全面系統。
接下來,根據圖譜數據整理得到國內外數字貨幣研究文獻的前20大關鍵詞,具體結果報告于表3。

表3 數字貨幣研究高頻關鍵詞統計

(續表)
通過表3的關鍵詞中心度可發現,國內文獻的前8位節點中心度均在0.10以上,這些節點可視為數字貨幣領域內的核心節點,對該領域內信息流動具有關鍵控制作用。與此同時,共現圖譜中未出現較為孤立的單一節點,不同主題間聯系緊密,這反映出國內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協同效應。相對而言,國際文獻的中心度較低,僅前4位的節點中心度高出0.10的臨界值,其原因可能是國際文獻所關注主題較為寬泛,導致不同研究主題之間起中介中心作用的關鍵詞較少。
1.國內研究熱點領域
表3顯示,國內文獻研究的五大關鍵詞為數字貨幣、比特幣、區塊鏈、電子貨幣、虛擬貨幣,出現頻次均高于40次。縱觀這些高頻關鍵詞,總體上涵蓋了數字貨幣底層技術、具體形態、政策選擇、未來前景等多方面主體,表明當前國內研究范圍日趨全面。具體來看,國內研究進展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關于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研究,這方面文獻出現較早,多關注“區塊鏈”“匿名性”“公平性”“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等。如賈麗平[6]以比特幣為例闡釋了數字貨幣產生方式、交易支付方式及獲取方式,并與傳統虛擬貨幣做了區分。孫國茂[7]則將區塊鏈技術延伸,闡釋了其作為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的本質特征及其在數字貨幣、支付結算等領域的應用邏輯。
二是關于數字貨幣的具體形態演變,由“電子貨幣”“電子現金”“比特幣”“加密貨幣”等向“法定貨幣”“穩定幣”等新形式拓展延伸。尤其近兩年,國內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探索性文獻顯著增加。劉曉欣[8]分析了數字人民幣的主要特征,張姝哲和和韓興國[9]、黃國平等[10]討論了數字人民幣的發展態勢、運營模式與政策影響,王胡坤[11]則指出了央行數字貨幣的實踐難點。
三是關于央行的政策選擇研究,“貨幣政策”“反洗錢”“信用”“共識機制”是持續探索的熱點。徐忠等[12]認為,中央銀行受國家信用支持,在發行數字貨幣上相比私人機構具有天然優勢。但法定數字貨幣會沖擊現有貨幣政策工具,改變貨幣政策傳導效應。[13]
四是關于數字貨幣的潛在風險與監管對策研究。該方面觀點的爭議較少,大多認為數字貨幣發展可能帶來金融不穩定、監管缺失、數據決策失效以及系統風險。[14]過去10年,世界各國出于保護區塊鏈技術發展考慮,并未對加密貨幣展開積極治理。[15]在管控模式上存在放任、控制與風險預防等多種模式且態度不一。
五是關于數字貨幣的未來發展研究。數字貨幣可徹底打破資金流通障礙,大幅優化金融市場內外資金流通狀態,[16]助力傳統供應鏈金融向數字供應鏈金融模式演進,為廣大企業提供更加高效、普惠的金融支持服務,提升企業融資效率。[17]此外,區塊鏈技術與支付結算、數字票據、風險管理的有機融合亦是未來潛在發展趨勢。[18]總體來看,“數字經濟”“貨幣體系”等是其發揮效能的潛在領域。
2.國外研究熱點領域
國外研究中的關鍵節點與國內研究差異懸殊,國外研究以“bitcoin”“volatility”“gold”“inefficiency”“market”“model”“economics”“dollar”“behavior”和“technology”作為前十大高頻關鍵詞,出現頻次均在40次以上,表明國外學者除了關注底層技術架構外,還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屬性功能、市場特質和經濟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而在安全監管與政策選擇方面雖也有涉及但文獻數量較少。
首先,關于比特幣究竟能否成為貨幣的討論,該領域觀點仍爭議較大。有學者認為,比特幣具有交換媒介、價值儲存和計量單位等貨幣基本屬性,[19]是數字經濟時代貨幣的高級形式,[20]且已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21]但亦有學者認為比特幣不是貨幣,因為其在交易媒介、記賬單位和價值存儲等方面的功能較差,[22](P31-43)加之持有者多出于投機心理,一旦其失去升值預期,避險能力和對沖效應將大幅降低,因此并不具備成為貨幣的長久生命力。[23]
其次,從比特幣的功能和構成要素出發,針對數字貨幣的基本架構和底層技術展開研究。例如,Tschorsch和Scheuermann[24]介紹了比特幣協議及其構成模塊,探討了比特幣協議應用的基礎框架和核心要素。Saito和Iwamura[25]主張對區塊鏈技術的工作證明機制進行重新設計,以降低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的價格波動頻幅,促使數字貨幣可更廣泛地用于支付過程。
再次,關于數字貨幣價格波動問題的研究。Bariviera[26]利用Hurst指數研究了比特幣收益和波動性長記憶的時變行為。Poyser[27]認為數字貨幣價格受宏觀金融、貨幣市場等因素的綜合影響,Kristoufek[28]認為,與谷歌、推特等搜索趨勢也存在密切關聯。從長期看,數字貨幣的吸引力是其價格的決定因素,如Sovbetov。[29]也有研究探討不同幣種價格之間的關系,Sifat等[30]通過自回歸滑動平均模型識別了比特幣和以太幣之間的價格領先優勢。
最后,數字貨幣市場有效性及其經濟影響亦是關注的重要方向。Urquhart[31]發現,比特幣市場在整個樣本期內是低效的,但隨著比特幣市場的成熟其效率可能會提高。Nadarajah和Chu[32]證實了比特幣收益滿足有效市場假說。有學者認為,在心理因素驅動下,大多數市場參與者訴諸于啟發式投資,可能會出現非理性泡沫,[33]不能忽視比特幣市場中信息效率低下的存在,尤其是在高頻交易下。[34]經濟影響方面,包括比特幣泡沫的金融風險[35]、數字貨幣對一國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的沖擊[36-37]、CBDC對銀行部門及金融穩定的影響[38-39]等。
另外,表3顯示國際研究中的關鍵詞中心度與頻次間的錯配程度較深。其中,頻次最高的“bitcoin”,其中心度僅0.03;“inefficiency”出現頻次高達194,但其中心度卻僅0.01。與之相反,共現圖譜中的最核心節點“market”,其中心度達0.19(最高),但頻次僅121。“technology”“network”為另兩個中心度達到0.1的節點,但其次頻次卻都未超過40。這種錯配預示高中心度的節點可能是未來重要研究方向。
1.研究主題演變國際比較
(1)國內文獻研究主題演變
為更清晰地觀察國內外數字貨幣研究發展脈絡,將重要節點按照時間線排布,從上至下的時間線分別對應“#0 比特幣”到“#14 國家化”共15個聚類主題,且聚類標簽顏色與對應時間線保持一致。同一聚類主題內的關鍵詞呈現于同一時間軸內,并按其出現時間先后分別列示,最終得到如圖5所示的主題演進時區圖譜。其中,規模較大的節點反映其在聚類主題內的影響力較強,特別是外部存在紫色圓環的節點,紫色圓環越厚,則節點在聚類中的中介中心度越高。此外,從連線密度來看,前4位聚類主題不但研究起步早且線條密集,代表其內部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出現新的熱點關鍵詞,始終是該領域研究的重要主題。

圖5 國內數字貨幣研究主題演進時區圖譜
縱觀國內數字貨幣研究主題演進過程,2013年之前的文獻主要集中在電子現金、電子貨幣、虛擬貨幣等。進一步結合本文整理的具體文獻來看,這一階段的文獻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法,重點針對數字貨幣的運行原理、貨幣屬性、技術特征等方面展開前期研究。從文獻量來看,2013年前國內還鮮有數字貨幣相關文獻出現,但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消費移動終端不斷普及背景下,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實現了快速發展[40],不乏有學者對二者的運行機理[41-42]或經濟影響[43]進行剖析和解讀。
2013年后,世界主要經濟體一改之前的反對或保留態度,逐漸對比特幣秉持包容政策。例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Mt.Gox)于2013年6月18日獲得了美國財政部貨幣服務實務許可,標志著比特幣已被美國政府作為貨幣對待。此外,德國財政部在2013年8月19日開始允許將比特幣作為記賬單位并用于多邊結算,亦可作為合法貨幣用于交稅和貿易。在此情景下,國內相關研究也開始密集出現,研究主題也從數字貨幣底層技術和基本運行邏輯梳理過渡到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爆發式增長的風險和監管漏洞探討,并嘗試構建可行的監管模式。[44]樊云慧和賈耀鑫[45]認為,現行法律在數字貨幣領域處于真空狀態,其法律地位模糊易引發法律制度缺失、法律救助不力等一系列問題。李真[46]指出,數字貨幣所帶來的金融創新伴隨著信息安全風險、第三方支付風險、網絡借貸風險和“長尾”風險,且其波及范圍要遠超傳統金融體系。
目前,數字貨幣所帶來的影響已擴大至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相關研究主題也日趨多元化,主要關注點有三。一是貨幣政策影響方面,較主流的聲音是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可以打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還可在極端情況下提供如負利率等更強力的貨幣刺激。[47-48]但有學者認為,如果主權貨幣使用者和數字貨幣使用者之間的經濟聯系過于松散,可能導致貨幣政策失效。[49]二是數字貨幣發展與金融科技創新間的互動影響方面。數字貨幣的發展對金融科技的影響尚存不確定性,區塊鏈技術基礎上的數字貨幣具有極強的去中心化特點,必然削弱傳統金融的中介職能。[50]與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金融科技相反,數字貨幣的發展可能弱化傳統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功能。[51]此外,數字貨幣的產生需要基于預設共識機制的區塊鏈,而前置化預設規則的設計者的信用存在不確定性,將成為金融科技風險的根源。[52]三是法定數字貨幣研發方面。范一飛[53]主張將數字貨幣界定為現金(M0)范疇。姚前[54]從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交易、回籠機制等關鍵問題出發,提出“一幣、兩庫、三中心”的體系核心要素。應完善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的理論基礎,設計“前瞻條件觸發”機制,[55]構建可智能決策貨幣供應量的AI貨幣發行模型[56]。2018年以來,隨著世界主要經濟體對央行數字貨幣持越來越積極態度,[57]國內學界轉而更多關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動機[58]、機遇挑戰[59]、方案策略[60-61]及對金融系統的影響[62],并且實證研究方法也被逐漸引入[63-64]。
(2)國際文獻研究主題演變
在圖6的國外數字貨幣主題演進時區圖譜中,對“#0 dynamic connectedness”到“#15 price clustering”共16個聚類主題中的關鍵詞依出現先后進行列示。與國內不同,國外研究的中繼性節點比較多,特別是2014年以后形成了大量新興節點。這一方面與新幣種、新技術的出現相關,另一方面也受學界新的研究思路與數據搜集方法變化的影響。它反映出國外研究中各節點獨立性較強,節點與節點之間的聯系多為直接聯系,而非通過少數幾個節點形成局部中介性關聯。此外,大部分國外文獻聚類節點間的連線很密集,表面國際研究的延續性較強,不斷涌現新研究熱點之現狀。

圖6 國外數字貨幣研究主題演進時區圖譜
由圖6可以發現,2014年之前節點規模大多較小,在整個演進時區圖譜中多為起始節點或分支節點,其中最大的兩個節點分別是“market”和“model”,這反映出國外研究在早期注重通過模型構建分析數字貨幣市場的特點。2014年后逐漸出現影響深遠且能夠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如“bitcoin”“volatility”“economics”“inefficiency”等。總體來看,國外數字貨幣研究以2014、2018年為界線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基礎研究階段(2014年之前)。該階段國外文獻主要對比特幣的貨幣屬性和市場變動特征進行探討。如Grinberg[65]指出比特幣是一種效率高、成本低的價值交換工具;B?hme等[3]認為比特幣能勝任高層次的交換媒介職能;但Sinha[66]則認為比特幣不具有內部價值,其本質是一種投機工具;Weber[67]也強調比特幣的價值僅來自于投資者信心。在該階段,比特幣價格的急劇波動開始引起學界的興趣。Kristoufek[28]發現標準金融理論難以解釋的比特幣市場現象,可用投資者情緒進行闡釋,這與Polasik等[68]的觀點剛好相印證。Kondor[69]對其交易網絡的底層系統建模,構建出一套網絡結構隨比特幣價格顯著變化的可視模型。
二是快速發展階段(2014—2018年)。在該階段,對數字貨幣價格不穩定性的研究成為學界重中之重,但仍以比特幣為主要研究對象。Dwyer[70]發現比特幣的平均月波動率遠高于黃金或一組以美元計價的外幣。Baur和Dimpfl[71]同樣認為比特幣價格的波動非常劇烈,約等于主要匯率(美元對歐元或日元)波動性的10倍,這致使其作為交易媒介或風險分散工具的作用受限,而造成比特幣價格劇烈波動的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因素[72]和投資者信心[73]。同時,數字貨幣對政策設計的影響也是研究熱點。Hsieh[74]提出,應將加密貨幣按挖礦階段和流通階段劃分,挖礦階段的比特幣不能被視作資產,只有流通中的加密貨幣才可作為資產對待而享受優惠稅收政策。Shen和Hou[75]建議央行可將存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作為緩解法定數字貨幣降低商業銀行貸款能力的政策手段。另外,數字貨幣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影響,其引發的技術革新也逐漸擴散至供應鏈、工程管理等其他領域。Choi[76]檢驗了當前在商業交易中被部分接受的加密貨幣所產生的影響,結果顯示加密貨幣能夠使所有供應鏈代理商和消費者實現雙贏局面。Lu等[77]設計了一套基于區塊鏈的雙層政府工程監管系統。
三是多元探索階段(2018年至今)。對前期研究主題的深化和進一步分類探索是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如Gajardo等[78]、El Alaoui[79]等文獻是在“currency”“economics”等前期主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比特幣與匯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金價、原油市場等之間交叉相關的存在性和不對稱性進行研究,并對比特幣價格與銷售量之間的關系做了模型檢驗。再如聚類“#5 switching cost”中的“volatility spillover”相關研究。Katsiampa等[80]對太幣、萊特幣實證分析表明,不同加密貨幣之間存在雙向波動溢出效應;Fasanya等[81]采用基于小波變換(Wavelet-based)的方法探討了7種主要加密貨幣在2014年8月8日至2018年2月2日間的市場一致性和波動性因果聯系。這種對前期主題進行拓展研究還包括“#9 dynamic approach”中的“market efficiency”,“#10 gold return”中的“investor sentiment”等。此外,在該階段各國的CBDC研發紛紛進入試點階段,研究重點從早期文獻的框架搭建演進到對潛在風險的預警與應對。Vi?uela等[82]提出克服CBDC困境的階段性策略,Fernández-Villaverde等[83]針對CBDC引入后導致中央銀行與民間金融機構競爭存款問題展開探討。同時,此階段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主題,如聚類“#13 investor attention”從投資者視角側重于數字貨幣特征與功效的研究。
2.研究關鍵詞演進國際比較
突現關鍵詞是在某一時區內出現頻次有較大變化(通常為激增)的關鍵詞。利用CiteSpace軟件中的Burst Detection功能捕捉數字貨幣領域內突現詞出現和消失的時間,以把握領域內研究熱點的變化,如圖7所示。

圖7 國內外數字貨幣相關研究文獻關鍵詞突現結果 ①圖7(a)、(b)分別為2009—2021年國內、國外數字貨幣相關研究關鍵詞突現結果。
(1)國內文獻關鍵詞突現
從圖7(a)可知,在圖譜25個突現詞中,“電子現金”“電子貨幣”的突現度均超過10,在該領域屬于異常突現,究其原因在于電子現金/貨幣早期非實物貨幣的主要形式,且在早期該領域的國內相關 文獻數量較少,使得它們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故而出現超過10的異常突現情況。此外,突現度較高的還有“比特幣”和“區塊鏈”,其突現強度分別達到了7.18、8.31。這兩個關鍵詞是當前數字貨幣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前者是代表性幣種,后者是基礎技術,因此相關研究大多圍繞這兩大關鍵詞展開,突現強度必然較高。
從突現時間來看,上述突現強度較高的關鍵詞因其在領域中的重要地位,突現時間也普遍較長,在相當長時間內是學界研究的密切關注點。另外,“交易平臺”“貨幣乘數”“貨幣需求”和“影響”為2008、2009年開始出現且突現時間均不少于5年的突現詞。這反映出數字貨幣終端交易系統及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從電子貨幣時期起便廣受關注。
從演化趨勢來看,各類突現詞的出現時間較為集中,主要包括2008、2009和2019年三個密集突現時點。聯系數字貨幣的實踐研發歷程來看,2008—2009年是代表性幣種比特幣出現并進入市場交易的時點,關于比特幣的內涵、性質、機理的研究也隨之而生,如“公平性”“匿名性”“可分性”“盲簽名”“代理簽名”“智能卡”等突現詞都是與此相關的研究主題。而在2019年之后,數字貨幣更廣泛地進入流通領域,一些實體企業開始接受數字貨幣作為支付和結算手段,且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正式進入試點階段,這些變化使得強化數字貨幣監管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故出現了“金融監管”“監管科技”“監管沙盒”等一系列強政策需求的研究突現詞。另“區塊鏈”“金融監管”“金融科技”“監管科技”“貨幣政策”“監管沙盒”是近3年(2019—2021)的共同突現詞,說明當前國內數字貨幣研究領域熱點正在向實踐應用、行業監管方向拓展延伸。
(2)國外文獻關鍵詞突現
由于國外數字貨幣研究文獻數量龐大,突現詞數量相應較多,同時考慮到與國內圖譜保持一致,故僅選取前25位突現強度較大、突現時間較長的突現詞進行展示,以反映2008年以來該領域國外研究在不同時間段內的變化情況。
從突現時間來看,前期突現詞的突現時間普遍較長,如“scheme”“adoption”“system”“si gnature scheme”等。這一方面與早期研究文獻較少,關鍵詞種類匱乏有關;另一方面反映這一階段國外研究側重于數字貨幣底層架構和運行原理的梳理工作。此后,突現時間較長的關鍵詞有“competition”“design”“secure”等,時間跨度為2013—2018年。該階段,學術界在基本運行框架基礎上,開始對數字貨幣運行機制進行探討,這是對前期基礎性工作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應用,而數字貨幣帶來的貨幣安全、金融安全問題時至今日仍懸而未決,因而學界在較長時間內持續關注數字貨幣對宏觀經濟、金融穩定的影響和安全保障機制設計。
從突現強度來看,“money”“economics”兩詞存在異常突現情況(突現強度分別為7.12和9.82),表明該領域對數字貨幣與貨幣、經濟雙向反饋機制研究的重點關切。這一方面是數字貨幣能否成為真正的貨幣進入應用及其大規模應用的經濟影響,另一方面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宏觀經濟環境對數字貨幣價格波動的強化或平抑效應。突現強度次高的關鍵詞包括“system”“competition”“volume”等。其中,“system”和“volume”是對數字貨幣本身特征和性質的闡釋,“competition”則聚焦數字貨幣與傳統法定貨幣的競爭替代關系。另外,從圖7(b)中不難發現,“long memory”“innovation”“stock price”是時下研究熱點,其主要關注點是數字貨幣市場的運行情況,從其價格長期記憶性以及與股票市場的關聯關系等新視角出發繼續深入探究,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要研究主題。
在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文獻梳理后發現,國內研究的學術影響力相對較低,美、英、法等國在該領域內的中心度較高,其主因如下。
首先,研究內容上,當前國內相關研究存在研究視角單一且內容分散的問題,特別是私人數字貨幣的經濟影響尚未引起足夠重視;而國外研究視角相對廣泛,基本涵蓋私人數字貨幣與法定數字貨幣底層技術、運作機制、經濟影響、相互關聯以及未來趨勢等各方面內容。具體來看,國內研究政策導向明顯,多關注法定數字貨幣(CBDC)的發行模式和發行影響,從央行數字貨幣的意義[84]到央行數字貨幣的理論構建和架構選擇[85],再到經濟效益和風險監管[86],研究角度不斷深入。這一方面促進了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和試驗走在世界前列,但另一方面由于法定數字貨幣仍是構想中的貨幣,相關理論框架構建和對其發行影響的判斷尚處于邏輯推理階段而無法得到實際數據支撐。相較而言,國外學者除對CBDC進行研究外,私人數字貨幣的應用現狀、運作系統與可能帶來的影響亦受到廣泛關注。[87-88]
其次,研究方法上,國內現有研究多采用規范分析方法,實證研究文獻相對少見。從僅有的幾篇實證研究文獻來看,國內文獻僅限于數字貨幣替代效應[89]、貨幣乘數[90]或宏觀經濟影響效應[91]等,這與國外文獻針對數字貨幣市場狀態建模[92-93]、市場有效性檢驗[94-95]、定價效率測度[96]、價格波動比較[97]、長期記憶性分析[98]等展開廣泛研究形成鮮明對比。其原因可能是,國內監管機構對私人數字貨幣的發展一直保持高度慎重態度,沒有形成如國外的Binance(幣安網)、Okex(歐易)等大型交易平臺,實證研究所需的數據缺失。
再次,學科間交叉研究較少。以會計學為例,數字貨幣如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定貨幣,對于會計記賬和結算方式等均會產生巨大影響,但目前國內鮮有相關的交叉研究成果,僅有羅玫[99]關于加密數字貨幣會計確認的分析以及胡元聰和曲君宇[100]數字人民幣對稅收爭議的影響研判可參考。同時數字貨幣衍生的刑事犯罪、立法完善等議題開始引起法學界的關注,如劉少軍[101]、于品顯[102]等。國外文獻的交叉性研究已逐漸向財稅、能源、環境、哲學、法學等理工、人文等多學科探索,如Marchiori[103]在擴展的貨幣模型框架下模擬虛擬貨幣發行對通脹稅(Inflation Tax)的刺激效應,He[104]討論了央行數字貨幣對跨境支付體系及宏觀財政效率的影響,還有有文獻關注比特幣挖礦帶來的能源消耗[105-106]、氣候變化[107-108]等。另外,Bailey等[109]從哲學、經濟學與計算機科學相結合視角討論了虛擬貨幣涉及的數據隱私、抵制審查和共識程序設計選擇等問題。可以預見,隨著數字貨幣與企業經濟活動聯系越來越緊密,未來在會計、稅務、法學、能源、工程設計等領域可結合實際應用開展更深入研究。
最后,數字貨幣底層技術仍需完善。數字貨幣發行與交易均基于區塊鏈技術,而區塊鏈技術所采用的分布式記賬模式普遍存在用戶隱私保護不足[110]和存儲空間浪費的缺陷[111],且區塊鏈記賬過程中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 of Work)伴隨著算力浪費[112]。雖然基于CryptoNote協議開發的門羅幣較好的保護了用戶隱私,而焚燒證明(Proof of Burn)一定程度上可解決區塊鏈工作量證明機制的算力浪費問題,但又存在著安全性差或性能瓶頸低的缺點,進而難以完全滿足數字貨幣全面替代紙幣所面臨的交易速度需求。
本文結合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軟件與人工刪選方法,對近10年來國內外數字貨幣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以期厘清數字貨幣研究的脈絡,分析總結當前研究熱點和未來研究方向。總體來看,國內外數字貨幣研究近10年間均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少至多的發展歷程,從僅局限于電子現金的初始形態、比特幣單一幣種的探討擴展至穩定幣、央行數字貨幣等諸多項,研究內容也加速拓展,從技術革新引發的研究熱潮到以學術研究引導實務發展,研究主題不斷深入。
時間演進上,國內和國外研究均以2014年為界。2014年之前文獻較少,且集中于電子現金、電子貨幣、虛擬貨幣、比特幣等少數主題;2014年以后相關研究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文獻數量急劇上升,研究主題不斷豐富發展。相較而言,國外文獻中對電子貨幣、虛擬貨幣等不同類型的非物質形態貨幣研究起步較早,故從主題演進上來看未出現集中對比特幣底層技術的梳理過程,在早期就開始了市場影響和模型構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此外,從研究相關性來看,國外文獻的相互聯系更為緊密,研究內容間存在延續性和交叉相關性,且關鍵詞范圍更為廣泛,已形成較完善的研究體系。最后縱觀國內外已有文獻,研究主題主要集中于貨幣功能屬性、經濟影響、法定數字貨幣研發、金融監管等四個方面,而國內更側重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和監管制度建設等方面。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全面對比,結合數字貨幣應用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本文對該領域未來研究提出如下展望。
研究內容上,國內存在研究內容單一且關聯度低等現狀。未來可突破央行數字貨幣和監管政策局限,對數字貨幣進入流通領域與相關技術進入金融、物流等領域展開進一步研究。此外,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還尚未形成定論,數字貨幣進入流通領域對貨幣創造、貨幣乘數、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還需繼續探索。進一步,貨幣政策效應的改變是否會顛覆傳統金融模式而形成新的金融業態,是否會改變金融機構的業務范疇和盈利模式也可關注。
研究方法上,從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變,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支撐下的數字貨幣本身具有交易數據公開易獲得的特點,可從國際公開交易市場獲取數據并用于有價值的實證研究,以研究數字貨幣市場的普遍規律,切實提升學界研究成果對政策制定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研究視角上,未來可積極推進數字貨幣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研究。可面向各學科需求開展強導向型研究,以推動數字貨幣的廣泛應用。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拓寬研究思路,關注點不應局限于數字貨幣直接影響的經濟領域,可向綜合性更強的其他方向發展。如數字貨幣的跨境支付結算使得某些偏遠、弱小國家與世界主流大國的聯系更為緊密,可能引致國際貨幣體系的新變革;新冠疫情等全球性突發事件背景下數字貨幣的保值屬性以及穩定投資者情緒功能等方面亦是可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共同探討的議題。
進一步深化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研究。如可就如何構建更適合實際需要的存儲方法、賬本模式、共識機制、溯源機制,如何在強化金融安全的同時保障個人隱私等。具體有:在存儲技術方面,需降低全節點共同存儲產生的資源浪費;在賬本模式方面,弱中心化的聯盟鏈模式可能是未來數字貨幣的更優選擇;在共識機制方面,共識目標更科學有效的機制設計研究是未來研發方向;在溯源管理方面,如何達成個人隱私保護和數據實時可追溯的平衡以及在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間合理劃分數據管理權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