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芳 ,高 軍
(1.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2.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120)
產教融合是指把產業和職業教育融為一體,然后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樣既能夠滿足產業的需求,也能讓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人才。2018年6 月,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要不斷推動高等教育的思想創新、理念創新、方法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是國家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的緊迫要求[1]。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備同等重要地位”,經過5—10 年,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可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2]。經過長期的發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已經趨于成熟,這種辦學模式在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國家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近年來,國家也出臺了許多政策,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因此,高等職業院校需高度重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實現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3]。職業院校是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共同育人機制的重要主體[4]。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在國家經濟轉型的背景下自然產生的,與校企合作相比,這種教學模式與校企合作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是學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這意味著學校和企業的聯系更加密切了,同時也大大促進了人才的流動性[5]。校企合作提高了職業教育教學的針對性,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為學生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學校充分利用了資金和設備等資源,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實踐條件;企業通過培訓學生,讓他們掌握新的技能,這樣既降低了學校的教學壓力,也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國家發布了許多相關政策,扶持職業教育;學校和企業加強了合作,在資源和需求方面聯動,使“產”“教”更高效,二者相互合作,共同培育出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雖然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已經趨于成熟,然而許多地區的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具體地說,學校只是單方面地向企業輸送人才,而學生進入企業后只能接觸到一些普通、簡單的工作,這些工作的門檻很低,在技術層面也沒有什么難度,學生在學校所學的東西也派不上用場,他們也很難學到新技能[6]。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的原因是當前國內缺乏完善的職業教育以及職業準入的法律,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然而這些政策并沒有完全落實到位,總而言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另外,企業重視的是生產效益,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參與度不高。要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學校和企業都要真正重視雙方的合作,比如,學??梢匝埰髽I一起編寫教材,讓學生在學校里就可以接觸企業的生產情況,學習實用性高的專業技能。企業的生產是為了效益,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會使得部分企業不愿校企合作。許多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專業規劃已經形成一定的格局,如果企業要和學校合作的話,就需要經常調整自身的生產模式,而學校又要根據企業的調整去改變自身的師資配置,雙方的利益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因為政府、企業、學校三方面的因素,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實施經常受到限制[7]。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學校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參與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多層次、多方位合作辦學模式[8]。(1)學生就業合作模式。學校根據自身的專業定位,聯系專業對口企業進行洽談,雙方簽訂協議,企業幫學校解決就業問題,學校為企業輸送畢業生,二者互贏互利。(2)生產實習合作模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狀態、應用技能,學校和企業形成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訓練場所和資源,這樣,學生可以更早地進入單位,而企業也不需要再花費太多時間去培養新人[9]。(3)訂單培養模式。企業根據自身的生產情況,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崗位的名額給學校,學校負責宣傳,讓學生了解企業的生產情況,然后錄取有意向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崗位需求和學校的專業設置是互相關聯的,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和訓練也是按照實際需求來做的,這樣的產教融合教學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對就業的需求。(4)冠名班合作模式。學校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學校為企業提供冠名班,在冠名班的學生可以領取一些福利,例如生活補助、獎學金等。冠名班的開設讓學生、學校、企業實現三贏,企業的技術人員可以到冠名班教、參與教材編寫、課程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工作,強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具體地說,學校和企業可以在一些課程實行“一課雙師”制度,其中理論教學由校內教師負責,實踐性教學由企業的專家負責[10]。結束一個階段的教學之后,教師和專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然后調整教學方案。(5)名師工作坊合作模式。工作坊邀請企業的工程師來講課,引入企業文化、企業元素,讓學生所學的職業技能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同時了解該專業的就業方向,學生從學校的限制中走出來,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論學習階段。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充分體現產教融合的優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課堂體驗,也提高了職業教育教學效率。(6)對外技術合作模式。學校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專業優勢,從技師的培訓和資格鑒定入手,為企業提供專業的指導[11]。
基于育人主體的理念遴選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借鑒發達國家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經驗,企業積極發揮作用,從辦學主體變成育人主體,參與到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企業是校企合作的主動參與者,不再是被動參與者。另外,企業和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的權責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附屬關系,而是平等互利的關系,極大地發揮企業在開展應用研究、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優勢。
基于需求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企業是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社會經濟組織,企業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進行市場交易,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獲取利益,這與具有公益性質的職業院校有很大的區別[12]。每個企業基于各自的需求和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模式,企業可以采用“投資類型”融合模式,例如技術密集型企業和大型企業,它們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企業所需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企業獲得長遠收益。
以選促建推動企業深度參與校企合作。學校作為職業教育育人的主體,通過遴選企業,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以選促建,構建教育企業。一方面,基于遴選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指標體系,推動企業結構完善、體制機制健全,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的同時,優化人才結構,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基于遴選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指標體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減免稅收等吸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最終達到多方共贏的目的[13]。
政府、學校、企業三方聯動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從政府方面來說,相關部門可以為學校和企業提供合作信息、人才需求信息等等;為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搭建橋梁,并且給予部分資金支持,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和安全感;做好帶頭作用,建設實習實訓基地,擴大校企合作規模。從學校方面來說,他們要建立專門的機構來監督、管理校企合作,并且制定詳細的合作細節和教學內容。職業教育面對著復雜的勞動力市場,一成不變的課程與專業無法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14]。因此,學校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掌握市場和企業的最新動態,根據企業和市場的需求進行課程改革,把社會、企業和個人的發展需求作為最終目標,徹底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深化課程改革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證,也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重要保質期[15]。此外,學校也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無論是專業設置、教材編寫,都與教師的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讓教師深度理解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學校應該讓教師去企業培訓,掌握企業的生產信息,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水平,在戰略上抓教師的業務素質[16]。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梢宰屍髽I參股或者入股,學校獲得大量的資金來源,同時與企業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企業會真正重視校企合作,認真安排學生實習工作,也不用太擔心虧本的情況。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可以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促進教育與產業的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利益[17]。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推進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驅動力,也是高等院校進行結構性改革,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不能局限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上,而是應當積極地創新教學的策略和內容,并與產業有機結合,促進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間的合作機制,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職業教育和企業生產的必然趨勢。因此,學校、企業、政府三方面要加強協同合作,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