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梅 林忠文 麥志丹 楊金平 劉嫻 朱林平
廣西壯族自治區職業病防治研究院,南寧市 530021
隨著核科學在新能源、醫療、工業等多領域的廣泛應用,核能的應用已成為全球各國高度關注的工業重點,核能發電更是成為新的引人注目的潮流[1]。核能發電企業的工作環境往往存在多種職業病危害因素,如高溫、噪聲、電離輻射等[2],這些危害因素可損害作業工人的甲狀腺、心臟功能[3]。本研究對2019年廣西某核電站員工的一般資料和職業健康檢查資料等進行分析,探討員工心律失常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落實多種職業病危害因素下核電站員工的健康監護和防護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1 對象 選擇廣西某核電站多個車間的員工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工齡為1年及以上,體檢前未診斷心血管系統相關疾病。排除標準:職業健康體檢結果有誤或遺漏。本調查研究經廣西壯族自治區職業病防治研究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應用自制《職業健康檢查表》調查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吸煙飲酒情況、血壓、接觸危險因素、文化程度、每天睡眠時長、工作排班、定期體育鍛煉等。
1.2.2 心電圖檢查 應用日本光電ECG-1350P型心電圖儀采集研究對象在靜息狀態下的常規12導聯心電圖,由至少3名心電圖專科副主任或主任醫師依據張新民主編的《臨床心電圖學》[4]對心電圖結果進行分析診斷。心電圖異常類型包括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心電軸偏移、左室高電壓、ST-T改變及其他。受檢人員只要存在一類心電圖異常,即被認定為“心電圖異常”。
1.2.3 職業危害現場檢測方法 應用專業的噪聲檢測設備和機械振動檢測儀對核電站各部門環境噪聲、機械振動進行1天3次(9時、14時、20時)的定時檢測并記錄相關結果;由專業核輻射測定小組每日不定時檢測核電站各部門電離輻射水平,參考國家管控標準水平(年均有效輻射劑量<20 mSv[5],噪聲<85 dB[6])對檢測數據進行分析。2019年5月8日至28日對核電站內輻射劑量和噪聲進行檢測。
1.2.4 相關概念和判定標準 (1)接觸危險因素:研究對象工作場所職業危害現場檢測結果陽性的為接觸危險因素;(2)吸煙:≥1支/d且持續半年以上;(3)飲酒:平均每周飲酒≥1次且持續半年以上;(4)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數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或者確切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心律異常獨立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廣西某核電站員工心律失常檢出情況 本研究總共納入929名研究對象,其中接觸危害組817名,非接觸危害組112名。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310名(33.4%)員工心電圖異常,其中心律失常258名、心電軸偏移82名、左室高電壓70名、ST-T波改變33名、其他24名等。258名心律失常者中竇性心動過緩113名、竇性心律不齊85名、房室傳導阻滯45名、竇性心動過速6名、室性早搏5名、房性早搏4名。
接觸危害組研究對象的竇性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發生率均高于非接觸危害組(均P<0.05)。見表1。

表1 廣西某核電站接觸危害與非接觸危害員工心律失常類型的比較
2.2 廣西某核電站員工心律失常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心律失常組與心律正常組性別、年齡、接觸危險因素、工作排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見表 2。

表2 廣西某核電站員工心律失常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續表2
2.3 廣西某核電站員工心律失常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心律失常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情況見表3。結果顯示男性、年齡<30歲、接觸危險因素是該核電站員工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4。

表3 變量賦值情況

表4 廣西某核電站員工心律失常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隨著核能發電技術的成熟,核電事業在我國開始全面發展,核電站的數量迅速增加,核電站作業人員的健康是保證核電站安全運行的核心因素之一,但核電站工作環境存在多種危害因素,職工的健康防護問題應得到重視。由于核電事業開展時間相對短暫,且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核電站員工和周圍人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健康檢測分析,關于核電站作業人員健康情況的研究資料有限[7]。
本次調查發現,廣西某核電站員工具有一定的健康防護意識,核電站給予配套員工專業的防護服,其作業部門的工作環境主要存在職業防護服嚴密散熱不足且工作持續時間較長、低劑量輻射、噪聲,以及機械振動損傷等職業危害,但輻射劑量和噪聲分貝均低于國家標準水平。然而,有研究表明長期在有低劑量輻射和噪聲的環境下工作對作業人員的心臟生理功能可造成一定的影響[8-10]。本調查結果顯示,該核電站員工心電圖異常率為33.4%(310/929),高于蘇州地區核電站員工的心電圖異常率26.69%[11]。這提示該企業應加強對員工的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定期對員工進行心電圖等檢查,做好職業防護。
本研究結果發現:該核電站員工心電圖異常類型有心律失常、心電軸偏移、左室高電壓、ST-T波改變;心律失常類型主要有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接觸危害組研究對象的竇性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率均高于非接觸危害組。主要考慮原因是:首先,接觸危險因素的作業工人穿著特殊防護服,而職業防護服散熱不足,加上工作持續時間較長,持續的體表溫度過高,機體長時間分泌大量汗液,汗液的大量丟失可導致血鉀濃度的升高,血鉀濃度異常則會引起心動過緩、傳導阻滯等心電圖異常現象[12];同時,汗液大量丟失也會導致有效血容量的減少,長此以往心臟可發生代償性肥大,心電圖呈現左室高電壓等;其次,持續低分貝噪聲除可導致聽力損害,還可以依賴聽覺器官傳入大腦中樞,引發自主神經調節功能紊亂,故核電站中接觸危害組的職工容易出現竇性心動過緩等心律失常表現[13]。有研究表明長期在低劑量電離輻射暴露環境下作業,也可一定程度上影響工人的整體生理活動[8,14]。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年齡<30歲和接觸危險因素均是該核電站員工心律失常發生率增加的獨立危險因素。男性作為心律失常發生率增加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與男性吸煙、飲酒、無規律飲食等情況發生率高于女性有關,而同時女性所分泌的雌激素對心血管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男性人群在該核電站接觸危害組人群中比例偏高,本研究樣本選擇可能存在偏倚,因此性別對該核電站員工心律失常發生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有研究表明操作機械引起的手傳振動和空氣噪聲能導致作業工人發生心律失常[15],該核電站機械操作工人多是年輕員工,他們會長時間受到機械操作所引起的手傳振動和空氣噪聲的影響,引發心律失常;另外,年輕員工生活作息時間多不規律,其心律失常發生率增高可能與此現象有關。
綜上所述,核電站作業部門確實存在對人體生理損害的潛在危險因素,長期在該環境下工作心電圖異常率可升高,這些潛在因素可能對人心臟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我國政府各級相關部門對于核電安全十分重視,防護措施趨于完善。盡管如此,核電單位仍應當進一步強化安全防護措施,包括控制作業環境溫度、減少噪聲傳播、降低電離輻射等,并對核電站員工定期體檢,加強其職業健康教育。同時,核電站應當適當安排作業工人作息時間,合理調節其飲食,并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時可調換工作崗位,切實有效地做到對核電站員工的職業健康防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