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皓鋒,曾志偉,易 純
(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出了師者教書育人的職責,其把傳授學生道德規范、樹立高尚人格放在了首位,因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堅持“立德樹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廣大教師的職責[1]。課程思政建設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增減和課程體系的調整變化,還強調明確課程建設目標與凝練思政元素,要求圍繞課程建設目標,聚焦課程思政元素遴選課程知識點、構建課程知識體系,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
城市發展與規劃史是城鄉規劃專業的理論核心課程,講述的是世界各國人民在城市建設方面的探索歷程及其背后所蘊含的人類智慧和歷史使命。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課程改革中,教學團隊圍繞“城市”這個主題,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形成了思政、專業、實踐三結合的“一圍繞兩貫穿三結合”的課程育人新格局。《城市發展與規劃史》課程已是湖南省一流本科課程的系列課程之一,湖南省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3-4]。城市發展與規劃史主要是對中外各歷史時期城市建設發展情況進行綜述,對城市的形成、發展、演變以及城市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演變進行闡述,并介紹城鄉規劃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依據課程知識重點均圍繞“城市”而展開的特點,課程團隊深挖“城市”的多樣化思政元素,結合“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凝練出以培養學生為城市建設作貢獻的“工匠精神”的思政育人總目標。在“工匠精神”的價值引領下,注重突出倫理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倫理價值、專業素養價值和工程應用價值的融合。為此,積極完善課程體系與內容,將“工匠精神”歸納為文化傳承、生態文明和人文情懷三大價值導向,并一一對應各章節教學內容,形成圍繞“城市”主題的育人體系(見圖1)。

以文化傳承為價值導向,培養學生正確對待世界城市文明的史學觀和使命意識。在講述中西方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中,由于各國發展時序的錯位,容易造成學生價值偏差,因此,課程組調整了敘述時序,采用同時期對照講解的方法,啟發學生認識多元文化并存的自然圖景,輔助學生理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深刻內涵[5],培養學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城市使命意識。
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導向,培養學生樹立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城市規劃意識。在講述近現代城市建設發展歷程中,通過對典型城市的規劃結構、景觀風貌、城市發展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環境就是民生”的綠色規劃方式,倡導學生在城市規劃中樹立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堅守底線的意識。
以人文情懷為價值導向,培養學生具備頑強拼搏、報效祖國的情懷意識。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眾多有志之士,他們為解決城市問題,促進城市發展不懈努力,敢冒風險。比如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著名城市規劃專家陳占祥先生,雖人生坎坷,但仍堅守規劃實踐的一線,為我國城市規劃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貢獻。這些學者曲折的經歷伴隨著城市發展的歷程,是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更能有效激發出學生心中迎難而上、刻苦奮斗、堅韌不拔的品質。
根據布魯姆(B.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法,將城市發展與規劃史課程的知識體系分為基礎知識、知識應用、難點突破三個層次,分別對應布魯姆分類中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6]。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思政與專業、理論與實踐、工程知識能力與工程倫理相結合,搭建了獨特的三個課堂。
城市發展與規劃史三個課堂模式見圖2。

人的認知是一個從知識記憶、理解,再到運用、分析,進而評價、創新的過程。課程組將城市發展與規劃史的基本概念、典型城市特點、規劃理論概述等內容歸納為基礎知識,對其知識技能要求是簡單記憶和理解。依據認知特點,結合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我們制作了28個視頻對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并在線上為其配置了超百道的選擇題,供學生課前、課后自測知識的掌握情況。
作為第一課堂的線上教學,不僅是簡單完成理論基礎的搭建,還需要點燃學生意識形態上的熱情。因此,我們將蘊含有優秀工程實踐的紀錄片,如《航拍中國》等鏈接的地址一并發布在線上資源中,使學生在視聽盛宴中讓思政入耳,做到思政第一課堂,實踐第一課堂。
課堂教學作為答疑解惑的主渠道,課程思政的主陣地,是第一課堂的延伸與提高,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線上教學已完成基礎知識傳授的前提下,課程將各時期規劃思想與案例分析緊密結合,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第二課堂的教學以討論形式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于觀察、解決問題等方面的技能,也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我們將教室搬至校園(案例式教學)、城市(現場踏勘),通過生活中的實踐,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城市發展中的變化,更深刻的理解在城市建設中,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在第二課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規劃設計中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論,實現思政入行的目標。
如果說對城市發展特征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尚可以通過教師的個人講解來解決學生的困惑,那么對各時期城市建設的評價和自我工程實踐則需要學生完成“從學到用”的華麗蛻變。對于理論的應用,課程組通過邀請設計院高工經驗交流、行業企業領導現身說法、大師講堂等方式全方位突破轉變難點。在他們的講述中,前輩們在專業領域中的踐行,領導們在博弈中的堅守,大師們在學科中的專研,都潛移默化地成為了課程思政的第三課堂,使思政內容內化于心。
結合上文中所提出的課程圍繞“城市”主題,突出“大工匠精神”的城市發展與規劃史課程思政目標,我們按照一二三課堂教學設計思路,從線上導學開始,由“城市”釋名入手,再通過線下討論過渡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價值引導上,最后于線下上升到行動實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培養全過程的教學設計,并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實施。
城市發展與規劃史的知識目標是圍繞“城市”這個主題,因此就能以城市是什么為引,展開簡單知識的學習。為激發學生對城市建設的熱情和對職業的認可,課程以視頻任務為驅動力,用優秀紀錄片為學生展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再通過課程知識視頻詳細講解中西方古代和現代城市含義。視頻學習的最后留給學生一道思考題,引導學生從“什么是城市”的初級認知進階到“你心中的城市”的深入思考。
第一課堂的思考題成為了線下課堂的引子,教師在課堂討論中,梳理現代城市建設的規劃思想,結合城市建設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合理理解規劃思想的價值衡量和精神追求。第二課堂的教學促進學生去發現、思考城市建設發展中內涵特征的演變,并融合規劃工程實踐理解現代城市的特征。這一環節的教學幫助學生清晰認識到“你心中的城市”與現今城市之間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并融合課程思政目標,提出“未來城市將如何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在未來城市問題的回答中,為更好地引導學生從“自我”城市到“人民”城市的轉變,課程組將城市建設領導論壇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引入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城市規劃價值取向。這一點在學生的課后習題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學生在線上的回答中,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方面的出現頻率達62.5%,更有學生直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解答。在眾多答案中,教師選擇了某位學生的“以人為中心”的答案進行課堂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應改為“人民”二字更為貼切。顯然,從“人”為中心到“人民”為中心,是學生政治站位提高的最好表現。
在“一圍繞兩貫穿三結合”的課程思政育人新格局下,“一二三”課堂教學新模式取得了積極的正效應。“一二三”教學新模式依據學生認知規律,將知識點從易至難合理分配至各個課堂,達到重點、難點個個擊破的目的。同時,新模式轉變了單一課堂帶來的學習惰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的獲得感也逐漸增強。根據2016級~2019級連續四年的學生考試數據顯示,學生卷面及格率從原有的61.36%上升至92%,充分說明大部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較好(見表1)。同時,對于需要“踮踮腳”的復雜綜合性題目,得分率也逐步擴大,卷面優秀率從低于10%上升至33.33%,平均成績年均增長26.76%。

表1 城市發展與規劃史課程近四年成績分析
學生在專業理論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如全國高等院校大學生鄉村規劃競賽,課程組指導學生以城鎮文化傳承為主題的報告獲得佳作獎;指導學生主持國家級創新創業項目2項、省級項目2項;指導學生參與國家、省級學科設計類競賽獲獎20余項。學生對規劃設計的追求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充分體現了《城市發展與規劃史》課程思政和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良好效果。
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本課程的教學特色逐漸形成,對教師、行業的影響力也不斷提高。通過課程思政,既培養了學生,也提高了教師,團隊成員獲得省級教學能手、校級優秀教師、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不僅教師在教學中成長,團隊的優秀經驗也在2020年和2021年湖南省城鄉規劃教育委員會年會中進行了宣講,得到了行業內的充分肯定和認可。
城市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講好城市的歷史,弘揚城市建設的“工匠精神”,是本課程所有教師的責任。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團隊凝練出“一圍繞兩貫穿三結合”的育人模式,運用獨特的“一二三”課堂,達到知識入腦、設計入行、思政入心的教學目的。課程在育人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與路徑,希望為城市規劃專業的課程思政改革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