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慶雨 浙江省中醫院

“醫生,我想做個毒物檢測。”急診室里,一位姑娘剛進門就來了這么一句。當天值班的急診醫生頓感好奇,趕緊問清緣由,姑娘說她媽媽(孫阿姨)半個月前被自家農村養的貓咬傷,之后發現那只貓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亡了。

“我媽媽被貓咬傷后馬上去打了狂犬疫苗,但是之后還是出現了一吃東西就吐的情況,同時還發低燒、沒有力氣、頭暈!”姑娘焦急地解釋著,“我們一家人都認為貓是中毒死掉的,媽媽被貓咬傷以后也可能中毒了,在老家醫院做了一些檢查,可是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所以來這里想做一個毒物檢測。”
聽著這一段故事,醫生也看完了孫阿姨的所有檢驗檢查報告,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血小板明顯減少,尿常規提示有蛋白尿、隱血、腎功能不全。檢查雖不完善,但已經提示病情并不簡單。
急診醫學科經過討論、會診后認為:孫阿姨存在感染,而不是藥物中毒,但感染的病原體不明,不排除貓爪熱等特殊感染,并且病情有可能會進展成多臟器功能衰竭。為了解開謎團,孫阿姨急診住院,并做了基因二代測序檢查以明確病原體診斷。
住院第3天,謎團終于解開。孫阿姨的外周血的基因二代測序提示為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
新型布尼亞病毒又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以下簡稱為SFTSV),是2009年由我國學者首次從蜱蟲體內發現并報道的一種新型RNA病毒,可導致以發熱、血小板減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病死率高達6%~30%,預后差。SFTSV的來源和帶菌者仍然未知,但蜱蟲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傳播媒介,可在人群中通過血液接觸等進行傳播,但人—人傳播,潛伏期較蜱咬傷短,癥狀輕,早期診治預后良好。該病主要發生于林區、丘陵等地帶,多發于春、夏季節,潛伏期可能為1~2周。
查閱相關文獻,本例患者是國內首例貓咬傷致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者,國際上也僅有1例貓咬傷致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的相關報道:日本一婦女被貓咬傷后不幸病逝,尸檢發現是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導致的嚴重多臟器功能衰竭!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在國內只通過蜱蟲叮咬感染,也可能是貓感染了SFTSV,通過唾液從咬傷處傳染給患者,患者就是被病貓咬傷后感染上了SFTSV。盡管該貓沒有被明確診斷為病毒學上的SFTSV感染,但這些數據有力地支持了患者直接感染了病貓的SFTSV的假設。

感染SFTSV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難以與其他疾病鑒別,如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早期臨床資料提示,SFTSV臨床表現為發熱、胃腸道癥狀(包括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肌痛、口腔出血、局部淋巴結腫大,常見的癥狀還包括蛋白尿、血尿、頭暈、頭痛、寒戰。實驗室檢查結果常為乳酸脫氫酶、轉氨酶升高,其次為血小板計數、淋巴細胞計數降低,丙氨高酸氨基轉移酶、肌酸激酶升高。
SFTSV的治療主要為支持治療,尚無特異性的抗病毒治療。支持治療包括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輸入新鮮冰凍血漿和血小板,但效果有限。抗生素可預防或治療繼發性細菌感染,特別是有蜱蟲叮咬史的患者。研究顯示,替加環素或新喹諾酮類可預防蜱蟲叮咬傳播的細菌性感染,此類抗生素的益處除了殺菌或抑菌作用外,還能抑制機體炎性反應。
目前尚無預防SFTSV感染的疫苗,主要預防措施是防止蜱蟲暴露或叮咬,避免接觸SFTSV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醫務人員或確診患者的接觸者均需進行基本的個人防護,包括手套、面罩以及眼和皮膚的保護;流行季節時人群防護包括噴灑殺蟲劑、穿長袖衣服、盡可能避免進入疫區等。
針對孫阿姨的病情,急診醫師團隊繼續給予喹諾酮類抗生素抗感染、保護臟器功能等對癥處理,以及隔離治療,后轉往感染科繼續治療。治療后恢復情況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