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路陽 主任醫師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冬日里大家喜歡睡前泡泡腳暖暖身,用熱水舒緩腿腳的酸和累,順帶“調理調理身體”。但泡腳有講究,泡得好事半功倍,泡得不好會泡出其他問題。
50多歲的吳先生是一位網約車司機。每天近十個小時的工作之后,常常感覺到雙腳麻木、酸脹。
孝順的兒女特地給他買了泡腳桶。近一個月,吳先生回到家后就會美美地泡上半個小時,“沒泡到足部發紅,我都覺得沒到位。”可漸漸地,吳先生發現自己的腿上有些異樣:泡腳后發紅的皮膚并沒有如常褪去,而是像被“焊”在了腿上。
微紅的皮膚不痛不癢,他并沒有放在心上。可沒想到,近日,“紅皮膚”不僅越來越深,周圍的皮膚還十分瘙癢,涂了藥膏也絲毫沒有效果。這讓他總忍不住去抓,十分影響行車安全。
不堪其擾的吳先生,趕緊到皮膚科就診,卻被告知像他這樣的問題可能根源不在皮膚而很有可能在血管里,建議轉科到血管外科就診。
在醫院血管外科醫生的門診里,吳先生碰到了同樣因為泡腳前來就診的楊爺爺。楊爺爺患靜脈曲張有10多年,雖然斷斷續續來醫院就診,但一聽“要做手術”,就害怕地連連拒絕。
近日,楊爺爺偶然聽朋友說用紅花等中藥材加入熱水中泡腳可以活血,突然想到醫生曾說靜脈曲張是因為血管淤積導致的,便開始每天在家用中藥泡腳。
半個月之后,他并沒有感覺自己的靜脈曲張有好轉的跡象,反而發現右小腿皮膚愈發的發紅發暗,越來越腫,而且瘙癢難耐,更讓他擔心的是腳上發生破潰,還留下一塊塊“黑斑”。
令人意外的是,據血管外科的醫生介紹,像吳先生和楊爺爺這樣因泡腳而就診的患者并不是個例。他們其實都是靜脈曲張患者,以腿部皮炎、皮膚色素沉著為典型特性。其中很多人都表示喜歡冬天熱水泡腳,有的甚至堅持了五六年,直到出現相應的癥狀才后悔不已。

“靜脈曲張是血液動力學改變所致。靜脈本來是要將血流輸送回心臟的,但由于阻止血液返流的靜脈瓣膜被破壞了,導致血液倒流回到了下肢。”
如吳先生這樣的患者,最初沒有不適感,一段時間后,可能會出現腿部抽筋、腿酸等癥狀。下肢的保暖對靜脈曲張患者來說也很重要,但不能過熱或過冷,否則會對淺表靜脈壁造成損傷,使之變得更薄弱。
熱水泡腳雖然增加了血液循環,但同時也擴張了血管,血管擴張過度,血管里血液淤積的時間與量反而更久更多,這樣會加重靜脈曲張。所以,用泡腳改善靜脈曲張,實際上并不可靠。
所以,患有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下肢動脈閉塞、足癬濕疹等皮膚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心衰伴有水腫的患者一定要控制泡腳的時間和溫度,避免加重病情。
下肢靜脈曲張除了“蚯蚓腿”,還會導致皮炎、皮疹、皮膚色素沉著,繼而出現皮膚破潰、慢性潰瘍、感染等問題,且經久不愈。
若出現以下下肢靜脈曲張的5大典型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避免病癥進一步發展,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癢:主要表現為下肢局部刺癢。下肢靜脈曲張會使血液回流出現障礙,導致局部組織細胞缺血、缺氧,產生的5-羥色胺會引發皮膚瘙癢。此外,血流不暢還會造成新陳代謝障礙,細胞分解的毒素會刺激血管、神經,使人瘙癢。病情嚴重時,下肢局部皮膚還會出現皮炎或濕疹,使刺癢加重,甚至無法忍受。
疼:具體表現為小腿抽筋。下肢血液循環不暢,使下肢靜脈淤血、組織輕度水腫,代謝產物堆積會刺激神經異常放電發生痙攣,導致抽筋。
沉:行走一段時間后,會出現腿肚子發沉、發脹的感覺,往往是晨輕暮重。這也是下肢血液回流不暢導致的,有時還會造成小腿,特別是踝部皮膚水腫。
硬:表現為皮膚脫屑、色素沉著、皮膚失去彈性變硬。下肢靜脈曲張使血液淤積過多,靜脈壓力明顯增高。一部分血液成分滲透至血管外的皮膚及皮下組織,造成局部皮膚發紅、變紫,直至發黑(血中鐵元素沉積),皮膚失去彈性而變硬。
爛:表現為小腿皮膚發黑,甚至出現長期不愈合的潰瘍,俗稱“老爛腿”。這是由于靜脈曲張遷延反復,導致下肢靜脈內形成高壓而淤血,皮膚營養不良。此時除了有感染風險,還可能發生癌變,所以必須手術。靜脈曲張跟職業有一定的關聯性,久坐、久站、重體力勞動,都會導致下肢血液回流困難,引起靜脈內壓力升高而誘發該病。
司機、廚師、教師、理發師等都是該病高發人群。大家在生活中應避免久站或久坐,多做足背伸直屈曲動作,每隔一段時間起身跺跺腳、動動腳指頭,或是坐在凳子上抖一抖、晃一晃腿。當出現腿部皮膚瘙癢、久不愈合,要警惕靜脈曲張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