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靜靜 浙江骨傷醫院
王奶奶70多歲了,買菜、做飯、跳廣場舞樣樣在行。前幾天不小心摔了一跤,做了手術。手術很順利,王奶奶精神、胃口恢復得都不錯。術后第三天,醫生讓她起來活動活動,教她鍛煉,奶奶的頭卻搖得像撥浪鼓一樣:“太痛了,我可動不起來。”醫生、護士還有王奶奶家人都搞不明白,平時精干的奶奶,怎么突然失能了呢?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經過多學科會診后,醫生懷疑王奶奶得了恐動癥。

1990年,國外學者古里提出了恐動癥的概念,是指患者把對疼痛的感知覺夸大,疼痛信念災難化,從而對疼痛或傷害過度恐懼,并將注意力轉移到疼痛刺激上,導致其關注范圍局限,疼痛敏感性增加;同時對運動產生抵觸心理,回避甚至避免活動,是一種因為疼痛而產生對活動非理性、過度恐懼的心理行為。隨著對運動的恐懼感增強,不少患者陷入“疼痛→災難性思維→恐懼→回避→運動功能減退→疼痛”的惡性循環。
恐動癥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發病率較高,但是臨床中像王奶奶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恐動癥可改變患者對身體運動的認知和行為,出現像王奶奶這樣“失能”的現象。患者因疼痛而恐懼運動,導致康復鍛煉不及時、不到位,進而影響出院準備情況和手術效果,出院后會出現術后并發癥、肌肉萎縮、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因為畏懼功能康復鍛煉及日常活動,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甚至會導致廢用綜合征及更高水平的能力喪失,如功能性殘疾。
疼痛程度、患者的自我效能是主要影響因素,“身體會說話”的傳統觀念也是次要影響因素,三者共同作用,未能及時干預,最終形成抑郁和災難化認知,進而出現恐動癥。
一般情況下,患者受到疼痛刺激時會做出兩種反應,正向情緒的患者會產生積極反應,將疼痛視為正常的生理反應,努力克服疼痛所產生的不適而堅持功能鍛煉;而負性情緒的患者會將疼痛感知擴大化,即當運動出現疼痛時,把功能鍛煉視為加重疼痛的潛在威脅,同時將注意力集中在疼痛刺激上,導致其疼痛敏感性增加,從而對功能鍛煉產生抵觸甚至逃避心理,最終出現恐動癥。恐懼—回避信念越強,恐動程度就越高。
恐動癥患病人群其實并不少。那究竟如何判斷有沒有罹患恐動癥呢,用評分表來測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