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特約作者張倩記者別致

萬州區百安壩街道,富民花園小區的中央公園成為居民休閑好去處。圖/冉孟軍
前不久,在外務工的萬州區市民牟先生再次回到百安壩街道富民花園小區時,感到了不一樣的溫馨:“我曾經在這里住了20多年,現在感覺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原來,近兩年,富民花園小區大刀闊斧拆除違法建筑,實施小區道路“白改黑”工程,大面積提升綠化水平,新增一批停車位和便民設施……小區環境衛生、生活秩序發生了根本轉變,干群關系也從原來的“尷尬”變成了“融洽”。
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的微小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產生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這就是“蝴蝶效應”,對應到基層黨建工作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基層黨組織聯系群眾最緊密、服務群眾最直接。如何把基層黨建工作做深做實?近年來,萬州區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以“微”聚力,探索聚焦事微、人微、功微“三微”工作法,一筆一劃、工工整整寫好基層黨建這篇“大文章”。
清晨,萬州區龍沙鎮紅鶴村,天剛蒙蒙亮,7組村民李德萬便同往常一樣,拿著工具打理他的蜂箱。
“把蜂蜜搖出來,好拿給李書記他們幫忙賣。”年逾八旬的李德萬滿臉喜悅。
前不久,李德萬在“院落主題日”上將蜂蜜滯銷的事隨口告訴了紅鶴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德華。沒想到,李德華與駐村工作隊隊員給他當起了免費推銷員。如今銷路不愁,李德萬這“甜蜜事業”越干越有勁頭。
這是萬州區辦好群眾最關注、最直接、最現實的“關鍵小事”的一個縮影。
2022年以來,萬州區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推行“院落主題日”制度,組織區領導及區級部門、鄉鎮領導、駐鄉駐村干部等力量,每月下沉院落現場辦公,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形成“村民需要、院落商討、村組干部吹哨、鄉鎮部門報到、領導定期督導”的院落微治理機制。全區共劃分4333個院落,以“一個支部或一個黨小組一個院落”單建、“一個支部或一個黨小組多個院落”聯建方式,推動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向院落延伸。
“院落主題日”重點聚焦“共商發展議題、共解治理難題、共享幸福民生”等主題,及時向群眾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在幫助村“兩委”厘清發展思路,制訂完善發展規劃,共商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對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萬州區,不少鄉鎮在“院落主題日”陣地基礎上,建立了院落公約、院落治理積分管理等制度,搭建“村民議事廳”“民情茶室”“鄉賢評理室”等群眾自治載體,形成“有事大家議,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微治理新局面。
“院落主題日”是萬州區針對農村地區,依托院落這個百姓最熟悉最親近的微小單元探索出的基層善治之道。
事實上,早在2019年,萬州區就以社區樓棟為單元,探索建立城市“樓棟工作日”機制:樓棟長、社區干部每個工作日到樓棟走訪,街道班子成員定期走訪對口聯系社區和網格,包片區領導統籌力量每月召開一次樓棟現場辦公會,聽取社情民意,建立問題清單,形成解決方案,探索建立起“社區引導居民自辦私事、居民自治主辦小事、區相關部門和街道聯辦大事、包片聯系區領導督辦難事”的“四事四辦”制度,根據事項屬性、難易程度,分級分類解決群眾訴求。
“他們都穿著紅馬甲,經常推我出來曬曬太陽,空了就給我擺‘龍門陣’,一擺就是一個多小時,有一次走的時候還送給我一條紅絲帶,喊我有什么需要就掛在門口,真是太貼心了。”萬州區雙河口街道螺螄包社區空巢老人楊奶奶,提起社區黨員志愿者對自己的關心感動不已。
螺螄包社區建于1999年,存在社區居民困難群眾多、空巢老人多、孤寡老人多“三多”問題。
為切實解決這些老人的后顧之憂,社區黨委決定,為每位老人制作一條紅絲帶,作為老人們遇到突發事件時,掛在窗臺呼救的“信號帶”。社區黨員干部群眾,看到陽臺上掛出紅絲帶后,必須第一時間告訴社區居委會或主動到居民家中查看。由此,社區黨委拉開了“紅絲帶”基層治理模式的序幕。
小小紅絲帶,一頭連接黨心,一頭連接民心。除了為一些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幫助外,“紅絲帶”黨員志愿者還時常組織或參加社區舉辦的活動。
“在很多節假日的活動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螺螄包社區黨委書記李建碧說,每次社區組織活動時,志愿者總是主動參加——或與老人聊天,或為老人端茶倒水,或陪老人看電視……截至目前,“紅絲帶”黨員志愿者隊伍已發展到了100余人,服務轄區老人5000余人次。
“黨組織的服務對象沒有職業貴賤之分,更無地位高低之別。”萬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每一名群眾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父老鄉親,都是我們全心全意服務的對象。”
近日,環衛工人冉大姐來到萬州區北濱大道一間崗亭休息,順便用隨身攜帶的杯子泡了一杯熱茶,犒勞忙碌了一上午的自己。
“有了驛站,冷了熱了累了渴了,就可以進來吹吹空調、歇歇腳、喝口熱水。”冉大姐說。
這個驛站是位于江南新區的城市黨群服務驛站,是為環衛工人、園林工人、市政維修工人、外賣配送員等戶外勞動者特意打造的溫馨家園,桌椅、空調、微波爐、飲水機、報刊書籍等一應俱全,是名副其實的“勞動者港灣”。
近年來,萬州區聚焦需要幫助的戶外群體,在110個城市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和17個城市廣場、主干道、面積較大的公共區域建立起城市黨群

萬州區恒合土家族鄉八一村,黨員干部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圖/冉孟軍
服務驛站。各街道黨工委組織黨員干部群眾300余人組建了100余支黨群志愿服務隊,每月在驛站開展一次宣講活動,發揮宣傳教育陣地功能。
長江萬州區大周鎮五土村段岸邊,幾只白鷺在水面上時起時落。劉照正一邊散步,一邊巡邏。
時間回到5年前,時任大周鎮五土村黨支部書記的劉照,擔任起了村級河長。
長江萬州區大周鎮段水網密布,除長江沿線水域,大大小小的支流、河溝加起來有12條。周邊村民祖祖輩輩沿岸而居、依水生活,監管治理難度大。
從大周下堰至大周西5公里的河段,是劉照管轄的范圍。無論多忙,他都堅持每周去巡河。
巡河過程中,最讓劉照頭疼的,是有人往河里亂倒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現象。“有本地村民,也有一些游客,見一次我就勸說一次。”劉照說。
劉照印制了幾份有關保護水環境的資料隨身攜帶,碰到不聽勸告的人,他便拿出來耐心解釋。
“大家生活變好了,對環境有了更高要求,都希望河水變清,閑暇之余能到河岸游玩。”劉照笑道,“丟垃圾、倒污水、在河邊洗車……這在以前,我一天至少要阻止10多起,如今基本上是看不到了。一些村民不僅支持我們工作,還自愿參與河岸環境保護,給亂扔垃圾的人‘上課’。”
1000多個日日夜夜、200余次巡河點滴,改變悄然發生。劉照被評為2020年度重慶“最美護河員”,五土村這個曾經的小漁村也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文明村鎮、重慶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村。
“從微小發力,在微處建功,日積月累方成民生大計。”萬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這些年,萬州區積極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干事創業觀念,服務群眾不求轟轟烈烈,但務必踏踏實實,從小處做起,從小事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