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耀青
黨的二十大把堅持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作為黨的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寫入黨章,要求全黨必須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培養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培養和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從組織上保證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貫徹落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
建強戰斗堡壘。深化農村黨建提升、城市黨建引領、模范機關創建、國企黨建提質、高校黨建創新、“兩新”黨建攻堅“六項行動”,推進實施全市基層黨建“百千萬”示范培育計劃,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推動全區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深化“互聯網+黨建”,總結推廣“紅色物業”“候鳥”黨支部等經驗做法,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
建優組織體系。落實鎮街黨的基層委員會和村(社區)黨組織統一領導本地區基層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要求,理順區屬國有企業、中小學校、行業協會、學會、商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完善黨建帶群建體制機制,深化組織一體設置、陣地一體建設、制度一體完善、工作一體謀劃、活動一體開展、成果一體展示“六個一體”的工作機制,構建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建好黨員隊伍。實施紅巖先鋒工程,強化黨性鍛煉、宗旨意識、黨史教育,引導黨員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強化平臺搭建、組織動員、宣傳激勵,做好黨員干部輪訓、黨員戶掛牌、承諾踐諾和設崗定責等工作;強化基礎工作、薄弱環節、問題短板,審慎合規發展黨員,抓好國有企業轉隸移交黨員、“農轉城”黨員、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服務,嚴肅穩妥處置不合格黨員,保持黨員隊伍先進性和純潔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
樹正用人導向。落實新時代好干部標準,樹立激勵優先、統籌兼顧的用人導向,做深做實干部政治素質考察,嚴格把好政治關、廉潔關,選優配強區管領導班子,統籌用好各年齡段、各領域干部,讓干部工作規矩看得見、結果看得懂。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在重點項目建設等急難險重工作一線考察識別干部,讓有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優秀者優先。
樹立培養方向。強化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落實好新時代基層干部主題培訓行動計劃,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健全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常態化工作機制,把到基層和艱苦地區鍛煉成長作為年輕干部培養的重要途徑,優化干部隊伍年齡、專業、性別、黨派等結構。
樹好管理指向。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強化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具體措施,執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貫徹《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規定》,激勵干部敢于擔當、積極作為。加強對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經常性監督,落實談心談話、個人有關事項報告、組織函詢等制度,強化“八小時”以外的監督,提高選人用人專項檢查的質量,增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年輕干部監督的實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拓寬引進渠道。圍繞萬盛經開區發展目標定位,突出“1+3”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接續實施“招商+引才”捆綁行動,探索實施“溱州英才”集聚工程,動態發布人才需求清單,健全柔性引才、彈性管理、個性服務機制,制定高端人才引進專項,力爭吸收、引進、留住更多更高水平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拓展培育空間。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持續實施人才素質提升工程,辦好各類人才專題培訓班,深化校企人才開放合作,加快構建“一區兩工程三中心N平臺”創新平臺體系,通過搭建工作室等載體支持鼓勵勞模、名師、名醫、高技能人才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讓人才培養實現薪火相傳。
拓優聚才環境。落實黨管人才主體責任、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機制,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落實區屬國有重點企業、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統籌用好人才引育激勵各類政策,做細做實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服務保障工作,以良好的人才生態推動建成現代制造業人才、體旅融合人才、“候鳥”人才、優秀青年人才的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