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紹軍
隨著都市人群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的增加,慢性肌肉勞損、頸肩腰腿痛、肩周炎、骨關節疾病呈現年輕化、擴大化趨勢。電腦肩、鍵盤手、網球肘、高跟鞋膝痛等“時尚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而健身鍛煉方式不對,哪怕六塊腹肌上身,依然可能受到損傷。
現代生活中,無論是愛健身的小伙子還是職業運動員,普遍存在一個認知誤區,以為練出兩塊胸肌、六塊腹肌等就意味著身體好、不受傷。其實不然。鍛煉不得法,腰傷還是很容易發生的。這是因為雖然身體外圍的肌肉發達了,但深層的肌肉卻很可能還較薄弱,處于“外強中干”狀態。不少中青年會在健身訓練時誤入歧途,片面追求外圍肌肉強壯有力;而備受女性青睞的瑜伽,看似動作柔緩安全,但已有一些身體損傷的患者很容易在挑戰肢體極限幅度時,使得傷痛加重。
要想強身健體、病痛損傷難入侵,就應有意識地訓練身體深層的穩定肌。比如肩關節的肩袖、膝關節的股內側斜肌、髖關節的臀中肌的后部,都被認為是局部穩定肌,對關節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而腰椎最重要的穩定肌是腹橫肌和多裂肌,頸椎的穩定肌包括頸長肌、頭長肌、多裂肌等。只有讓肌肉穩定系數提高,在日常生活意外中以及運動事故中,才能真正降低腰、背、頸的損傷風險。
頸肩腰腿痛是常見病癥,人在一生中很難完全避免它的“造訪”。頸痛、下背痛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就是使用不當或過度使用,從而導致肌肉疼痛。其他原因還包括直接受傷、年老引發的退化性變化,以及發生在年輕運動員身上的壓力性骨折等。由于頸肩腰腿痛臨床表現多樣、病理機制復雜,所以治療棘手,復發率很高。目前治療方法繁多,主要包括藥物、牽引、理療、推拿和手術等,但無論哪種治療都應當結合運動功能鍛煉,才能使療效持久,減少或避免復發。
在骨科最常見的退變性疾病中,大多數患者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即疼痛在休息后緩解而運動后加重。這提示在運動中可能存在關節不穩、應力分布不均等情況。由于組織不能承受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負荷導致了微型創傷,反復的微型創傷累積后超過了組織修復的速度,就會發生組織的退變和疼痛。這類情況必須因人而異,通過評估后制定合適的防復發訓練方案。

以慢性頸腰疼痛為例,我國傳統康復技術如牽引、推拿、按摩等,實際操作時很多憑借治療者的個人經驗,缺乏系統化、規范化,未能從“經驗型”過渡到“科學型”。同時,以上往往過多強調手法等被動治療技術,由于缺乏對人體自身運動系統的調整和訓練,療效通常欠佳,而且不持久。
步人中年后,最重要的改變包括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減退、穩定肌力量和耐力降低等。有些人活動時會感覺關節痛,其實是關節局部穩定性下降所致,主要原因包括局部穩定肌的萎縮及其與整體運動肌之間的協調紊亂。有專家正嘗試通過開展懸吊運動康復訓練,恢復人體肌力、耐力及心血管功能。
目前對頸肩腰腿痛患者采取相應的運動治療,已經成為國際推崇的重要新方法。主要目標是維持脊柱穩定,恢復肌肉正常功能,從病因上解決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研究也顯示,新興技術如懸吊運動康復方法等,治療的遠期效果相對傳統治療有明顯優勢。
對慢性腰痛、下背痛,我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流行率和經濟賬,但這類疾病都是相仿的,借鑒歐美國家發病率,很能看出些端倪。在發達國家,這類疾病的終生流行率通常為50%-70%,年發生率為5%。90%的急性下背痛不經治療在6~12周內自行恢復,但復發率較高。據估計,全部下背痛患者中7%~11%可轉為慢性下背痛,持續疼痛時間超過12周。有資料說,美國每年因慢性腰痛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德國每年的損失也超過200億歐元。
打坐和深呼吸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法,在早晨或傍晚,選擇一個較安靜的地方,采用盤坐式,閉上雙眼,集中精力,進入較深的意識狀態,其效果和背痛理療一樣好。此外,為了防止背痛,要記得糾正坐姿、走姿、睡姿,讓自己的動作隨時都保持筆直優雅。你還可以通過經常按摩的方式,刺激穴位,打通經脈來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