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細菌性疾病
1.大腸桿菌病
患病初期,孔雀表現為食欲缺乏,精神萎靡,羽毛松亂,排綠色或黃白色的稀便。發病中期,孔雀頭部開始腫大,眼睛出現單側或雙側腫脹及閉目流淚的現象,后逐漸發展為呼吸困難、兩眼失明,最終導致不飲不食、消瘦而死。剖檢時,切開眼部可見內含黃白色豆腐渣樣的物質,眼球外層被一層渾濁的淡白色膜,喉部可見黃色干酪樣的滲出物;心包積液,心包膜變厚;氣囊表面滲出膿狀或淡黃色干酪樣物質。
預防大腸桿菌病應注意保持養殖環境干凈衛生,勤清潔籠舍、勤更換墊料。連續7天使用濃度為0.5%的癸甲溴氨溶液對環境連同孔雀一起消毒。當孔雀發生大腸桿菌病時,需將發病和疑似發病的孔雀與大群隔離,深埋或焚燒病死孔雀,將其糞便清理干凈,并用堆積生物熱發酵處理,用2%氫氧化鈉溶液對籠舍進行全面消毒。
治療大腸桿菌病要先用慶大霉素、氟苯尼考、阿米卡星、恩諾沙星等常用抗生素進行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取敏感藥進行治療。一般大腸桿菌對慶大霉素、環丙沙星等較敏感,可肌內注射慶大霉素,連續補充多維,并口服補液鹽,也可在飲水中添加頭孢噻肟鈉,同時用醋酸可的松滴眼,5~7天便可治愈。
2.沙門氏菌病
30日齡以內的雛孔雀易發該病,表現為排白色稀便、怕冷扎堆、肛門周圍羽毛容易被糞便糊住、發育緩慢等。剖檢可見肝臟腫大且表面有較多白色點狀壞死灶,腸道出現卡他性炎癥,脾臟充血或壞死,雛孔雀表現出卵黃吸收不良。
預防沙門氏菌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做好養殖場的消毒工作。因為沙門氏菌對常用的消毒劑都比較敏感,所以要經常使用消毒劑進行消毒。在孔雀出殼后3天內肌內注射頭孢喹肟或頭孢噻呋,預防效果更好。
治療沙門氏菌病常使用阿奇霉素、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頭孢噻呋、環丙沙星、氟苯尼考、多西環素、阿莫西林、恩諾沙星等抗生素,但最好在用藥前先進行藥敏試驗,然后再針對性地選擇敏感藥物。
3.巴氏桿菌病
發病孔雀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缺乏,呆立不動,眼結膜發紅,頻繁甩頭,口角流帶血色的黏液,羽毛松亂,肉髯和冠發紺,排灰白色、綠色或黃色稀便。剖檢可見全身充血,心包積液,肌胃和腺胃出血,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出血,肝臟呈棕黃色,表面分布大量灰白色點狀壞死灶,伴有腫大癥狀出現。
預防巴氏桿菌病主要是應減少飼養過程中產生的應激,如隨意更換飼料、籠舍內溫度劇烈變化和飼養密度過大等都容易產生應激,要防止。同時,要保持飼養環境的整潔。如果養殖場內出現零散病例,為了預防疾病擴散,應對未發病的孔雀緊急接種禽霍亂滅活菌苗進行群體免疫。
治療巴氏桿菌病可常投喂金霉素、四環素、桿菌肽、霍亂寧片等巴氏桿菌比較敏感的藥物,也可按照40毫克/公斤的劑量肌內注射磺胺二甲基嘧啶進行治療,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病毒性疾病
1.新城疫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危害性極大。發病孔雀主要癥狀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黏膜和漿膜出血,嗉囊內充滿積液,倒提時口中易流出較多酸臭黏液,下痢,排黃綠色糞便,成年孔雀不開屏、不上架,翅膀下垂,離群呆立,呼吸不暢等。剖檢可見喉頭、氣管黏膜、腺胃乳頭、肌胃角質層、腿肌等部位有明顯出血點。
新城疫傳染性強,且發病突然。生產中應以預防為主,做好疫苗免疫工作。7~10日齡雛孔雀皮下注射0.2毫升/羽新城疫油乳劑滅活苗,同時用新城疫IV系苗1.2倍量滴鼻、點眼;自60日齡開始,每2個月用新城疫IV系苗2倍量飲水,以提高孔雀群體抗體水平。
確認孔雀患新城疫后,必須盡快將其隔離治療。治療時,將清瘟敗毒散、支喉瘟或抗病毒中藥禽得康配合禽用信必妥按照每羽孔雀1克的量均勻拌入少量飼料中進行飼喂,每日1次,連喂5天。也可使用新城疫病毒卵黃抗體按照每羽2毫升的量給發病孔雀進行緊急免疫接種。
2.傳染性法氏囊病
該病春末夏初多發于30~50日齡雛孔雀。發病孔雀表現為縮頭、閉眼,伏地昏睡,精神萎靡,頸部羽毛豎起,食欲大減,飲水增多,糞便稀呈白色水樣。剖檢可見法氏囊體積倍增,囊外有淡黃色膠狀滲出物。嚴重時腿肌有片狀出血斑,腺胃和肌胃的交界處有帶狀出血。可通過接種疫苗進行預防,7~10日齡的雛孔雀皮下注射法氏囊油乳劑滅活苗0.4毫升/羽,之后分別于2周齡和4周齡用傳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飲水或滴鼻。患病孔雀可通過注射法氏囊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治療。
3.禽痘
雛孔雀易感禽痘且易引起死亡,成年孔雀病死率不高。患病孔雀的臨床癥狀主要為皮膚型和白喉型,有時兩種類型會同時存在。皮膚型在孔雀喙角與眼角皮膚上形成痘疹,白喉型會在口腔和咽喉部的黏膜上形成纖維素性、壞死性假膜。隨著疾病的發展,痘疹漸漸形成疣狀結節,結節開始較為濕潤,之后變得干燥,外觀則從圓形變成不規則形,皮膚變得粗糙,呈暗棕色。
禽痘的預防需要在孔雀雛期做好禽痘疫苗的接種,同時還要做好飼養籠舍的消毒,消滅蚊、虱等傳播媒介。目前禽痘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可用對癥療法緩解患病孔雀癥狀,并著力提高孔雀抵抗力。對于偶爾發生皮膚型痘疹的個體,應盡快隔離,并用2%的硼酸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患處,潤濕痂皮,并將痂皮小心剝離,然后在傷口上涂碘酊或紫藥水等。
4.馬立克氏病
育成和產蛋前的孔雀最易感染馬立克氏病,主要發生于夏季和秋季。患病孔雀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站立不穩、逐漸消瘦,有仰頭和扭頭現象發生。嚴重者臥地不起,站立則呈“大劈叉”姿態。
預防馬立克氏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免疫接種,于雛孔雀出殼2小時內注射疫苗。飼養過程中要定期清掃籠舍糞便,嚴格消毒,控制養殖密度,保證飼料中有足量的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種蛋孵化要嚴格遵守孵化操作要求,對孵化器認真清理和消毒。
沒有特效藥物治療馬立克氏病,對確診的孔雀應立即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做好養殖場封鎖隔離工作。在封鎖期間停止一切孔雀調運行為,同時對全群進行嚴格檢疫,凈化孔雀群體。
三、寄生蟲病
1.組織滴蟲病
2~4月齡的孔雀容易感染該病。發病孔雀主要表現為頭部略呈黑色,體溫升高,糞便呈黃綠色泡沫樣且伴有少量血絲,逐漸消瘦。剖檢可見盲腸腫大,呈臘腸樣,盲腸底端漿膜有明顯出血現象;肝臟腫大,表面分布有圓形或不規則形黃色“紐扣”狀的凹陷潰瘍灶。
預防組織滴蟲病需要做好孔雀籠舍環境衛生工作,每天清理糞便并將其進行無害化處理,場內用具要使用2%~3%的氫氧化鈉溶液消毒。
在患組織滴蟲病的孔雀盲腸內常常可以檢出異刺線蟲蟲卵或蟲體,組織滴蟲和異刺線蟲易共同感染。因此,治療該病時,要在使用甲硝唑及呋喃唑酮殺滅體內組織滴蟲的同時配合使用左旋咪唑,驅除組織滴蟲的寄主異刺線蟲。為了避免甲硝唑對孔雀肝臟、腎臟、神經系統等產生毒副作用,要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多種維生素和蛋氨酸等。
2.球蟲病
2月齡以內的孔雀容易感染該病。發病孔雀表現為精神不振,飲欲增強,食欲減退,閉目呆立,翅膀下垂,排淡黃色稀便,偶有血便發生。剖檢可見小腸黏膜出血,腸腔內充滿紅褐色內容物,表現為壞死性腸炎,盲腸腫大且充滿暗紅色血塊;盲腸壁呈纖維素性變厚或發生脫落。
球蟲病的預防主要靠科學的飼養管理,每年春、秋兩季各進行1次預防性驅蟲。飼養過程中要及時將場內糞便清除干凈。還要根據驅蟲效果選擇適宜的抗蟲藥,不同類的抗球蟲藥需交替使用。
治療球蟲病,可用磺胺喹沙啉和鹽酸氨丙啉聯合用藥,或者使用磺胺丙氯拉嗪鈉拌料投喂,同時使用電解多維飲水,一般7天即可控制病情。為了避免球蟲產生抗藥性而影響治療效果,養殖場應根據發病實際情況和用藥史,科學合理地用藥或聯合用藥。為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治療過程中還需配合使用抗生素,飼料中也需添加適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K及復合維生素B等,以提高孔雀的抗病能力。
(轉載自《特種經濟動植物》,湖南省常寧市畜牧水產事務中心? ?胡寶林? ?郵編:42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