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賓德,陳旦花
(武威職業學院,甘肅 武威 733000)
2013年,德國政府宣布將工業4.0納入國家戰略。2015年,我國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要求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而制造業的智能化是我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重要途徑,對于挖掘全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國家正在積極推動勞動力和產業的“雙轉移”發展戰略,因此需要更多與產業結構發展相適應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化產教融合,開展校企合作”。后續很長一段時間內,職業教育將是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器,如何創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新機制,在高校應用轉型過程中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此,針對職業教育發展中面臨的校企合作困境,展開深入研究分析,以智能制造類專業為例,明確專業發展方向,通過現狀分析指出專業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把握專業發展的思路,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工作要點,為我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可借鑒的范式。
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雖獲得可喜的發展成就,但是大部分高職院校將育人工作更多局限在校內教學環節,選擇單一主體運作模式,在整個專業建設方面缺乏多元性,使得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需求相脫離,辦學資源不足與人才培養高成本相矛盾等問題普遍存在,整個專業建設陷入逆發展的困境[1]。為更快擺脫困境危機,大多數高職院校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然而,模式層面的創新并沒有真正觸及到辦學體制的核心,各項改革措施缺乏系統性,單一主體模式的培養并沒有完全被根除,人才培養仍舊難以與當前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相適應。同時,校企合作還處在探索階段,缺乏實效性、穩定性。鑒于此,構建校企雙主體協同創新育人新機制,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顯得尤為重要。
近30年的發展,國內制造業憑借著低成本優勢而迅速成為世界制造的中心,然而此種模式面臨的最大弊端就是制造業整體處在低端領域,核心技術創新力量嚴重不足,尤其是2018年以后,我國制造業不再具有人力資源供應的絕對優勢,用工短缺以及高成本等現狀嚴重削弱了我國制造業在國際領域的競爭實力。在制造業朝著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與突破的過程中,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機器換人”的局面具有強大的市場發展空間,部分地區相繼推出與此相關的產業政策與行動計劃,為更好地服務制造業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做好人才培養勢在必行[2]。然而,傳統單一模式的職業教育很難與新時代發展相適應,整體來看,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面臨如下難題:
(1)缺乏完善的育人機制。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實現高職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現階段,雖然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獲得了良好的開端,但是并未構建合理、長效的工作機制,探究完善協同育人機制,仍然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2)育人資源不能很好地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伴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入推進,智能制造新技術應運而生,而學校受限于教育資源不足等因素,難以與時俱進,教學設備相對落后,學校師資隊伍適應新技術的程度往往比企業人員慢很多。
(3)人才培養規格不能滿足產業崗位的需求。在國內制造業朝著智能化方向尋求發展與轉變的過程中,原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難以與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相適應。
為深入實施校企雙主體協同創新育人新機制,利用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在解讀國家對職業教育政策的前提下,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導向下,秉承“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核心,以滿足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為導向,從根本上提高社會貢獻度”的原則,全方位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3]。根據智能制造類行業的需求,凝練各專業的特色,優化師資結構,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發展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專業,力爭能夠實現智能制造類專業與國際接軌,提升協同育人平臺的競爭力與影響力。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由企業、學校、行業組成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升級與改革過程中,積極構建行業、企業和學校多方參與的職業教育模式,培養更多具有良好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的高技術人才,推動校內生產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的完美結合,開發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新型人力資源。同時,新機制的構建,新模式的運行,對省內其他同類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給予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對推動本省經濟持續發展、提高人員就業競爭力以及促進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等意義重大。
在專業發展背景下,推動政校行企協同作用的董事會工作模式,將協同育人與校企合作進行等級劃分,推動多方創新要素的發展與融合。第一,初級合作。選任兼職教師,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在訂單式培養、專業課程開發和學生頂崗實習等層面完成合作。第二,中級合作。構建雙主體二級產業學院,推動辦學主體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與實施。第三,高級合作。構建技術研發中心、協同創新機構等產學研創聯合體,將行業和學校戰略合作深入推進。
(1)基于區域產業發展以及核心崗位群,構建新型的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科教學體系[4]。由省內高端裝備企業的調研資料表明,把握合理的培養目標,建設與崗位要求相適合的培養標準,積極開展可持續發展的課程建設,很有現實必要。優先選擇邊學邊做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參與學習與實踐的熱情,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2)開發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協力制定科學的課程標準。選定5~10門的“智能制造”核心課程,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規律來安排教學任務與學習過程。實施一體化教學,關注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職業性,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效。基于崗位要求合理安排課程建設,經兼、專職教師協力完成校內外專業教學任務。
(3)推進全新教學方法改革,實現“理實結合,學做合一”。將學習與職業聯系起來,構建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專業知識要點以及職業技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環境的熏陶下,實現個人能力、素養的發展與培養。同時,在實踐教學環節,做好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養成優良職業發展素養的綜合性人才。
(1)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學生文化素養。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文化素養。以家庭、社會公德、法制教育為基礎,以“樂業、勤業、敬業”教育為主線,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中心,富有成效地開展以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與訓練為抓手的職業道德教育,不僅造就了良好的校風、校紀和校貌,贏得了師生與社會各界的贊譽,而且為學生上崗就業履行良好的職業行為規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改革。基于現代學徒制以及訂單式培養等模式,發展“2+1”以及現代學徒制等培養工作模式,推動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運行。充分利用“校中廠”“廠中校”,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實現途徑,如:“教學與工程項目交叉融合”“崗位核心技能導入,職業能力遞進,創新創業能力拓展”“實崗歷練,校企合育”等教學活動的實施。
(3)推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基于工學結合的理念,緊緊圍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利用翻轉課堂革命,推動教學全面實施,引導學生邊學邊練,在日常教學期間領會要點、掌握技能,獲得更好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同時,建設高水平、結構性教師團隊,做好教學評價體系等工作。
(4)開發課崗融通的“模塊化”課程,形成“基礎共享、核心融通、拓展互選”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宗旨,對接專業教學、企業技術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或真實生產任務為載體,按照“基礎共享、核心融通、拓展互選”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涵蓋崗位群所需專業技能的模塊化課程,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其后續步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奠定良好基礎。
依托匠心培育、平臺(講座、工作站)建設、內培外引和“三級(國家級、省級和校級)”進修4個基本工程,提升教師教學服務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技術產品研發能力和教學改革創新4種能力,打造滿足“三教”改革中模塊化課程和“1+X”技能等級證書培訓需求,以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求的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提升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專業教學研究、工程實踐開發和專業技術創新3種能力。
(1)打造博士、教授工作室,通過培養、引進和聘用相結合方式,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專兼職結合、掌握先進職教理論和技術前沿知識的 “雙師型”高水平師資隊伍,針對技術創新,與合作企業開展高質量的研究工作,取得業內具有良好應用價值的成果,進一步提升教學團隊整體建設水平。
(2)對接產業發展,建立高水平校內技術技能培養基地,開展校企“雙向”交流機制,不僅可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而且還能為在崗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多功能、開放共享的技術技能培訓基地,實施“雙元制”企業職工在崗成才計劃,一方面在校內加大研發人員的引進和培訓,另一方面建立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
(3)建設專業的應用技術服務團隊。在運用校內實驗室的基礎上,推動新技術和新項目的建設,增強教師科研實力,引進、培養具有高技術背景的專業人才,打造智能制造相關領域服務的教學團隊,促進科技創新以及成果轉換。需要明確的是,應用技術服務團隊由校外和校內兩部分組成,要做好校內研發團隊的培養和引人工作,還要做好高校、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等相關部門的人才柔性交流運行機制,在互利互惠、業績激勵等方面全面提升團隊的服務質量與服務效率[5]。
針對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從實際應用價值角度提出了構建校企雙主體協同創新育人新機制,可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同類院校,就如何創新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科學有效的樣本,為本區域內職業教育強化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范式;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督促檢查各職業院校,是否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法規,提供整體評估,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監督的作用;為其他高職院校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提供參考標準,實現學校與產業的有效對接,形成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為校企合作升華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