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放管服”是指政府部門通過制定政策法規,簡化審批程序、下放行政權力,降低企業準入門檻,推行公開公正監管,促進企業公平參與競爭,最大限度優化服務效能的重要舉措。通過“放管服”改革可以優化行政管理體制,提升行政效率和治理水平,通過減權限權,優化審批流程,可以激發市場活力,釋放內生動力。為掌握酒泉營商環境的現狀,本研究通過對酒泉市域內82家企業的問卷調查、12家重點企業的實地走訪,18 家政府部門的調查了解,在深入分析調研的基礎上,對酒泉市營商環境的現狀進行了研究。
近年來,酒泉市委市政府立足酒泉市域經濟發展和營商環境的實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下大力氣為企業減負松綁,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動真碰硬,使政務服務更加規范、便捷、高效,政務服務水平全面提升[1],營商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事中、事后監管效能持續優化,在全省公共服務質量監測和營商環境評價調查中,酒泉市均位列全省第二。
一是持續深化改革,營商環境逐步向好。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通過深入開展“三集中、三到位”政務服務改革,建立行政服務大廳,集中行政部門首席代表和行政工作人員在政務大廳窗口開展服務,全力打造“酒事快、泉好辦”服務品牌,全面落實服務事項全覆蓋、首席代表全負責、大廳之外無審批的要求,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目標,市行政服務中心入選第六批國家級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2]。
二是建立服務清單,數據共享有序推進。實行清單化管理,不斷加強對服務過程的管控,通過動態調整部門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基本形成了權責一致、高效運轉、分工合理、邊界清晰、覆蓋市、縣、鄉三級的1 392 項政務服務事項清單體系。重視大數據與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市級“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已經與國家和省級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互聯互通,申請國家共享數據接口132 個,省級共享數據接口108 個,實現了政務服務清單化、標準化、規范化[3]。
三是推行跨域通辦,審批流程持續優化。建立了審批服務“城鄉一體、市縣同權、跨域通辦”新模式,市縣兩級對95個全省通辦事項全部實現政務服務大廳辦理,并在省內率先推行“跨域通辦”服務模式,探索“跨域通辦”互信機制,先后與省外的上海寶山區、張家港市、昆山市、贛州市興國縣等8 個地區,省內的白銀、武威、金昌、張掖等7個市商定了跨域通辦協議;通過減時間、減環節、減材料,辦理事項審批時間大幅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 個工作日以內[4],申請要件齊全者最快可1小時辦結,3大類33 種經營范圍營業執照申領實現了“秒批”。大力推行減稅降費,僅2021年1—5月為企業降稅1.05億元、降費1 543 萬元,降低了企業生產性成本。工程建設審批流程不斷簡化,施工許可電子證照完成與省級系統對接,實現了省級系統辦理、市級系統出證、在線電子簽單的全無紙化流程。扎實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合并辦理項目規劃選址和用地預審,大幅壓減項目審批辦理時限;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不斷優化[5],線上審批全面推行,工改平臺運行良好。
根據第三方機構對全國296 個地級市的測評,全國城市營商環境200 強、城市軟環境100 強中酒泉市均榜上無名,由此可見,酒泉市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仍有較大空間,需要持續跟進優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放的效率不夠高。各行政機關在辦理行政事項過程中還存在著“審批加碼”“承諾打折”、“各自為政”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在全國統一的材料標準上隨意增加證明材料,一些承諾了審批時限的審批事項因各種原因無法按承諾時限完成,一些多部門協同辦理的審批事項未實現并聯審批,增加了企業和群眾辦理成本,影響了項目進度和辦理效率。例如,某個體門診申請辦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醫保刷卡定點單位,醫保局需要的資料大部分是市場監管局發證時要求提交的資料,存在各部門間數據不能共享,行政單位各自為政,重復要求提交資料才能進入審批程序的問題,影響了行政審批的效率。
二是管的權責不夠明晰。還存在有的行政機關多頭監管、交叉檢查、重復檢查,產生監管“錯位”“缺位”“越位”等問題,企業頻頻接受各級各部門來訪、參觀、監督檢查,特別是非生產性打擾過多,導致企業不堪其擾,甚至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嚴重影響;在監管層面,跨層級、跨部門聯合執法落實不到位,存在監管“真空”,甚至存在該管不管,放而脫管的現象[6];有的執法用法、解讀政策斷章取義、生搬硬套,對有利可圖的爭相監管、重復監管,對無利可圖的攬功推過、無人監管,有的部門對拿捏不準的企業經營事項僅僅根據自己的理解就層層加碼,指定相關部門出具前置手續,一方面無法律和政策依據,另一方面缺乏為民服務的情懷,而是秉持本位主義,存在要權不擔責的問題,影響了監管的效果。
三是服的廣度不夠寬。“互聯網+監管”系統建設進展緩慢,各部門配合銜接不暢通,數據更新迭代速度跟不上,信息化系統數據標準不統一,對一些功能相似的平臺系統清理整合不及時,仍然存在信息孤島、信息煙囪,部門之間還存在數據聯通不到位、更新不及時、時效性不強等問題。例如,婚姻登記的數據時效性會影響不動產登記和注銷業務的辦理結果;全市30 多個部門才提出9 項市縣同權事項,通辦覆蓋面很低;2021 年前半年,只有肅州區、玉門市、敦煌市推進了“好差評系統”向鄉村延伸,基本實現了以縣為單位的鄉鎮社區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全覆蓋。
四是幫的力度不大。還存在招商單位招商時夸大政策、過度承諾,項目落地時不愿擔責,推三阻四、幫辦不力,讓企業進退兩難;重點項目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不擔當、不作為,制造出很多“偽問題”“假命題”,甚至設置種種障礙,給企業幫倒忙;有的部門放大制約因素,曲解上級扶持優惠政策,存在先設障后“幫忙”等問題。
一是思想解放不夠。雖然表面看上去酒泉市政府部門行使的行政審批事項基本都是國家法律法規設定的,但認真分析研究,許多部門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導致在項目審批過程中仍然存在限制多、門檻高、審批繁等問題,在構建營商環境方面還存在著思維局限和被動服務的問題。
二是擔當意識不強。主動學習研究上級重要決策部署浮于面上,習慣于上級部署什么就安排下轉什么,下級上報什么就研究上報什么,立足地區、行業實際開展調查研究不深入,不愿意主動研究上級決策部署,習慣于就事論事,有的滿足于已有的制度規范,害怕制度變革后執行不到位引發新的矛盾,不愿意動腦筋想辦法;有的工作中按部就班,害怕承擔責任,爭功諉過,不愿意主動作為,寧愿不干事,也不愿多攬事。
三是創新動力不足。對中央、省市委重要決策部署和長遠規劃缺乏深入思考,不愿意深入一線調查了解實情,習慣于坐而論道,就事論事,缺乏為民服務情懷和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勇氣。常常站在本行業、本部門、本崗位的角度做決策、思考問題,導致安排部署、落實工作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不夠緊密,甚至照抄照搬,一轉了之,上下一般粗,影響了行政機關效能的發揮。
從目前國內外各地區營商環境的現狀和競爭優勢來看,比理念、比服務、比環境已經取代了拼資源、看區位、搶政策的營商環境模式,酒泉市要更好地實現“十四五”規劃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兩極四點”目標,就需要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方向,以結果為定向,不斷優化“放管服”政策措施,搶占產業高地和人才、資金洼地,推動營商環境向更良更優更好發展。
一是做好“放”的工作,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本地區、本單位底數,摸準市場主體需求脈搏,下大力氣綜合分析研判,堅決克服攬權思想,圍繞市場需求不斷優化體制機制;要堅持為民、便民、利民原則,努力破除“官本位”思想和“官老爺”作風,推行“凡是本級政府部門核發的材料,原則上一律免于提交;凡是能夠提供電子證照的,原則上一律免于提交實體證照;凡是能通過證明材料告知承諾制替代的,原則上一律免于現場提交的審批事項“三個免于提交”的具體要求,做到能放的盡量放,應放的全部放,能取消的直接取消,能備案的事后備案,要強化市縣聯動、部門協同,注重法治保障,堅持依法監管與以情服務相結合,切實為企業營造生產要素和政策支持平等、穩定、透明,企業發展可預期性強,企業經營自主性高,企業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受保護的良好營商環境。
二是發揮“管”的效能,進一步發揮監管合力。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斷優化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下大力氣推進常態化跨部門聯合檢查,努力實施更精準有效地監管,在監督管理中力求做到“事前申報標準清、事中監督規范明、事后服務信用好”,將政府職能從原來的“嚴管準入、松管監督”向更科學高效地“寬管準入、嚴管監督”轉變。全面推行告知承諾制,進一步明確告知承諾的內容、程序及違反承諾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全面推行柔性執法,落實市場主體行政處罰行為“兩輕一免”清單制度[7],發揮制度功效,規范執行行為,健全多元糾紛調解機制,延伸司法保障職能,不斷優化法治營商環境。強化信用智慧聯管,建立統一的信用分級分類指標體系,制定出臺行業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政策,對市場主體按信用等級實行差異化監管。將行政許可、檢查、處罰與司法判決裁定、違法失信,以及巡視巡察、常規監督檢查、抽查抽檢通報等信息關聯整合,建立貫通行政審批事項全流程,打造以網管網,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的綜合監管體系。
三是做好“服”的工作,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要走出“甲方思維”的舒適區,不斷創新服務理念、優化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標準,真正為企業服出便利、服出實惠。加快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有效解決企業、群眾辦事反復跑、來回跑、多處跑等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抓緊細化優化一件事、跑一次、一次辦工作流程,在減辦事環節和證明材料上下功夫,提供集成高效的套餐服務。按照“一站式受理,集成化服務”的原則,變串聯審批模式為并聯審批模式,推行減少事項、時限,簡化環節、材料和承諾證明事項,容缺審批模式,明確告知事項資料清單,取消無依據、非必要的材料和證明事項,砍掉循環證明、重復材料。落實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領導包抓機制,建立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前期手續行政部門代辦機制,推行個性化服務,實行一企業一對策,盡可能提供全過程、“管家式”代辦服務,努力提升服務保障水平。深入開展涉企收費專項治理,全面清理不合理收費,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千方百計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強政府、銀行和企業對接,提供金融服務精準性,完善金融機構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降低費率,幫助小微企業降低融資綜合成本。保障企業市場準入地位,維護企業平等競爭秩序,提供跨境貿易便利[8],建立健全政企溝通機制,真正實現便民利企的目標。
四是加大“幫”的力度,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通過不斷挖掘“幫”的深度,加大“幫”的力度,拓寬“幫”的廣度,持續放大“放管服”改革的合力,推動營商環境向縱深發展。著力破解政策落地不實,協調聯動不暢等問題,加大政策宣講、解讀、指導和幫辦力度,建立政策兌現一網查詢、一次申報、一口審核全流程機制,下大力氣幫助企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完善政府和法院聯動工作機制,解決產權瑕疵、職工安置等問題,建立快速審理機制,優化簡易破產案件識別標準,提升破產審判效率,幫助企業提高注銷便利化水平。堅持做到依法規范行權,推動慣性的找領導向找窗口轉變、傳統的找路子向找平臺轉變、舊有的找關系向找法治轉變。通過組織分管領導、機關服務人員以普通企業或群眾的身份到各行業、系統辦理審批事項中親身體驗,找到行政審批事項辦理過程中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堵、痛、難等“中梗阻”問題,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開展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調查評估、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和節能評價區域評估。切實加強窗口部門干部作風建設,嚴肅查處“庸、懶、慢、推、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真正為企業解綁,為群眾解難,以務實為民的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