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平,劉子?。ㄖ袊V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漢代服飾是中原地區傳統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形式制度等方面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其服飾具有獨特的時代性。其次,隨著東漢以來服飾制度的確立,服飾在使用上被賦予了政治意義,使之成為封建等級的標志。除此以外,由于漢代紡織業迅速發展,生產工藝和印染業的進步,使得這個時期除了紡織品種類的增加以外,其圖案、紋樣更加豐富。因其區別于其他朝代從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近年來,隨著公共藝術的應用空間及領域的不斷擴大,其在文化重塑、文化傳播、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公共藝術因其自身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可以通過提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保護好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的發展,用藝術的形式喚醒地區活力。因此,本文擬通過探究漢代服飾元素在漢王鎮公共空間中的應用,將漢代服飾元素與現代公共藝術相結合,設計出能夠提升鄉村文化品質和知名度且受大眾喜愛的公共藝術作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動植物紋樣
在動物類紋樣中,獸類紋樣最為常見,大多為麒麟紋、獅紋、虎紋、豹紋等,此外,還有大量的飛禽紋,例如黃鸝紋、喜鵲紋、雁紋、鴛鴦紋等。動物類的紋樣大都具有祥瑞、福祿的寓意,體現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浪漫向往?!痘茨献印ふf林訓》有“鶴壽千歲,以極其游”,鶴紋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紋樣。相對來說,漢代服飾中的獸紋遠多于鳥紋,例如漢代服飾中的龍虎紋。漢代龍紋不同于以往,大多數為生有翅膀的應龍,其造型有角且四足雄健,顯示出一種動態,頗有氣勢。
植物紋則更加含蓄,大多是茱萸紋、桂花紋、蓮花紋等帶有傳統節日色彩的圖案。但相比動物紋較為單一的內涵,植物紋所蘊含的意義更為豐富,多數根據植物自身的屬性作為其表達的意象。
2.天文現象紋樣
天文現象紋樣中云氣紋使用較多。云氣紋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歷經時代社會的變遷,不斷被植入新的內涵,同時還發展出了新的形式,例如祥云、如意云紋、棉花云紋、勾云紋、云雷紋等。其寓意大多表現人們對“吉祥如意”的期許。此外,日紋、月紋、北斗七星紋等天象紋樣也有出現。
3.幾何紋樣
幾何紋樣以菱形及其變形為主,功能上則是作為裝飾性的存在。在漢代服飾經常出現的幾何形紋樣中以“回形紋”“菱形紋”“六角形”為主或將其與動植物紋樣進行結合(圖1)。漢代服飾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紋樣是雙菱形紋,這種紋樣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對現實物象的歸納。

圖1 朱紅菱紋羅紋樣 湖南省博物館藏
總地來說,漢代服飾紋樣多種多樣,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大多從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生活實踐元素中提取變形而來,寄托了人們對招財、納福、祈福、驅邪的美好愿望。
顏色是研究漢代服飾紋樣特點的重要切入點。由于漢代紡織技術與前代相比有較大進步,加上統治者對農業、紡織業的重視,紡織品的質量大大提高,顏色種類和花紋更加豐富。例如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的絲織品,經統計,這些出土絲織物顏色多達36種,其中比較多的色彩有赤、黃、黑、青等[1]。徐州西漢楚王墓出土的女俑穿著各式色彩鮮艷的服飾,紅色出現頻率較高。
漢代服飾中的色彩,由于受到秦代和先秦時期對原始自然崇拜的影響,在服飾色彩的應用上,借鑒了自然萬物的色彩,可見當時的人對于自然的熱愛與憧憬。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對應五色中的白色、青色、黑色、赤色、黃色[2],是借鑒五行中的“五色”文化。這一點同樣是影響漢代服飾色彩的重要因素,同時也促使漢代服飾色彩整體色調沉穩且風格古樸大氣。漢代服飾在顏色表達上除了受到自然崇拜的因素影響外,還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漢武帝在推行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以后,開始將服飾作為衡量身份等級的政治工具。例如漢武帝曾經對貴族女性在不同場合的禮服和佩綬的使用都作了規定。
漢代服飾圖案應用較為廣泛的形式美法則,即變化與統一、節奏與韻律。漢代服飾紋樣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重復性,即將同一花紋重復應用,圖案的布局在紛繁中體現出韻律的美感。這樣處理能使衣服更具張力。這種節奏的韻律不僅給人想象的空間,還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在對紋樣的提取和再創作上我們可以借鑒學習這一點。
(1)外部元素過多介入,“千村一面”現象嚴重。公共藝術作品具有很強的在地性。好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夠很好地反映該地區的文化內涵。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應當根據各鄉村的文化特色、風土人情等方面衍生出來,而不是互相模仿。在對漢王鎮公共藝術進行調研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漢王鎮公共藝術作品總體是圍繞漢文化元素進行設計的。但是由于過度依賴外部設計,沒有形成自身特色[3]。漢王鎮的公共藝術作品沒有體現自身的區域獨特性,大多落地作品展現形式是民俗壁畫和網紅打卡點,如在村口設計的麥堆以及隨處可見的集裝箱涂鴉,這些公共藝術作品不能很好地展現漢王鎮的歷史文化特色。
(2)以本村的歷史人文為出發點,而非藝術家的單向介入,做到尊重鄉村的主體性,強調藝術的公共性即滿足鄉村和鄉村中人的需求。
公共藝術專業的介入離不開公共藝術家的參與,藝術家通過對鄉村進行改造,加入其自身的藝術觀念,從某一角度對鄉村特質進行優化,并參考村民的需求打造出一個具有個性化并滿足當地村民需求的公共藝術作品。在這一過程中,極易出現藝術家完全放飛自我的情況,所完成的作品僅僅是滿足藝術家自身的需要,而未考慮到其將放置于公共空間的情況。例如“碧山計劃”中出現了藝術家單向操作的現象,藝術家用外部介入的模式將大眾所熟知的鄉村元素植入鄉村,體現的僅僅是精英群體的需求,缺少了對村民實際情況的關注。徐州漢王鎮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網紅式的麥垛造型,僅僅是新環境下的舊形式。隨著熱度散去,藝術家與游客的離開,沒有文化作為支撐,作品黯然失色。因此,藝術家不能僅考慮自身創意的表達,還應理解公共藝術的核心價值,即公眾參與的具有在地性的藝術,且是公眾共同享有的文化藝術。
漢代服飾紋樣豐富多樣,在漢王鎮公共藝術設計上可根據紋樣的寓意、特征以及色彩選擇相應的載體。如信期紋,取材于燕子,其線條流暢,圓潤的造型相對簡潔,色彩多為朱紅、棕色、黃色等,有象征愛情的寓意;長壽紋取材于麥穗、如意,圖像富有變化,多運用棕紅、深綠;乘云紋取材于鳳鳥,圖案復雜且精致多運用朱紅、黑等顏色。在價值選擇上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符合時代的需要[4]。
漢代服飾中紋飾造型豐富多彩,獨具漢文化特色,若是合理地將其運用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可以很好地表現漢文化的特色,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鄉村公共藝術體系。除此以外,還要考慮到現代公共藝術的在地性與時代性,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需要對元素進行再設計以便作品能夠更好地融入到當地環境。
在作品選材上,可以將當地建筑材料融入公共藝術作品中,以達到增強村民認同感的作用。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是通過藝術家有效的選擇、組合以及互動方式,讓村民與游客切身進入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空間。
長壽紋多呈現為飄逸的云氣紋和變體的植物紋。屈原在《離騷》中曾寫道“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在當時鳳鳥出現,則意味著天下大康寧,也使人長壽,故有“長壽繡”之名。長壽紋用色多為紫灰色、棕紅色、墨綠色(圖2)。本方案選取長壽紋置入作品中。

圖2 絹地“長壽繡”絲綿袍 湖南省博物館藏
對漢代服飾元素中的長壽紋進行組織重構,對有代表意義以及具有象征意義的部分進行重新設計,可以得出新的圖案。在設計漢王鎮景觀墻時,最為有效的選擇即提取重構長壽紋的圖案元素,通過大面積連續的圖案,給人們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并能在公共空間中營造出一種秩序感。材料的選擇主要聚焦于石材。資料顯示,漢王鎮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石灰石與大理石。除此之外,漢王鎮還擁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石刻與石雕。結合以上因素,運用大理石材料不僅能夠做到物盡其用,還能夠減少建造成本以及后期修補的工作量。
從傳承漢文化的角度出發,將漢代服飾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長壽紋置入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賦予其文化內涵。選取漢代服飾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長壽紋,通過意象化的設計手法,將其運用在這件藝術作品中有以下幾點意義:首先,長壽紋作為漢代服飾元素的代表,將其用于漢王鎮公共空間設計,能夠豐富漢王鎮的文化內涵,方案的設計思路符合漢王鎮整體文化歷史風格,具有傳播漢文化和提升大眾審美水平的意義。其次,該設計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可以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對村民和游客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個地區的公共藝術作品是一個地區文化風貌的展現,將漢代服飾元素融入公共藝術,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定的文化信息,還能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將漢文化服飾元素中的長壽紋以公共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在鄉村當中,讓藝術與鄉村空間相互融合,體現了新時代下新農村的獨特風貌,并且探究漢代服飾元素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能夠推動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