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近期,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下稱規劃)。作為全國首個由省級地方政府、有關省轄市政府聯合編制的跨區域、協商性的國土空間規劃,《規劃》引發了各方高度關注,對于思考房地產發展問題也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規劃》明確,上海大都市圈的規劃范圍為上海市及周邊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嘉興市、湖州市、寧波市、舟山市“1+8”城市市域行政范圍,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約7742萬人,分別約占長三角的15%和34%左右。從區域城市關系來看,上海大都市圈已經突破傳統意義上的通勤圈,是以上海為核心、以周邊地理鄰近性為基礎、以功能緊密關聯性為關鍵、以地理文化認同感為紐帶,并兼顧行政治理的空間完整性而構成的“1+8”多中心城市區域。
《規劃》期限至2050年,中期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銜接“十四五”規劃。《規劃》文本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將上海大都市圈的目標愿景確定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區域,成為更具競爭力、更可持續、更加融合的都市圈”。其次,提出構建“多層次、多中心、多節點”的功能體系和“緊湊型、開放式、網絡化”的空間結構。最后,聚焦產業、交通、生態、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發展策略。包括共塑全球領先的創新共同體,共建暢達對流的高效區域,共保和諧共生的生態綠洲,共享詩意棲居的人文家園。
《規劃》編制過程中,多次廣泛征求城市政府、國家相關部委、主管部門以及專家等社會力量的意見,科學性程度很高,是“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綱領性文件。《規劃》將對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必然包括上海的房地產業發展,因而對于研究上海房地產業發展有關問題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首先,要進一步開闊研究視野。將思考上海房地產業發展的視野拓寬至上海大都市圈,從6340平方公里擴大至5.6萬平方公里,從一個直轄市拓展至“1+8”城市群。其次,要進一步優化研究視角。將謀劃解決房地產業發展問題的視角向多中心、更加融合、更可持續的視角轉化,逐步擺脫過多依靠行政限制、零和博弈、剛性控制等思維的束縛。最后,要進一步強化空間協同機制。盡管受制于行政區劃帶來的管理壁壘,再加上疫情防控的影響,當前在推進大都市圈空間協同機制建設上面臨種種瓶頸,但著眼長遠,要堅持問題導向,勇于破解各種難題,逐步探索建立健全住房發展的跨城市協同機制。
《規劃》在結尾部分提出了三方面保障機制,包括明確《規劃》認定實施和評估維護機制,建立開放式的實施協商機制,探索多元主體參與實施機制,并且殷切希望社會各方對上海大都市圈發展提出建議與倡導。對此,從促進上海大都市圈全面發展的角度考慮,我們建議有關部門在《規劃》實施以及今后修訂過程中能夠更加重視土地、房屋、居住等問題,將住有所居和宜居安居納入空間協同規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