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壇壇
2022年年末的幾個月里,供銷社突然就“火”了,人們在茶余飯后談起供銷社,回憶起許多故事。歷經多次改革后,如今的供銷社發展迅速。
來源:視覺中國
提起“供銷社”,很多90 后、00后可能并不是很清楚。但對老一輩人來說,卻是印象深刻。
2022 年年末的幾個月里,供銷社突然就“火”了,人們在茶余飯后談起供銷社,回憶起許多故事。
供銷社系統頗為龐大,從全國到地方有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省級供銷合作社、地市級供銷合作社、縣級供銷合作社等。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可以說是絕大多數農村物資供應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供銷社發展進入低谷,但并未消失。
2021 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實現銷售總額6.26 萬億元,同比增長18.9%,超過京東和拼多多2021 年全年成交總額之和。
供銷社是農村供銷合作社的簡稱。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介紹,供銷社在我國已有近百年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 年前后。而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 年,是供銷社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供銷社在全國形成了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
“計劃經濟年代,在農村生產資料供銷和產品銷售、農民生活物質供應、聯結城鄉的物質運輸等商品流通領域,供銷社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個別領域甚至形成了壟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組織與制度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蘆千文說。
曾經擔當重要角色的供銷社,為何會慢慢從人們生活中淡出?
“改革開放之后,農村商品流通的市場主體日益多元化。供銷社在計劃經濟時代是主要的商品流通渠道,但處于開放的市場競爭中時,發展就遇到了一些挫折,規模逐步萎縮。”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
其實,供銷社系統一直都存在。
近年來,供銷社在多地基層的覆蓋率有明顯提升。
2022 年10 月20 日,湖北省供銷社官方發布消息稱,10 月11 日從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獲悉,湖北省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基層社社員達到45.2 萬人,其中,農民社員人數由2016 年的5.15萬人增至2021 年的33.3 萬人。
除湖北外,已有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快速恢復基層供銷社。借助“基層供銷社+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村社共建”模式,2021 年重慶新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社星級社400 個,農村綜合服務社總量增至6120 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6%。
寧夏供銷合作社自2019 年以來,已累計投入資金2990 萬元,撬動社會資金6553 萬元,新改擴建鄉鎮級供銷合作社179 個、村級供銷合作社70 個,目前全系統基層社總數達到249 個。
據鳳凰網《風暴眼》統計,從2012 年至2021 年,全國基層供銷合作社的數量由19082 個增長到了37652 個,10 年間增加了1.8 萬個。從2017 年至2021 年,全國供銷合作社全系統銷售額由5.4億元增至6.26億元。
為什么近年來多地要恢復重建基層供銷社?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非常重視供銷合作社的改革與發展,中央多次指示,要發揮供銷合作社應有的作用。”李國祥稱。
2015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提出了供銷社綜合改革的目標,致力于將供銷社打造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供銷社新一輪的改革再次拉開大幕。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
在多次改革后,供銷社發展迅速。
“重建供銷社,可以發揮網點多的優勢,提升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功能,助推鄉村振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說。
基層供銷社重建火熱后,嗅覺敏銳的資本市場快速反應,供銷社概念股迅速“爆紅”。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在電商下沉賽道領域,供銷社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可以以政策性補貼和體制特征來彌補電商最后一公里的末端缺陷,因此才具備明顯優勢。供銷社可以作為底線思維考慮,是對市場缺陷和極端狀態下保障供應的一個兜底體系,對零售企業和市場化渠道是個補充。
雖然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供銷社的形象僅僅是一家“小賣部”,然而在現實當中,供銷社早已經不是過去的概念。
2022 年11 月21 日早上,一輛小貨車運著價值1000 多元的商品,按時送達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山鎮西鄭村供銷小店。返程時,車廂里又裝上村民賣給供銷小店的茉莉花干和花生。到了鎮上的倉儲中心,這些東西又被分成小包裝,出現在其他供銷小店貨架。
據悉,分布于福清市城鄉各地的供銷小店以便利店經營模式為主,由福清市供銷社合作的企業承擔配貨、送貨職責。每天,企業送貨車輛既為小店帶去貨物,也為小店拉去快遞。車輛返程時,也會帶著相應的農產品回來,由供銷部門統一配送到其他供銷小店銷售,真正做到“供在城市,銷在農村”。
一輛貨車既能為鄉村送去生活用品,又能運走農民的土特產,這源于福清市供銷社的助農探索。
福清市供銷社的助農探索只是供銷系統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供銷社是我國農村重要的流通渠道之一。以供銷社為主渠道的全國性商品流通網絡,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供銷社體系對農副產品市場的穩定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供銷系統實現農產品銷售額27591 億元、日用品銷售額14925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3%和17.1%,進一步暢通了農產品上行、日用品下行雙向通道。
在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秘書長唐麗霞看來,供銷社重新發揮作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第一,雖然合作社等一些當下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但在和市場對接時其力量相對還是分散,而供銷社可以聯結新興經營主體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為農資供應、農產品銷售提供穩定的依托。第二,現在很多地方的生產主體還是小農戶,選擇托管經營的路徑,而地方的基層社就為小農戶等提供托管經營服務。第三,供銷社除了“供”還有“銷”,供銷社的電商平臺依托其自身網絡在村莊的可達性,為農產品等增加了流通渠道。
農業穩則天下穩,農業興則百業興。隨著全國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如今的供銷社主要以市場化的方式服務“三農”。盡管農產品流通依然是供銷社的傳統主營業務,但助農的作用日趨凸顯。
除了推進鄉村振興外,供銷社也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大格局下至關重要的角色。
多年來,供銷社在農村建立起信用基礎以及遍布全國的供銷渠道。以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為例。其官網資料顯示,作為國內最大的農資流通企業,該企業目前在全國20 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有1 個萬噸級碼頭、9 條鐵路專用線、800 個農資配送中心、2000 家農藥標準店和5000 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輻射地域達1200 多個農業主產縣。與此同時,供銷社的倉庫基本建在全國主要的糧食主產區或是交通樞紐,物流運營成本極低。如此豐富的渠道資源,可以成為拉動農村消費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每日清晨,在北京市西城區西站南路中新佳園二區內,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欣和公司所屬便民中心中新佳園店工作人員便開始忙碌,員工們有的梳理民生物資情況,有的查看新鮮蔬果供應情況,有的把新鮮蔬菜從貨車上搬下來運進店內,有的往貨架上擺放貨品,有的分揀包裝打稱……盡最大努力滿足周邊社區居民群眾生活需求。
“我們店每日蔬果平均進貨量4000 余斤,70 余種蔬果供應穩定,鮮奶、雞蛋、米面糧油等民生物資儲備充足,物價穩定,很好地滿足了社區居民的日常需求。”中新佳園店相關負責人介紹。
而在重慶市江北區華怡路上有一家生鮮超市,白菜水靈,蘿卜白凈,菜品新鮮豐富,很受歡迎。這是永川區紅爐鎮供銷社進駐重慶中心城區,以生鮮超市模式經營的門店。
“前段時間銷路不暢,眼看著菜就要爛在地里,愁得很。現在好了,供銷社幫忙推銷蔬菜,賣菜不再難!”種植大戶鐘偉說道。在永川區供銷社的統一調度下,紅爐鎮供銷社上聯種植戶,下聯消費者,讓當地的新鮮蔬菜以最快速度“走”進主城菜籃子。
從菜園子到菜籃子,小農戶與大市場如何有效對接?在這方面,供銷社有著明顯的優勢。
截至2020 年年底,全國供銷系統擁有連鎖企業6697 家,擁有配送中心10802 個,發展連鎖、配送網點83.2萬個。而供銷社這個由83.2 萬個配送點建立的、覆蓋“省市縣鄉村”的五級供銷合作社平臺和流通體系,能夠有效消解農產品產業鏈長、流通環節多的流通風險。
不只是農村,現在很多大城市也都有供銷社在正常運轉,和農村不一樣的是,大城市的供銷社主要是涉及“鄰里中心”和“中央廚房”,服務對象主要是社區居民,是集多種業態和功能于一體的社區便民商業中心。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研究院市場研究部副主任張繼行介紹,“鄰里中心”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滿足日常商品和服務需求為目標,集多種業態和功能于一體的社區便民商業中心,大家在北京看到的“供銷便民服務中心”便是“鄰里中心”的一種形式。
城市鄰里中心能夠服務老舊社區改造和新社區配套,有效聯結城市和農村,推動農產品進城,助力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供銷社正在悄然布局,有些通過自身擴張來鋪設更多網點,有些則是主打供應端的產品打造。
以上海為例。在上海,供銷社正積極參與市場經濟,做供銷創新的踐行者、服務城鄉的主力軍。除了旗下已有的老字號、集貿市場、農業合作社外,上海市供銷合作總社近年還構建了名為“供銷e 家”的線上平臺和線下網點。住在供銷e 家周邊的居民也感受到供銷社的服務變化。一開始,以柴米油鹽等產品為主,但品類與常見的超市賣場差不多,價格差異也不大。最近1 年中,門店發生了新變化,在原有的產品基礎上,增加了來自本地老字號的熟食、散裝糕點、南北貨等產品。這下,居民來門店的頻率高了很多。“以前的供銷社給人的感覺就是親民、接地氣,希望現在也這樣。”有居民這樣表示。
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供銷社變了嗎?
20 世紀90 年代開始,供銷合作社開始了市場化艱難轉型。1995 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恢復成立,推行以市場化為特征、扭虧增盈為目標的改革。如今,供銷社正在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場化機制倒逼下,供銷合作社逐步構建起以企業為龍頭、以連鎖經營為主要業態的遍布城鄉的經營網絡。而供銷社的形態也隨之變化,更多地通過全資、入股等,以超市、農貿市場、農資店、餐飲店、合作社等形式,與其他市場主體一起,參與市場經濟發展。
正如香頌資本董事沈萌介紹,“改革開放40 余年來,供銷社在經過一段時期的載浮載沉后也不斷與時俱進。未來供銷社并不會重走老路、搞徹底壟斷,更可能積極成為市場主體的一員,以競爭推進市場秩序合理、抑制不公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