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20日,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了5次集體采訪,各?。ㄗ灾螀^、直轄市)代表團新聞發言人就各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造業發展現狀、經驗和未來規劃進行了熱烈的探討,摘錄如下——
趙磊(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
北京在全國超大型城市中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概念,并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深刻踐行了這一發展模式。這幾年,我們實施了兩輪疏解整治促提升,與天津、河北形成了協同發展態勢。
在不可再生生產要素投入上堅決做減量,比如,北京減少建設用地110 平方公里,疏解一般制造業2000多家。
在創新要素投入上堅決做增量。近幾年,北京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努力招攬高科技英才,加大對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的投入力度。2021 年,北京市數字經濟占整體經濟總量40%以上,在全國遙遙領先。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處理好變量。我們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抓好北京“兩區”建設。
在生態環境特別是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宜居上擴容量。近幾年,北京的大氣、水、土壤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安全性、清潔性、多樣性都有長足進步。
趙嘉鳴(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上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這個過程當中抓住兩個關鍵詞——“一體化”和“高質量”,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重點體現在“一個強化”“四個聚焦”。
“一個強化”是指強化功能輻射。上海的發展不能僅僅滿足于一城一域發展所需,而是要把服務更多地輻射到更多城市、更大地區。這方面我們深化“五個中心”、強化“四大功能”,在全球資源優化配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制度型開放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發展。“四個聚焦”中,第一個聚焦是圍繞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生態發展等方面,三省一市統籌政策措施,凝聚發展合力;第二個聚焦是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為先手棋和突破口,爭取更多地承擔國家改革試點任務,放大改革創新的效應;第三個聚焦是用項目化來推動一體化,上海制定了跨區域的“三年行動計劃”,列出了重點項目清單,包括相應的責任制,形成了一批標志性的建設成果;第四個聚焦是平臺的強化,用好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G60 科創走廊等城市合作平臺,大家共同助力一體化氛圍的形成。
張愛軍(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江蘇制造業是江蘇發展的“看家本領”。2021 年,江蘇GDP 達到了11.64 萬億元,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就達到了4.2 萬億元,占比36%,在全國占比較高。江蘇產業門類比較齊全、產業鏈比較完整,有5 個行業的產值超過萬億元。
制造業發展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江蘇的鮮明特色。江蘇省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要做法概括起來是4 個字“加、減、乘、除”。其中,做“加法”是指全力做大增量。江蘇圍繞50 條重點產業鏈、30 條優勢產業鏈和10 條卓越產業鏈來打造一批產業“航空母艦”。江蘇持續推動強鏈補鏈行動計劃,圍繞產業鏈發展,注重在投入領域上有效引導。10 年來,江蘇省累計建成了投產百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85 個,50 億元以上項目205 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2 萬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接近40%,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占比接近48%。做“乘法”是指強化科技賦能,江蘇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前沿材料和綠色低碳等作為主攻方向,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環節,塑造更多的先發優勢和領跑優勢。比如江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對5 萬多家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進行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全省“燈塔工廠”數量達到8 家、位居全國第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江蘇把數字經濟作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量,到2021 年年底,江蘇的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5 萬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做“除法”是指破除各類卡點堵點,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讓越來越多的企業、人才、資本選擇江蘇、扎根江蘇。
郭強(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10 年來,安徽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向“新興產業集聚地”的跨越發展,智能語音、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生產,全國每3 臺冰箱、每4 臺洗衣機、每5 臺空調中,就有1 臺是由安徽制造的。
安徽實現了從“科教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跨越發展。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國家實驗室落子安徽,12 個大科學裝置布局建設,量子通信、新型顯示、超薄玻璃等領域實現了并跑領跑。安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共建科技創新共同體,發揮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優勢,實施“兩心同創”。推動國家實驗室資源共享,推動大科學裝置在長三角地區合作布局。
下一步,安徽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在制造業方面,扎實推進安徽與滬蘇浙共建產業園區,推動滬蘇浙的重大項目、重大投資在安徽落地。
王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浙江擁有數字化改革和數字經濟先發優勢,在數字長三角一體化中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整個長三角的數字經濟創新區、數字長三角的發展方案,包括工業互聯網平臺集群的統一標準共享資源,這些工作浙江都在久久為功、持之以恒。
浙江還擁有民營經濟發達的比較優勢。2020 年6 月在湖州舉辦長三角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的同時,成立了長三角企業家聯盟,由長三角三省一市實力最強的100位企業家結成聯盟,共拓市場,共同創新。只有企業家和市場主體創業創新不斷上升,不斷提升,才有可能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在成為中國經濟龍頭的同時,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龍頭。
沈瑩(黑龍江省委常委、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
黑龍江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產業門類齊全,擁有中國一重、哈電集團、大慶油田、哈飛等一大批“國寶級”企業。黑龍江將按照黨的二十大關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部署,全面實施產業振興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壯大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能源、化工、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打造多點支撐、多業并舉的產業新布局。同時,壯大創新發展新動能。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行動,高標準建設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高標準建設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黑龍江貢獻。
許正中(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要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沒有產業的支撐是不行的。所以湖北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引領,著力優化體制機制,推動湖北由產業大省邁向產業強省,為加快建成支點、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夯實湖北的產業支撐。
具體來講,湖北有5 大優勢產業:湖北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光器件生產基地和光通信技術的研發基地;湖北的汽車工業基礎非常雄厚,現在也正在加快打造萬億級汽車工業走廊;湖北醫療資源、醫療設施、醫療技術都有顯著優勢;數控設備、重型機床、激光加工設備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國內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湖北現在北斗的核心產業、關聯產業加起來占到全國的10.6%,全國這個領域14 位兩院院士有9 位都在武漢。
下一步,湖北要推進政產學研貫通協同,搭建企業服務平臺,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組建企業的協作聯盟,推動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嫁接、上下游協作、大中小企業配套,抓好項目的牽引。要引進一些頭部企業,培育一些“鏈主”企業,還要儲備一些單項冠軍企業,來增強優勢產業的發展后勁。
楊浩東(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現在的湖南,每10 秒鐘就能生產1 件鋁輪轂,每80 秒鐘就能生產1 臺發動機,每5 分鐘就能下線1 臺挖掘機。
湖南的裝備制造業發展,可以用3 組詞來概括:
第一組詞:集群成鏈。湖南著力培育壯大湖南鋼鐵、三一重工、中聯重科、中車株機等世界級領軍企業,打造機械制造、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三大世界級產業,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前5 強湖南占兩席,長沙被譽為“工程機械之都”。
第二組詞:科技賦能。湖南堅持以科技創新來推進智能制造。創建長株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了“1 個國家級+11 個省級”的制造業科技創新中心。湖南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七大計劃”,攻克了國內技術空白200 多項。源自湖南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定位、軌跡等核心技術,彰顯了“中國高度”;全球最大直徑盾構機、最長臂架泵車、最重噸位履帶起重機,彰顯“中國強度”;參與研究的軌道交通605 公里的試驗時速,彰顯了“中國速度”;海牛二號深海鉆機在2000 米海底打下231 米鉆孔,彰顯“中國深度”。
第三組詞:厚植沃土。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建立了省領導聯系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鏈長制,出臺了《湖南省先進制造業促進條例》,打造“一件事一次辦”升級版,實施“萬名干部聯萬企行動”,整個制造業發展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
王曉(陜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近年來,陜西以科技創新驅動為陜西高質量發展賦能,做實做強做優制造業,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難題。
2021 年以來,陜西以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牽引,加快科創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著力推動科創項目、科創企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提升。陜西圍繞23 條重點產業鏈,實施了34 個重大科技項目,新建了105 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攻克了一批瓶頸。2021 年,全省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增速分別達到了17.1%和13%,單晶硅片、重卡變速器產量全球第一,半導體產業規模全國第四,新能源汽車、高端液晶面板等已成為“陜西智造”的新名片。
科技成果轉化潛能加速釋放。陜西還常態化舉辦了200 多場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路演。目前,在光電子、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重要成果。2021 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全國排到了第六位,2022 年同比增長36%。
科技型企業量質雙升。2021 年,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在增速上都超過了35%。2022 年以來,已經有2739 家企業通過了高企評審,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了13557 家,這個數量已經超過了2021 年全年總和的120%,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162 家,上市企業數量在西部地區位居前列。
科創生態持續優化。陜西注重政策集成和機制創新,構建起了由秦創原的創新促進中心、網絡平臺、發展公司組成的“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科創服務體系,打造了一批“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的示范樣板,推行了“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建設等改革,引進了各類金融機構和服務機構,有效地促進了科技、經濟、金融的融合。
張吉福(山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2021 年召開的山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將產業轉型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2022 年以來,山西規模以上工業增速一直保持在兩位數,排在全國前列,特別是戰略新興產業增速大幅領跑、勢頭強勁。
數字技術在產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山西省委把數字轉型與產業轉型擺上同等重要的戰略位置,對同步推進“兩個轉型”作出全面部署。具體來講,產業轉型就是要一方面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另一方面發展壯大戰略新興產業,變“一煤獨大”為“多業支撐”;數字轉型就是統籌推動“四化”,即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和治理數字化,實現數實融合、數智賦能,把山西打造成全國能源領域數字化轉型排頭兵和中西部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
劉偉(吉林省委副書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振興發展進入“上升期”和“快車道”。
一是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全力打造現代新型汽車和零部件、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閑生態旅游這3 個萬億級大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連續兩年居全國第四位。
二是重大項目蓄勢賦能,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動力電池、中車松原新能源基地、吉化120 萬噸乙烯、西部“陸上風光三峽”、東部“山水蓄能三峽”等一大批重點項目陸續開工建設。
三是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長春自主創新示范區、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相繼獲得國家批準并啟動建設。高鐵變軌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四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投資平臺在線審批率居全國首位,不動產登記效率在全國處于第二位,連續兩年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速在全國處于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