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童趣滿滿的立體雕塑,為街區中嬉戲的孩子打造了別開生面的童話空間;社區里的“一米菜園”,讓城里娃也能觀察蔬菜生長、體驗勞動與收獲;社區活動中心里的“兒童議事會”,培養兒童作為城市小主人主動參與公共事務……近年來,許多城市因地施策,探索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一個個兒童友好的幸福場景綻放于街角社區,傳遞著城市的溫暖與柔情。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兒童成長與發展。近日,兒童友好政策再開新枝。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要求全面構建兒童友好空間體系,在城市、街區、社區3個層級統籌推進,重點工作內容包括公共服務設施、道路空間、公園綠地的適兒化改造和校外活動場所、游憩設施建設。推進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對于保障兒童權利、提升城鎮化質量、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義。
《導則》提出了兒童友好空間系統的標準參照,這也意味著,空間建設能否體現“1米高度”視角,直接影響一座城市對兒童的友好程度。
引入“1米高度”視角,打開的是立足兒童的思考維度。中國是一個兒童人口大國,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兒童視角不可或缺。然而,當前不少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仍然普遍存在“代娃作主”的成人視角,缺乏對兒童特征的充分考慮。比如,人車不分流、自行車道被擠占,兒童在戶外獨自活動存在風險;“第三衛生間”缺乏,帶幼兒“方便”往往成為難題;公用階梯、公共設施等設計高度過高,兒童遭遇“尺寸不符”的尷尬……缺乏“1米高度”視角的設計支持,兒童難免在公共空間中“磕碰跌擦”。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城市治理者俯下身子,重新從“1米高度”來謀劃與推進城市建設。
堅持“1米高度”視角,才能推進成長空間兒童友好化。對待孩子的態度,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未來;善待兒童的程度,影響著城市未來發展的競爭力。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在充滿安全、有趣、益智空間的城市中。對于城市治理者來說,一方面要打造兒童專屬的增量空間,一方面還要對服務設施、開敞空間、道路交通等存量空間進行適兒化改造,只有融入兒童視角,讓童心點亮空間,才能更好滿足兒童的成長需求。進一步說,也只有不斷推進兒童成長空間友好,才能更好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服務效能,并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堅持“1米高度”視角,才能推進發展環境兒童友好化。推進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從來都是軟硬件共同推進。一方面,我們既要依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培養兒童良好品行和習慣;更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兒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我們也需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性,拓展兒童參與的可及空間。兒童視野中有成年人看不到的“小風景”、想不到的“金點子”,城市空間的兒童友好建設要充分傾聽兒童的聲音,尊重兒童的想法,匯聚兒童的智慧,激發兒童的潛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少年兒童既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經歷者、見證者,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構建兒童友好環境,為少年兒童茁壯成長創造有利條件,這是為現代化注入新鮮血液的城市擔當,也是為民族復興培育時代新人的城市使命。相信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兒童友好城市一定能建設好,讓我們的城市再現“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美好場景,讓一個個無礙有愛的城市,成為億萬兒童幸福溫馨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