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廣州美景
繼2010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后,廣州第五次獲得獲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幸福密碼。在廣州,幸福是山水環抱的詩意生態,是樓宇林立的都市繁華,是綿延2200多年的文化底蘊,更是每一個熨帖的民生細節。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中國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嶺南文化中心地,廣州有著2200多年文脈綿亙,貫通古今,連接中外。
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海神廟、黃埔古港述說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盛況,騎樓老街、粵劇粵語表達著嶺南文化的開放與包容;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農民運動講習所傳承著英雄城市的紅色精神。
從千年古道北京路到城市會客廳花城廣場,從五層樓到廣州塔,走過城市的古老與繁華,也走過千年的城市堅守與發展,這是一場穿越古今的時光之旅,也深刻彰顯開放包容改革進取的城市文化血脈品格,更是講述老城市新活力的故事的最好篇章。
最近,廣州通過了《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五年行動計劃(2022-2026 年)》,深入實施文化強市建設“八大行動”,努力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文化的浸潤中生活,在潤物無聲中品味幸福。
如今,廣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文沁閣落成開放,廣州文化館新館、美術館、粵劇院新館高水平運營,廣州文交會項目合作金額達1016億元,成為輻射灣區、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會展平臺。
世博會國家館、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設計者何鏡堂,第24屆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設計者曹雪均在廣州創造出這些“名作”;《中國醫生》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作品,更多大師名家從廣州走向世界。廣州還向世界深刻解讀中國模式、中國方案,連續三年舉辦“讀懂中國”國家會議。
最近,廣州通過了《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五年行動計劃(2022-2026年)》,深入實施文化強市建設“八大行動”,努力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文化的浸潤中生活,在潤物無聲中品味幸福。
廣州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以實體經濟為本,重點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在高質量發展中跑出好成績,使廣州不僅是先進制造業強市,更是現代服務業強市。
企業強,廣州制造才能強。廣州堅持強化市場主體提質增量,深入開展“暖企”行動,強化產業生態圈建設,深入實施“鏈長制”,獲批國家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建設試點城市。
如今的廣州,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產業版圖正漸次展開。廣州聚焦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6個產值超千億元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2+3”服務業格局,建成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新增7家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使廣州每個平臺、每塊土地都發揮最大效益。
物質基礎打得更牢,幸福廣州的底氣更足。
廣州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辦好群眾身邊事,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廣州人的幸福,沉浸在城市顏值的蝶變中。科學有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率先出臺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實施意見,114個城市更新項目、121個老舊小區“繡花功夫”微改造,讓城市顏值更有品質。
廣州人的幸福,繪就在智慧城市的畫卷下。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穗好辦”獲評全國“黨政信息化最佳實踐案例”,“穗智管”獲評全國“黨政信息化最佳實踐標桿案例”,完成中心城區“三維數字底圖”構建,建成5G基站7.63萬座,“新城建”建設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廣州人的幸福,蘊藏在民生建設的愿景里。提升國際綜合交通樞紐能級,廣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及軌道交通三期規劃調整獲批,南沙國際通用碼頭建設穩步推進,通達四海的交通網絡鋪展壯闊的幸福畫卷。
作為一座高度開放的國際化超大型城市,廣州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服務全國、面向世界。
當前,廣州正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200億元規模的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落地運營,琶洲港澳客運口岸開放獲國務院批復。全力推進南沙開發開放,一批重大政策落地,一批重大平臺落戶揭牌,一批重大平臺建成投產。廣深“雙城”聯動、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等城市間區域合作深入推進,蓄積廣州都市圈發展新勢能。
同時,廣州著眼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深入推進營商環境5.0改革,“一鏈一策”“一企一策”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18個指標獲評全國標桿,51項國家改革試點及26項省改革試點扎實推進,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
另外,廣州持續提升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實施“外事+”行動,完善“走出去”工程,持續推進友城“百城+”計劃,國際友城增至101個,友好城區增至48對,外國駐穗總領館增至67家,共建共享的國際“幸福圈”正越來越大。
(根據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張雅潔在“2022中國幸福城市論壇”上的致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