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江

太倉市風情水街·海運堤
太倉,地處江蘇東大門,東臨長江,南鄰上海,近100萬人民依水而生、因水而興。
多年來,我們將打造“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作為一場接力賽、一項歷史使命來傳承,方向從未轉變,決心從未動搖,工作從未間斷,在實踐與創新中不斷豐富幸福之城的內涵與外延,曾經10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6次登上縣級市榜首。
太倉的幸福實踐,既有“小橋流水”的詩意棲居,又有“融江追海”的豪邁大氣,還有“跨越大洋”的雄心壯志。
太倉的幸福實踐,是“小橋流水”的詩意棲居,是描繪一幅幅和諧相融的美好畫卷。
太倉,因春秋時期吳王在此設立糧倉而得名,被譽為“東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明代航海家鄭和從太倉七下西洋,海上漕運亦始于太倉。
太倉之“太”,形容規模之最;“倉”,則是貯糧之所。這座城市亦如其名,倉廩充盈、安居樂業,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57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190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萬元。
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前十的太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另辟蹊徑引入“田園城市”發展理念,把城市打造成“記得住鄉愁”的現代水鄉,讓每個市民都能在這里享受美好生活、擁有歸屬認同。
綠意蔥郁、小橋流水,是太倉給很多初訪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作為與上海接壤的城市,我們的開發強度一直保持在30%左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世界先進城市水平,空氣質量位居江蘇前列,先后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榮譽。
我們用心打造綠色秀美的宜居家園,在市中心拿出300畝土地建成市民公園,以繡花精神建好濱水公園、街頭游園、口袋公園,高標準建成156條生態美麗河湖,呈現出水繞城、水穿城、水伴城的優美景觀。生活在太倉,馬路就是公園,出門就是景點,不用去遠方,家門口就能感受到詩意棲居的閑適和幸福。
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切身體會到的幸福感、獲得感最有說服力。
我們每年拿出近80% 的財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 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5 ∶ 1,是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
我們每年拿出近80%的財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5∶1,是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在長三角地區率先開通異地就醫“自主轉診”劃卡結算;實現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率先成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是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大病醫保、公共法律服務“太倉模式”在全國推廣;還成為江蘇首個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項“長安杯”的縣級市。
太倉的幸福實踐,是“融江追海”的豪邁大氣,是唱響一曲曲創新創業的時代之歌。
打開地圖,以太倉瀏河為原點,向北,是38.8公里的長江太倉段;向西,是38.8公里的滬太交界線。作為長三角地區唯一既沿江又臨滬的城市,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太倉正以江河為筆,書寫波瀾壯闊的時代故事。
依托通江達海的地理條件,太倉港在元明時期已是全國海運中心。1992年10月28日,一度遍生蘆葦的太倉港在第一個萬噸碼頭打下了第一根樁,由此正式拉開了更生肇興的大幕。
經過30年發展,太倉港已開辟國內外航線217條,2022年集裝箱吞吐量將突破800萬標箱,位列全國第8位、全球第25位。上半年,外貿空箱“一箱難求”成為出口企業心頭的煩惱,但隨著5月上海港空箱中心太倉港分中心啟動運營,問題迎刃而解,眾多企業選擇直接在太倉港提箱出口,往來貨運、物暢其流、通達天下。
太倉還積極探索在“經濟通道”中孕育出“通道經濟”,讓貨物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現代物貿作為太倉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已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瞄準港口產業功能,寶潔、利潔時、斯凱奇等26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中石油、華能等23家央企薈聚于此。以太倉港為依托,蘇州(太倉)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入選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將立足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輻射“一帶一路”。
近年來,我們依托區位和資源稟賦優勢,持續深化滬太兩地產業合作、創新協同、民生共享、交通互聯等工作。近三年太倉引進滬上項目700多個,江蘇先進無機材料研究院、同濟大學太倉高新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繼落戶,太倉與上海的融合、合作不斷深化。
太倉的幸福實踐,是“跨越大洋”的合作雄心,是推開一扇扇風景更好的開放之窗。
12月8日,太倉組織的6支赴歐招商小分隊出發奔赴法國、德國、奧地利,開展經貿交流活動。在世界500強法雷奧集團法國總部,其負責人對太倉招商團的工作人員說:“能再聽到中文,感覺真好!”這次赴歐招商的太倉團隊在十天時間里,開展了數十項招商活動,會客戶、拓市場、搶訂單。擴大歐洲經貿合作“朋友圈”,太倉一直在全力以赴。
1993年,德國大眾汽車落戶上海。作為配套供應商,德國著名隱形冠軍企業克恩-里伯斯也來到中國。遵循德式“中心-周邊”的產業布局結構,他們計劃在上海附近建廠。一圈考察下來,太倉精致整潔的市容、海運堤旁兩排與黑森林相似的杉樹,都讓德國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家鄉。這一年,這家公司成為進入太倉的第一家德國企業。
近30年過去,如今的太倉,已經擁有463家德資企業,其中包括5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全市制造業德企數量占全國近10%;德企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輻射太倉本地600多家民營企業。中國前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先生曾說:“太倉在德國的知名度,比在中國高。”
太倉正著力打造原汁原味德式街區場景——海運堤旁的羅騰堡德國風情街,坐落有德國酒店行業翹楚“瑪麗蒂姆”,以及德國醫院、學校等,塑造“德企之鄉即故鄉”的城市印象。
在冬日的暖陽里,太倉雙鳳鎮馳名百年的羊肉面散發著氤氳熱氣;而沙溪古鎮的老街上,寓意幸福富足的德國堿水結也逸出陣陣焦香。如詩如畫的田園之美、開放包容的人文之美、共同逐夢的奮進之美在這座城市和諧相融,這大約便是幸福最生動的樣子,也從一個側面逐步展現出可觀可感的中國式現代化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