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中國第一大稅種增值稅的稅收法定原則距離落實又近了一步。
2022年12月27日,增值稅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首次審議。與其他已經審議通過的稅收立法一樣,此次增值稅立法總體上按照稅制平移的思路,保持現行稅制框架和稅負水平基本不變。
1984年增值稅作為一個法定的獨立稅種在中國正式建立,時至今日,規制這一稅種的效力最高的法律法規為國務院發布的增值稅條例。事實上,增值稅立法已經延宕多年,早在2011年中國就已將增值稅法列入年度立法計劃,其后隨著2012年~2016年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下稱營改增)試點改革、2017年~2019年的增值稅簡并稅率改革,增值稅稅制一直處在優化變動中,增值稅立法也因此被延后。
2019年11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直至此番增值稅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首次審議又歷經三年時間,足見增值稅立法的不易。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作增值稅法草案說明時介紹,隨著調整增值稅稅率水平、健全增值稅抵扣鏈條、建立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實施,減稅降費成果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改革實現了確保制造業稅負明顯降低、確保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稅負有所降低、確保其他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目標,基本建立了現代增值稅制度。
提請審議的增值稅法草案共六章36條,對增值稅納稅人和征稅范圍、稅率、應納稅額、稅收優惠和征收管理等作出規定。立法總體上按照稅制平移的思路,保持現行稅制框架和稅負水平基本不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和有關政策規定上升為法律,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對部分內容作了必要調整。
安永(中國)企業咨詢有限公司稅務合伙人沈瑛華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此次提請審議的增值稅法草案的表述與國際最佳實踐相接軌,比原有的增值稅稅制更完善。比如,此次提請審議的草案和2019年的征求意見稿都對增值稅稅收制度中界定增值稅應稅行為時“境內”的定義作了調整,將目前適用的《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下稱36號文)中“購買方在境內”的表述刪除,被“在境內消費”取代。雖然36號文的規定也符合國際增值稅的消費地原則,但草案的相關表述顯然更符合國際實踐,更側重于原則性的規定。
再如,草案和2019年的征求意見稿將增值稅應納稅額中“銷售額”定義為“納稅人發生應稅交易取得的與之相關的對價,包括全部貨幣或者非貨幣形式的經濟利益”,與36號文中“銷售額,是指納稅人發生應稅行為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這一定義相比也有變化,新定義也與國際增值稅法規的慣例一致。
一直以來,增值稅簡并稅率、留抵退稅等都是業內關注的焦點問題。稅率方面,草案維持了2019年4月1日起沿用至今的13%、9%、6%三檔稅率不變。2018年國務院就曾明確增值稅稅率簡并方向是由現行的三檔并為兩檔,沈瑛華表示,從草案沿用現行的13%、9%、6%三檔稅率看,未來幾年完成稅率簡并的可能性不大,中國增值稅仍會采用三檔稅率,直至簡并時機成熟之時。
需要說明的是,前些年的增值稅減稅舉措中,一大重點就是稅率簡并和降低:2017年增值稅稅率由四檔(17%、13%、11%、6%)簡并為三檔(17%、11%、6%);2018年5月,將17%、11%、6%三檔稅率降至16%、10%、6%三檔;2019年4月,將16%、10%、6%三檔稅率降至現行的13%、9%、6%三檔。
留抵退稅方面,草案和2019年的征求意見稿均對此有所規定,沈瑛華認為,立法階段在法律上建立期末留抵退稅制度具有積極意義,可以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此外,出口零稅率方面,她建議,后續擬定的《增值稅法實施條例》將更多的服務納入零稅率范圍,以增強中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草案中未提及不動產銷售和出租使用的簡易計稅5%征收率。沈瑛華表示,5%征收率是就此退出歷史舞臺,還是財稅部門會在后續擬定的《增值稅法實施條例》中根據經濟環境進行具體規定,需要拭目以待。